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海權論鼻祖馬漢把歷史經驗上升為一種戰略理論——海權論。馬漢認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安全都與海權具有密切的關係,海權不僅能夠決定海上和陸上戰爭的勝負,而且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他還指出,海權的強弱取決於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範圍、人口數量、民族特點、政府性質6方面的因素。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馬漢的海權理論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歷史。在英國,馬漢的書被視為「國家的福音書」;在日本,此書被列為日本海軍軍官的必讀書之一,人手一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這樣表達他閱讀馬漢《海軍戰略論》一書時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閱讀這本書,我簡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馬漢海權理論在特定的時代迎合了一些國家統治者的擴張野心。這些國家通過建立強大的海軍,發展海外貿易、開疆拓土、積累資本,最終成為盛極一時的海洋強國。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作為海洋大國的中國,歷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在歷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宋代,「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學知識和航海技術。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建造戰船、組建水軍、組織龐大艦隊始於元代。元朝海上行動,最大規模可組織水軍7萬人、戰船500艘。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遠航,通好亞非諸國,標誌著中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展到歷史的高峰。兩次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也使朝廷中的有識之士猛醒,開始認識海權的意義。於是,中國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軍工,籌備船政,培養海軍人才,組建北洋、南洋、廣東、福建4支艦隊。到甲午戰爭前夕,歷時26年,共造各類艦船55艘,這在中國造船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當權者把北洋海軍艦隊視為拱衛京畿的活動式「要塞」,奉行消極防禦的戰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師遭到全軍覆沒的下場,海軍強國夢破滅了。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當年的中國沒能成為一個海洋強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點是沒有正確理解海權理論的精髓,沒有認識到海權是國家綜合國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現。反映到海軍的建設和使用問題上,即是海軍建設缺乏連貫性,沒有長期的發展規劃,海軍只是在近岸近海活動;其次是長期的自給自足的農業、手工業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並決定著整個社會面貌和人們的心理狀態,人們安於現狀,不求海外拓展;最後,歷史上長期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國防建設上一直以塞防為重,兼顧海防。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大,海洋是國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已成為各國共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中已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產值增長最快的黃金地帶。海洋安全邊界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而拓展,海上安全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比如海域劃界、島嶼糾紛、資源開採、航行安全、海盜威脅、海上走私和海洋環境保護等問題。這一系列新的問題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關注自己的海洋權利,提高海軍應對、完成多樣化任務的能力。因此,必須消化吸收傳統的海權理論精華,結合新形勢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創新我國海軍戰略理論,有效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後盾和支撐。

中國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為何賣力打仗?
海底「風暴」:如果人們來不及躲避,就會遭遇致命之災
清朝末年,舊上海租界「紅頭阿三」罷工風潮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