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造成孫權、劉備、曹操三國鼎立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造成孫權、劉備、曹操三國鼎立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漢末軍閥,像窮凶極惡的董卓,頑悍樂殺的公孫瓚,貪利恃寵的陶謙,倏彼倏此而橫的呂布,狂愚而逞的袁術,雍容論道的劉表,昏庸懦弱的劉璋,都無戡亂之才,他們在群雄角逐中註定要被殲滅。

而志大才疏的袁紹,文武兼資的曹操,弘毅寬厚的劉備,任才尚計的孫權,都有統一天下之志,任人有方,馭才有術。而後袁紹敗亡,遂演成了三分之局。

三國人才三分

東漢末軍閥混戰,為何人才三分,這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是一系列偶然事變的分合所形成的必然之勢。

在亂世之中,局勢未明朗之時,際遇交合帶有較大的偶然性。但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天下擾攘,君擇臣,臣亦擇君,又是必然之勢。荀彧、郭嘉、董昭,初投袁紹,後歸曹操。魯肅與劉曄友善,最初欲依巢湖鄭寶,而後兩人分道揚鑣。諸葛瑾、諸葛亮,同胞兄弟,一個輔孫權,一個佐劉備。

所以,東漢末年的人才形成三分而未若江河之歸大海,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三國人才三分的客觀原因

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漢朝還沒有完全失去其繼續存在的合理性,劉姓皇帝仍是一面旗幟。兩漢儒學昌盛,它所宣傳的君權正統觀念深入人心,士大夫多尚氣節,袁紹在反對董卓廢立時就說:「漢朝統治天下四百年,恩澤深厚,贏得全天下人民的擁護。如今皇帝雖然年幼,但沒有什麼不良行為,董公想要廢掉合法的嫡長子,換立一個庶出兄弟,恐怕滿朝公卿是不會答應的。」

二是東漢世家大族正處於上升時期,多名節之士。尤其是兩次黨錮之禍,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政,贏得了天下人的歸心。這兩個客觀因素,對曹操有得有失。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佔了優勢,四方人才多歸往之,這是得。但曹操出身於宦官集團的庶族,初起時不敵袁紹,不僅使得一部分北方士人流歸了袁紹,如沮授、田豐、審配等;而且延遲了他統一北方的時日,眼看孫權坐大,劉備寄居荊州而不能及早消滅,這是失。

關東軍討董卓,孫堅力戰第一,義動天下,也贏得了一部分人才的歸心。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傾心輔佐孫氏兄弟,這是孫吳之得,反之則是曹操之失。劉備以帝室之胄,「受左將軍之命,躬膺天子之寵任,而又承密詔以首事,先主於是乎始得乘權而正告天下以興師」(王夫之語,《讀通鑒論》卷九),露布衣帶詔討曹,使曹操蒙受「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周瑜語,見《周瑜傳》)的惡名,劉備則以正統自居。諸葛亮輔劉備,不僅僅是報三顧之恩,而且也是扶持正統。這是劉備之得,亦是曹操之失。

三國人才三分主觀原因

也有兩個方面。

一是曹操的對手劉備、孫權都是人中之傑,總攬英雄有很大的號召力。

二是曹操品德不濟,奸險詐偽,暴虐無比,使得一部分智士遠離了他,像諸葛亮、龐統等人寧肯歸隱待時,也決不北投曹操。陳宮、張邈之叛,就是鄙薄曹操的為人。曹操傲慢,把蜀中使者張松推給了劉備,這是最大之失。曹操不仁愛士民,多次屠城,濫殺無辜,並在征戰中頒布了「圍而後降者殺無赦」的反動軍令,所以他始終未能獲得「天命攸歸」的輿論。

曹操兵圍漢獻帝,失人臣禮,始終帶著「漢賊」的帽子打天下。曹操的這些弱點為孫、劉所利用。因此,曹操不能像他的先輩漢高祖、漢光武那樣囊括天下英雄,也就不能統一天下,只好作了個半壁河山的「周文王」而遺恨九泉。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形成的三分人才均勢和三分地理均勢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漢末戰亂形成的「人才三分」是「時勢造英雄」;如何平亂世,人謀規划了三分之局,則是「英雄造時勢」。

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而總趨勢,則是前者為因,後者為果。

即三國鼎立是人謀所結之果。

你認為三國鼎立是人謀還是時勢造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劉備要東征孫權,諸葛亮做不到的,他卻能做到?
別被羅貫中給蒙了,草船借箭早就被他移形換位
此人在三國的作用不輸趙雲,孫權沒他,早死了
朱元璋竟然讓孫權給他守墓,結果給孫權後人報復了!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