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首次亮相 28個專家團隊將駐點「2 26」城跟蹤研究 提出「一市一策」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首次亮相 28個專家團隊將駐點「2 26」城跟蹤研究 提出「一市一策」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

圖為會議現場。中國環境報記者鄧佳攝

成立背景

在9月14日召開的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暨攻關項目啟動大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傑強調,要以攻關項目實施為契機,加快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可持續的大氣環境科學研究平台。一是發揮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技術核心和樞紐作用。聯合環保系統和相關部委直屬單位、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二是建立「包產到戶」跟蹤研究機制。成立28個跟蹤研究專家團隊,對「2+26」城市進行駐點指導,掌握防治工作第一手資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

中國環境報記者文雯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第一次全體會議9月19日在北京召開。

30餘位來自大氣環境等領域的專家接過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以下簡稱「聯合中心」)的聘書。從現在開始,這批全國大氣環境等領域的頂尖級專家們將用兩年半的時間,緊密圍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成因與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集中攻關,為解決當前緊迫的大氣污染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為什麼要建立攻關聯合中心?

對核心、重大和共性問題進行攻關,著力解決重污染問題

環境保護部等十部門和六省市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總體方案,同時制定出台了強化督查、巡查、專項督察、量化問責、信息公開和宣傳等6個配套方案,對攻堅行動作出系統部署。截至9月15日,北京市出台「史上最嚴停工令」,整個採暖季期間,北京市6城區及10個新城區各類土石方作業等工程將停工……

但是,如何以有限的人力開展更有效的工作?現階段大氣污染防控措施成效如何?每次重污染天氣能否定量化說清原因?所有環保措施都落實後如果還有霧霾,該怎麼辦?環境質量改善將何去何從?這些問題需要有科學的解答,政府的決策也需要科學的支撐,公眾的關心需要科學的解讀。

2013年環境保護部啟動了對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區域的污染源解析工作。「北京市目前公布的大氣污染成因,是依據2012年、2013年的數據做出的分析結果,這已經是過去時,以後可能產生變化。」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敏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污染源解析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用長期、動態的方式,監控大氣污染成因。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程水源告訴記者,2013年源解析的結果很難解釋清楚污染物傳輸渠道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聯合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表示,很多地方政府急切地想治理好大氣污染,但是卻「有想法沒辦法」。現實中,一方面是急需科學支撐的政府決策,另一方面是公眾需要科學解讀政府環境政策,而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相關研究工作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很大距離。

在這種背景下,聯合中心將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問題、重大問題和共性問題進行攻關,著力解決重污染問題。將著眼於整體和系統解決區域問題,突破環境科技工作固有的局限,提高科研效率,加快攻關速度,加大攻關力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兼第一副主任郝吉明介紹說,說清楚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大氣污染源解析、大氣污染物區域傳輸通道、大氣污染防控措施有效性都是目前聯合中心的攻關重點。

郝吉明院士強調,必須抓住3個重點:「一是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但是重中之重是北京,必須要強化北京的地位;二是重點時段,10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關鍵時間段;三是重點領域,散亂污企業、散煤治理、源清單要重點研究。」

「2+26」城市情況各不同,團隊如何工作?

建立「包產到戶」的跟蹤研究機制,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實施課題組負責人制度

聯合中心採用「1+X」模式組建,即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體,聯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優勢單位共同組成。在攻關過程中,可根據任務承擔單位變化調整聯合中心組成單位。

這種模式是科技體制的創新,將解決環保科技支撐「散、亂、小、慢」和科研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

但是,「2+26」城市中,每個城市產業結構不同,污染源不同,治理條件也各不相同。各研究小組課題不同,如何才能理順各小組之間的關係,確保科研力量「用到刀刃上」?聯合中心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技術核心和樞紐作用。

聯合中心建立了「包產到戶」的跟蹤研究機制。成立28個跟蹤研究專家團隊,對「2+26」城市進行駐點指導,掌握防治工作第一手資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強化資源整合與共享;加強信息公開和宣傳解讀。

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解釋說,「一市一策」要釐清城市的排放清單和PM2.5源解析,還要分析評估採取的污染治理措施效果,進一步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優化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等。

「『包產到戶』的核心是實施課題組負責人制度,確保每個課題組把各自領域做好。」柴發合告訴記者,各課題組專家將深入「2+26」城市基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保障「一市一策」的落地,聯合中心將在「2+26城市」每個城市成立一個跟蹤研究工作組,工作組由國家隊和地方科研人員共同組成。28個跟蹤工作組在各自城市設置辦公室,進行駐點辦公,每個工作組明確至少有5名跟蹤研究成員。

聯合中心副主任賀克斌院士要求:「所有參與攻關的人員要統一下沉到城市基層一線,要常駐當地,與當地各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緊密聯繫,幫助地方解決實際難題。」

劉文清院士也強調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攻關工作中。要將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深度融合。

如何協調成員單位?

重污染期間未在當地城市駐守的人員將被網上公開

「10月15日太晚了,要提前到10月10日。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的速度要加快。」在會上,郝吉明院士聽到「10月15日前建立受體源解析數據與模型平台」的計劃時,立刻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根據部署,9月底前必須初步完成清單,提交模式組開展來源解析,核實和更新清單。10月10日前各跟蹤研究工作組要進駐各城市,為馬上到來的重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各項準備。

「各成員單位集中優勢兵力、採用先進的科學觀測手段,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氣象過程與化學轉化對重污染過程的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中心副主任張遠航在會上要求。

「聯合中心建立考勤制度。兩次以上無故缺席者,聯合中心將對其發出提醒通知,仍不改正的,向所在單位通報,並建議聯合中心領導小組終止其參與攻關工作資格。」李海生表示。聯合中心還將建立28城市考勤表和催辦單,對未按期推進工作,未參加相關會議,未進行重污染會商,未執行相關要求,重污染期間未在當地城市駐守的人員進行網上公開。」

部分城市跟蹤研究主要進展

北京

工作進展

2017年9月4日,在北京市環保局召開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城市跟蹤研究項目討論會。子課題承擔單位介紹了研究內容、方法和分工。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機動車排放管理處、污染源管理處、科技和國際合作處等提出了工作需求。承擔單位和業務部門討論了需要對接的工作。

工作安排及時間節點

開展重點源本地化排放因子測試和活動水平調查,2017年底前初步建立2015年北京市排放清單。

根據源解析工作組的安排,開展2017年秋冬季PM2.5的布點、採樣和分析工作,2018年2月底完成2017年秋冬季的大氣PM2.5來源解析。

開展2017年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應對方案編製和示範。

天津

工作進展

攻關任務下達後,按照專項的總體工作安排,南開大學第一時間組織團隊,與天津市環保局、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天津市環科院以及天津市氣科所組成了天津跟蹤研究工作組,開展了實施方案的制定工作。9月18日,天津跟蹤研究啟動會在市環保局召開,各參與單位參會,傳達了專項第二次領導小組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了任務分工和工作機制。目前工作組已經正式開展工作。

工作安排及時間節點

2017年9月,制定跟蹤研究的總體方案梳理、總結歷史觀測資料及研究成果,識別大氣污染主要問題,分析重污染成因。

2017年12月,構建精細化源成分譜;開展PM2.5污染來源解析的採樣分析工作。

2018年2月,對PM2.5污染來源進行精細化解析;2017年11月~2018年2月,冬季重污染成因分析。

2018年9月,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方案調研;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應急方案制定。

2019年2月,完善PM2.5污染來源精細化解析結果;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及效果動態評估反饋。

2019年8月,結題報告成果清單及技術移交

廊坊

工作進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廊坊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應急中心已在廊坊市2016年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編製和2017年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中,對基礎資料共享、技術問題研討等方面進行了密切溝通,有效推動了相關工作的開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還基於2016年~2017年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組分網手工採樣分析結果,初步開展了廊坊市冬季大氣PM2.5源解析研究。

濟南

工作進展

自2016年10月至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團隊指導濟南環境監測站原清單編製小組以 2016年為基準年,對濟南市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進行更新。通過部門調研、發放問卷等方式,獲取了2016年各類污染源相關數據和信息,已完成工業企業調查1962家,餐飲行業12519家,施工工地1029處,汽修行業2641家,加油站608家,養殖場1187家,民用源4369戶。目前團隊已初步完成1km×1km解析度排放清單編製工作,正在撰寫濟南市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報告,後續將成果提交濟南市政府和環境保護部。

同時,清華大學已按照攻關項目總體要求,組建了項目實施團隊,初步定製了工作方案。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環境 的精彩文章:

定方案細化到企業 搭平台讓供需對接 山東推進超低排放改造下足功夫
大眾評論:堅定扛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論抓住中央環保督察重大契機
溫馨提示:省氣象台繼續發布雷電黃色預警 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高溫黃色和暴雨藍色預警

TAG:山東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