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網路交際空間中的醫生身份建構研究

網路交際空間中的醫生身份建構研究

網路交際空間中的醫生身份建構研究

網路交際空間中的醫生身份建構研究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係持續緊張,醫療糾紛居高不下,改善醫患關係、化解醫療糾紛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引發醫患糾紛的因素很多,如醫療體制、醫療保險制度以及藥品流通機制等,有學者指出,醫患之間交流不充分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醫生自身身份構建的不得體[1]。在醫生身份方面,國內外已有學者關注到特定領域的醫生身份[2-4],並意識到醫生身份對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重要性[5-6],但以往研究所使用的語料多限於醫患會話,對其他社會交往領域的醫生身份缺少關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網路社交平台已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場所,網路交際是自由、匿名的交談,參與人數眾多,可能比現實交際更加容易體現和突出身份。本研究以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為理論框架,探討網路交際空間中的醫生身份。

1

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

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self-aspect model of identity)[7]45基於這樣的理論前提:作為意義的積極尋求者,人們總是進行自我闡釋,即賦予他們自己的經歷以連貫性和意義的社會—認知過程,包括他們與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係。通過自我闡釋,人們完成了對自我的了解,或構建了自我的身份,而身份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行為。自我方位(self-aspect)是處理與組織和自我相關的信息和知識的認知概念[8]。自我方位可以指人的心理特徵、自然特性、角色、能力、品味、態度、行為和成員範疇,身份正是基於以上多重特徵的自我概念,因此,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從本質上是社會的和認知的[7]45

根據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身份可分為群體身份(collective identity)和個人身份(individual identity)。群體身份指在相關的社會語境下,個人的自我闡釋基於與其他成員共享的自我方位;個人身份則構建於更加全面的、不同的自我方位的自我闡釋。參照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醫生在網路空間既構建了同其他醫務工作者共享的群體身份,也構建了反映個體特徵的個人身份。

2

研究語料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語料為人民網中一個論壇的網友討論。2015年5月22日,人民網強國論壇發起了題為「醫生職業『高投入、低回報』嗎?歡迎醫生朋友分享你的故事」的故事徵集活動,時間跨度為2015年5月22日~2016年10月11日,共收到自稱是醫務工作者的留言547條,轉寫總字數為25712字。本文以這547條線上留言以及網友跟帖回復為研究語料,借鑒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具體研究兩大問題:(1) 醫生在網路空間建構的身份類型及建構策略。(2) 醫生自我建構的身份與網友對醫生建構的身份之異同,以及對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啟示。

3

網路空間中醫生身份的建構類型及建構策略

下文將結合身份的自我方位模式,從群體和個體兩個層面探討醫生在網路空間自我建構的身份類型。

3.1群體身份

群體身份源自一個群體的成員身份,是基於與該群體共享的自我方位的自我闡釋過程[7]49。在網路交際空間中,醫生在群體層面建構了不同的職業身份。

3.1.1「高投入」的職業身份

醫生通過自我陳述,構建了醫療行業投入高的職業身份。醫生「高投入」的職業身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突出醫生這一職業時間投入比較多。

例1:……試試看48小時內總共睡6個小時,開10多台中型以上手術的日子,站著都能睡著,這就是現在大部分大型三甲醫院外科住院及主治醫生的生活狀態。每隔5天一個36小時值班,終年無休,不是每個人都能過的。

上面留言中,醫生陳述了這一職業工作時間長(「48小時內總共睡6個小時」,「每隔5天一個36小時值班);工作強度大(「開10多台中型以上手術」),以至於「站著都能睡著」,而「終年無休」更是突出了醫生這一職業的時間投入多。當其他行業的人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享受著雙休日或節假日的時候,醫生這一群體可能正在值班或加班。

有人會認為,醫生工作時間長,但收入高,在網路空間中有醫生對此做出了如下回應。

例2:本人主治醫生,工作十幾年,工資加績效3000左右,別無其他,多嗎?

例3:我從醫十年,二甲醫院,工資2500全部收入,如有假話,天打雷劈,同志們,高收入者在醫院不足十分之一。

很多醫生在網路空間曬出自己的工資單,以表明該行業的收入低。例2和例3兩位醫生曬出自己的工資單,並陳述「高收入者在醫院不足十分之一」,描述了醫生這一群體普遍的低收入現象。宣示類話語「如有假話,天打雷劈」,則使個人的陳述更具可信性,也表明醫生在普遍被認為是高收入群體時的無奈。

醫生這一職業時間投入高於其他職業,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不僅如此,醫生在工作中承擔的責任重大。

例4:……而且最主要的投入還是在工作中,有什麼工作能和醫生比,幾乎把能動的時間都放在工作上,出了差錯還是要牽涉人命的,一台手術你就在旁邊站著看看,你就知道什麼叫高投入了,就不用再提還有科研任務以及半夜可能會被叫起來處理應急情況的壓力了,你以為值夜班的活和其他行業值夜班的精神壓力一樣么,高投入也體現在對風險的精神承受付出上這裡,當個中學老師,也只有在學生面臨大考才會職業性緊張一段時間,醫生是時刻緊張好么!

很少有工作是「牽涉人命」的,因此,作為醫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與付出卻與收入不成正比。

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構建敘述者的身份,其最大的優勢是儘可能地呈現敘述者最好的一面[9]。醫生在對所從事的工作進行自我闡釋時,突出醫療行業時間投入多,收入相對低,承擔的責任重大,從而構建了醫生這一群體「高投入」的職業身份。

3.1.2「高科技」身份

醫生在網路空間構建的另一身份是「高科技」的職業身份。

例5:醫學是一門高科技專業。醫學本科生最短也要學5年,還有要學6年、7年、8年的,學校畢業參加工作年齡到了24歲、25歲、26歲、27歲,甚至28歲,那些沒有上大學的參加工作早的只有16歲、17歲、18歲。醫師真正是工作到老學到老,醫學知識更新很快,5年不學習新知識就要被淘汰。他們晉陞也不是很容易,有指標,要考外文、政治、專業論文,醫療文件的書寫,醫療法律知識,競爭相當激烈,像我當年晉陞正高全地區近200人報名,經過各種考試考核,最後批了10個。病人的病情錯綜複雜。

例6: ……可是人家不認本科,你需要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還有三年醫師規範化培訓。也就是說,一個「能用」的醫生要5年本科、3年研究生再加三年「規培」,研究生沒工資只有生活補助,規培一年給2萬,國家規定。

Boswood[10]指出,職業上的優秀包括三個方面:(1)適切於特定職業的專業知識;(2)必要的職業技能;(3)盡職盡責地運用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職業道德)。醫生在構建自己的身份時,突出了學習周期長(「5年本科+3年研究生」),職業培訓周期長(「三年醫師規範化培訓」),職稱晉陞要求高(「要考外文、政治、專業論文……」),還表現在「醫學知識更新很快,5年不學習新知識就要被淘汰」,這些都展現了在醫療行業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同時將醫療行業定位在高標準、高要求的職業層面,通過對職業的自我闡釋,構建了「高科技」的醫生身份。

3.1.3「高危險」身份

醫生在網路空間構建的第三種身份是「高危險」的職業身份。

例7:……現代新的危害性很高的傳染病不時出現,醫師首先直接接觸這類病人,我們時有同仁在搶救這類病人中感染這些病獻身。其他行業的人能不接觸這些人。現在人們對醫師要求高了,有些病人蠻不講理,動不動就謾罵、毆打醫師,打砸醫院設備。

例7中,醫生拿自己的工作和「其他行業的人」的工作做對比,將自己和他人做對比的重要作用在於可以更好地呈現自己好的方面[11]。相對於其他行業,醫生「高危險」的職業身份首先來自於這一職業自身的危險,即「新的危害性很高的傳染病不時出現,醫師首先直接接觸這類病人」,2003年「非典」期間,不少投身一線的醫務人員感染病毒並獻身,便是一個現實的例子。醫生職業高危險性的另一方面來自於工作對象帶給醫務工作者的危險,即「有些病人蠻不講理,動不動就謾罵、毆打醫師,打砸醫院設備」,這種危險給醫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同時,例7也突出了病人的無理取鬧和醫生工作之不易,凸顯醫生這一特定群體不同於其他群體的高危職業身份,讓人易對醫生群體產生同情和理解之情,因為醫生也是普通人。

在網路空間中,醫生自我建構的另一群體身份是醫生也是普通人。

例8:非常不客氣地說,大多數國人都是自私的多,來看病都巴不得立馬毛病就好了,巴不得你一來醫生就得給你看,有幾個錢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管你醫生在幹嘛,稍微慢點就得被責怪,甚至打罵,醫生也是人,不是機器,也不是神仙,也有三急,疾病不是衣服髒了洗一下就好,醫生得慢慢給你調治,病急的上急診,緩的上普通門診,這是常理。您不知道尊重醫生就可以不去看病,既然想看病,想醫生給您治病,就請您尊重下醫生,做個醫生不容易。

人們在構建身份時,往往歧視外群體而偏向內群體[7]69。以上陳述醫生站在本群體的視角,陳述了對病人諸多行為的不滿和指責。「醫生也是人,不是機器,也不是神仙」,表明醫生也有情感,也有能力所不能及之處,而「大都數國人都是自私的多」,則屬於抱怨語。抱怨語是某人對某事物進行負面評論時所使用的言語,是一種以言行事的言語行為,與抱怨者的期望落空緊密相關,抱怨語被用來對這種失落表達不滿[12]。此處醫生在抱怨國人自私的同時,將醫生置於與國人對立的一面,表達了醫生在得不到病人理解時的無奈與不滿,也構建了醫生本是普通人的身份。

在以上的例子中,醫生在網路空間曬工資單、描述學習周期長、專業要求高、工作時間長、晉陞職稱難以及醫鬧的危險,等等,是醫生對從業經歷的自我闡釋,賦予了這一職業以連貫性和意義,同時構建了醫生群體「高投入、高科技、高危險」的職業身份形象,這一身份是醫生群體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特徵,這些特徵也是從事醫療行業的醫務工作者共享的,是醫生通過自我闡釋、自我敘述而構建的群體身份。

3.2個體身份

在網路空間中,醫生除了構建與其他醫務工作者共享的群體身份,還構建了具有個人獨特性特徵的個體身份。在不同的情景中,個人可以定義不同的自我方位,從而形成基於不同自我方位的自我闡釋,因此,個人可以具備不同的個體身份[7]52,不同的醫生在網路空間構建的個體身份也有所不同。

有醫生在網路空間構建了「醫者仁心」的個體醫生身份

例9:我最滿意的收入是病人痊癒後的笑容和一聲謝謝。

例10:我是以醫者仁心,仁者愛人的心態去對待患者,把一切為了患者健康作為座右銘。

把「病人痊癒後的笑容和一聲謝謝」作為「我最滿意的收入」以及「以醫者仁心,仁者愛人的心態去對待患者」等,都構建了醫生不注重物質、更加在意精神回報的「醫者仁心」的身份形象。

也有醫生構建了「不收紅包」的個體醫生身份。

例11:有人說,我不給紅包,醫生就不會好好看病。我作為一名醫生,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作為醫生的一種責任。

例12:收紅包之類的事情也有,不過本人心裡過不了那個道德坎兒,從沒收過紅包和回扣,真的!現在是副主任醫師,和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屬成為朋友,病人對我的這種認可,我是覺得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的。

上面兩例中,第一人稱反身代詞「我」及「本人」的使用,強調了醫生作為個體的獨特性特徵,構建了醫生的個體身份。不收紅包,和病人及病人家屬成為朋友,因為病人的認可感到欣慰,呈現了不貪圖私利、注重精神回報的好醫生形象,也以自身經歷和價值取向回應了社會上普遍認為的醫生收紅包現象。

然而,並非所有的醫生都看重這個職業的精神享受,有醫生在網路空間建構了對醫生這一職業厭倦的個體身份。

例13:下輩子可不當醫生了,苦累臟,沒白天黑夜,沒節假日,提心弔膽、驚心動魄、如履薄冰,精神透支太多了!嗚呼哀哉!

4

網友對醫生身份的建構

身份不僅僅通過個人行為建構,而且也通過他者的行為與評價建構[13]。筆者不僅考察了醫生在網路空間通過對自己的經歷進行自我闡釋而建構的自我身份,同時收集了網友在網路空間相應的跟帖留言,發現網友通過對醫生進行評價,建構了不同的醫生身份。與醫生在網路空間自我建構的身份不同的是,網友在網路空間多建構了醫生負面的身份形象,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4.1醫生是高收入群體

例14:醫生收入不是高而是驚人……不要看他們字條上的工資,醫生開大處方、拿藥品回扣,他們的隱形收入難以估算,醫患矛盾為何這麼激烈,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醫生認為自己收入低,而百姓卻普遍認為醫生收入高,並且高得「驚人」,從而將醫生歸入了高收入群體。這種認識可能基於少部分醫生或者國外醫生的收入狀況,也可能來自人們對高技術人群的收入水平的道聽途說或猜測。而且收入的高低,是比較的結果,可能和高收入人群相比,醫生的收入不算高,但比起工薪階層,比起普通大眾,或許醫生的收入還是算高的。造成百姓對醫生收入不滿的另一個原因是關於醫生的收紅包現象。

例15:醫生收入再高還是收紅包。收紅包,斂黑錢,有些醫生太缺德。

紅包現象有沒有?或許也不能說完全杜絕。有時候還不完全是紅包,一些醫藥代表給醫生的回扣,也讓很多民眾嚴重懷疑醫生能否憑著良心治病救人。儘管有能力接受紅包和取得回扣的人並不多,但和官員貪污腐敗一樣,這種不良現象的存在,整體上影響了醫生的社會形象。所以有人認為,醫患矛盾激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醫生收紅包。

醫生的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確實很高,由此不斷地激化著醫患矛盾,並把醫患矛盾演變成「搶劫與被搶劫」的矛盾。

4.2醫生是職業道德差的群體

醫生構建了自己「醫者仁心」的身份形象,而網友則持不同的見解,直言醫生職業道德差。

例16:醫生收入太高了,職業道德差!現在醫生毫無醫德,只是開高價葯、多拿錢是他們的本質,不怪被打。

在當今頗受關注的醫鬧事件中,醫生本是受害者,而網友認為醫生被打的原因是「醫生毫無醫德,只是開高價葯、多拿錢」,將醫生構建成了沒有職業道德,理應成為受害者的身份形象。更有甚者,有網友指出「當下醫者仁成了醫者狼」。

4.3醫生是缺乏技術的群體

醫生在網路空間構建的群體身份是「學程長、技術含量高」,而網友卻構建了醫生缺乏技術的群體身份。

例17:現在醫生看病誤診的情況很多、花錢看病越治越厲害、醫院只管收錢、老百姓雪上加霜:醫生應提高專業技術、你們工資不低了。

因為我國醫療資源不是很均衡,醫務人員人數眾多,部分地區的部分醫生可能醫療水平仍需提高,加上現代媒體發達之後,醫療事故的廣泛報道,也加大了民眾對於醫生醫療水平的質疑。同時也有網友認為,醫生並沒有把專業技術用在正道上。

例18:你那知識儲備用在了蒙人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上了,和坑蒙拐騙有什麼兩樣!

的確,由於很多制度性的原因,醫生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過度醫療的現象,這大大降低了民眾對於醫生的信任。上例中「你」屬於第二人稱稱謂語,這一稱謂語的使用將自己與醫生置於對立的一面,拉大了雙方的心理距離,凸顯心理趨異,體現了說話人對所指對象的反感,並製造了心理空間,從而疏遠了與醫生間的人際距離[14]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為數不多的網友對醫生這一職業表示理解。當民眾了解到醫生的實際工作和生活狀況,受到過高水平、高素質的醫生的精心治療之後,理所當然會理解、尊重醫生。

例19:醫生其實很苦、很累,提高他們的待遇也是應該的。尤其是外科醫生,有時做個手術就需要幾個小時,實在辛苦。他們在拯救大眾的生命,贊一個!

5

醫生身份建構對改善醫患關係的啟示

身份建構與人際關係建構密切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必經過程,後者是前者的構成要素[15]。根據Turner的自我分類理論,個體自我歸類為怎樣的群體即被認定具備怎樣的社會身份。個體的社會身份表面上是由自我歸類形成的,實際上更深的社會內涵是通過歸類獲得的社會身份具有提供自尊和獲得尊重的社會內涵[16]。醫生在網路空間通過自我闡釋構建了不同的個體和群體身份,這些身份確定了醫生在社會中的地位,定義和強化了醫生作為個人的獨特性特徵,也有助於醫生獲得尊重[7]85。然而,在身份建構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證實自己的身份,如果在交際中告知他人,他們並非自己認為的那樣,便很容易激怒他人,致使他人沮喪等一系列行為。Blitvich[17]也指出,當我們努力建構的身份沒有得到交際對方的認可時,不禮貌便會產生。醫生在網路空間自我建構的身份,並沒有得到多數網友的認可,很多網友直接留言否定和質疑醫生自我建構的身份,這些都構成了交際中的不禮貌行為。

此外,網友在網路空間通過評價而構建的醫生身份,多是消極負面的,並不符合醫生的期待。在交際活動中,如果交際一方構建的身份不符合交際另一方的期待,就會對交際雙方的關係造成負面影響[18]。由此可見,不論是從醫生自我建構的身份的角度,還是從網友對醫生構建的身份的角度,雙方構建的身份都不符合交際雙方的期待,這也是造成醫患矛盾不斷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和諧醫患關係產生了解構作用。

網路空間作為新興社交平台,已成為現代交際的重要場所,擁有眾多的網友和觀眾。筆者不僅考察了網路交際中醫生自我建構的身份,還考察了網友對醫生構建的身份,旨在通過多方位呈現兩者構建的身份之差異,一方面,讓普通大眾更加全面地了解醫生這一職業群體,體會到醫生工作之不易,並感受到醫生群體中不乏醫者仁心之人;另一方面,也讓醫生有機會多傾聽網友和普通百姓的心聲,從網友對自己的評價和構建的身份中,多反思自己的工作,並且不斷地改進。如果醫患雙方都願意嘗試站在對方的視角解讀彼此構建的身份,相互理解相互體諒,必將有利於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

參考文獻

[1]李海富.門診兒科醫生身份話語構建的實證研究:CA-CDA整合模式視角[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HARTER L M,KRONE K J.Exploring the emergent identities of future physicians: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socialization of osteopathic medical students [J].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2001,67(1):66-83.

[3]APKER J,EGGLY S.Communic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medical socialization:considering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of morning report [J].Qual Health Res,2004,14(3):411-429.

[4]梁海英.醫患會話中醫生的多重身份建構[J].外文研究,2014(3):24-31.

[5]BARONE S M,LAZZARO-SALAZAR M.『Forty bucks is forty bucks』:An analysis of a medical Doct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J].Language &Communication,2015,43:27-34.

[6]夏玉瓊.醫患會話中醫生身份對醫患關係的管理[J].醫學與哲學,2016,37(1A):59-62.

[7]SIMON B.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Blackwell,2004.

[8]LINVILLE P W.Self-complexity and affective extremity: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cognitive basket[J].Social Cognition,1985,3(1):94-120.

[9]LABOV W,WALETZY J.Narrative analysis: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J].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1967,7(1-4):3-38.

[10]BOSWOOD T.Redefining the professional i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C]//CARL R L,DIXIE G.Exploring the Rhetoric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An Agenda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New York: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cy,Inc.,1999:110-128.

[11]ANTAKI C,WIDDICOMBE S.Identities in Talk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40.

[12]周樹江.機構性網路抱怨語中的不禮貌現象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3):56-60.

[13]BOGOCH B.Courtroom discourse and the gendered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Law and Social Inquiry,1999(2):329-375.

[14]冉永平.指示語選擇的語用視點、語用移情與離情[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331-337.

[15]SPENCER-OATEY H.Relating at work:Facets,dialectics and face [J].J Pragmatics,2013(58):121-137.

[16]袁周敏.柯林頓總統就職演說的身份建構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1-66.

[17]GARCES-CONEJOS B P.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The 「Cultural Wars」 [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9,5(2):273-304.

[18]GRAHAM S L.Disagreeing to agree:conflict,(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ty[J].J Pragmatics,2007,39:742-75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空間 的精彩文章:

醫生多重身份的共現
共享醫療來了,傳統醫院受衝擊巨大,或被顛覆?
人社部公布執業藥師等140項職業資格,其他一律不認可!

TAG:醫學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