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貓眼與微影時代握手,騰訊與阿里的文娛大戰才剛開始

貓眼與微影時代握手,騰訊與阿里的文娛大戰才剛開始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未經允許,請勿使用。

傳言多日的貓眼與娛票兒合併案,今日終於落地。

9月21日, 光線傳媒發布公告,其控股的貓眼電影、微影時代、林芝立新及瑞海方圓簽署增資認購協議。

按協議,微影時代及林芝利新成為貓眼文化的股東,微格時代出資39.74億元(分兩次,首次為37.71億元)獲貓眼27.59%股份、瑞海方圓出資8.97億元獲貓眼6.56%股份。微格時代、瑞海方圓成為貓眼文化的全資子公司,光線傳媒持有貓眼文化的比例由30.11%變更為19.83%。

換成人話:微影時代把自家票務業務給了貓眼文化,從而獲得貓眼文化27.59%的股份。光線傳媒+光線控股手中的貓眼文化股份,由原來的77.13%,變為現在的66.85%,依然是貓眼的絕對大股東。

俞班長的「預感」

此前一個月,微影時代大幅裁員、格瓦拉票務升級延宕,合作方無法出票等消息,已預示了國內電影票務市場這起最大規模合併案的最終贏家。它原本早該發生,卻延遲至今,以致於買賣雙方都戲劇性地出現了角色反轉——在有機會收購貓眼、成為中國第一大互聯網票務平台之際,微影時代CEO林寧僅猶豫了那麼一下,貓眼就翻盤了。

而此前9月19日的一場發布會上,阿里大文娛總裁俞永福援引比達諮詢、易觀等第三方數據,向外界炫耀肌肉:「淘票票穩居市場第一,想要超越已經很難。」他也打趣說,「當然也有快捷的辦法,比如合併之類的。」

大概俞班長已經知道,此時貓眼和娛票兒「抄近路」合併已是板上釘釘,只待官宣了。

每一段被改寫的商業大戰背後,都有看不見的資本之手在左右其進程。不出意料,這次依然是騰訊、阿里和光線。

王長田與俞永福掰手腕

在談騰訊和阿里戰局之前,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光線傳媒。

2016年5月,光線做了一個被業內稱為「史上最正確的決定」:控股貓眼。如今,光線系手中的貓眼股份已超過77%。但它的入局,令這場票務大戰局面更加微妙:一方面,截至2017年6月30日,阿里持有光線傳媒9.36%的股份;另一方面,騰訊多次領投的美團(母公司三快科技),也持有光線傳媒6.4%的股份。

在這場混亂戰局中,光線和貓眼成了騰訊和阿里的資本勢力的交叉點。所以,貓眼的大股東光線到底站哪一邊,就很值得玩味了。

王長田(右)與俞永福(中)在2017年第20屆上海電影節「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上 視覺中國

而光線的立場,可以從其老闆王長田的發言中覓得三昧。雖然阿里是光線的股東,但在2017年上海電影節期間,俞永福宣布了阿里影業要做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的新定位,王長田就毫不客氣地質疑道:

永福也許哪一天會收回他今天說的話……現在永福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我們是基礎設施的使用者,而且永福承諾不跟我們競爭。但是,我覺得有一天也許我們還是會競爭的,因為這個行業其實很小,大家做著做著就做成一樣的公司了。

如今,王長田的話已成讖:光線傳媒控股的貓眼合併娛票兒,使得光線在票務領域成了阿里影業最棘手的敵人。以後,俞永福要跟王長田掰手腕了。

而此後,阿里影業可能面臨「兩隻拳頭打人」的局面:既要應對騰訊全產業鏈的圍攻,又要防止光線的偷襲。

騰訊結束「雙黃蛋」策略,抵擋淘票票兇猛攻勢

雖然騰訊和阿里在電影投資領域成績平平,但在票務和發行市場,兩家卻打得難解難分。

正像在IM應用、影視製作屢下「雙黃蛋」一樣,騰訊在票務領域也如法炮製:不僅開放微信介面扶持微票兒(即今娛票兒),還通過持股美團,間接成為貓眼電影股東(目前,美團仍是貓眼第二大股東)。

貓眼與娛票兒合併前, 騰訊、阿里的電影產業部分布局及與傳統影視公司的資本關係(點擊看大圖)

但就在貓眼和娛票兒合併消息宣布之前,光線控股和光線傳媒搶先宣布了增持貓眼股份的消息,光線控股+光線傳媒所持貓眼股份達到77%以上,而騰訊多次領投的美團手中的貓眼股份,縮減至12.87%。

貓眼電影一度佔據超六成的市場份額,但到現在已跌破30%。而立志做電影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阿里影業,則以砸錢補貼的方式,幫淘票票拿下了不少份額。

而且差距還在不斷縮小。QuestMobile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7月,儘管活躍滲透率還有差距,但DAU(日活用戶)指標已超越貓眼,這樣算下來,總體用戶活躍率(47.0)已超過貓眼(44.6)。

數據來源:《QuestMobile2017電影票務APP洞察:總體用戶持續下跌,誰能逆天改命?》

如果靠瘋狂補貼的淘票票以這種速度蠶食貓眼和娛票兒的領地,那麼票務市場遲早有一天會是阿里一家說了算——這正是騰訊緊張的原因,合併勢在必行。

在過去兩個月中頻繁傳出資本運作的消息。多方消息顯示,騰訊主導了這次合併。根據文娛媒體「娛樂資本論」此前的報道更直指,在微影時代9月19日召開的全體股東大會上,「整場會議,一直是騰訊投資部的高層在台上講,包括交易方案、分拆方案,以及後續的補償方案等等。」

此番騰訊把一手扶植起來的娛票兒與貓眼合體,對抗阿里淘票票的意圖明顯。騰訊方面樂觀地認為,合併後,貓眼+娛票兒+格瓦拉的市場份額將超過60%。鑒於阿里今年不斷加大對票務的投入,對決已在所難免。

或致阿里影業更大規模虧損

正如騰訊、阿里在外賣(美團、餓了么)、共享出行(滴滴、快的;摩拜、ofo)等領域通過扶持代理人以隔空角力一樣,兩巨頭在票務市場的爭奪,都是微信與支付寶/手淘系勢力的延伸。

那麼,這個戰場上,到底誰更有優勢?

貓眼與娛票兒合併後, 騰訊、阿里的電影產業部分布局及與傳統影視公司的資本關係(點擊看大圖)

2014-2015年,試圖在影視熱潮中分一杯羹的互聯網公司,紛紛涉足影視業務。但兩年多以來,成功的少,撲街的多。阿里影業也不例外,不過要說亮點,阿里影業的發行業務還不錯,其中的淘票票是其為數不多的亮點,當然代價不菲:阿里影業2017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凈虧4.85億元,虧損額度較去年同期4.66億元有所擴大。

不過,阿里影業在淘票票身上的投入似乎沒有縮減跡象。

在2017年6月的上海電影節上,阿里大文娛集團董事長俞永福甚至宣布退出上游影視開發,專註「電影市場基礎設施建設」;7月,阿里影業拿出超13億元增持淘票票9%的股份。

2017年6月18日,俞永福在第20屆上海電影節「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 視覺中國

那邊廂, 雖然騰訊系主投主控的《少年》票房也不景氣,但還在持續開發IP,至於發行領域的貓眼電影,2016年全年虧損也只有1億元,2017年1-5月甚至實現了7312萬的盈利。

之前,騰訊系注重影視行業的全產業鏈布局,而阿里系則注重下盤,即發行與院線(這才是淘票票的份額實現快速增長的原因)。但貓眼電影與娛票兒合併,意味著騰訊正要迴轉身來,整合併奪回失去的領地。

騰訊想擠壓淘票票,而阿里則要保住既有戰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武器無非是追加票補。如此一來,2017年1-6月中國電影票務市場不斷萎縮的月活(據《QuestMobile2017電影票務APP洞察 》), 可能因為兩家的爭奪而止跌。而考慮到阿里影業在2016年一整年虧損就已近9.6億元,再    追加票補將使其全年虧損超10億元。

「後票務時代」,誰將贏得這場影視大戰?

票補是爭奪和穩固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

在貓眼、娛票兒和百度糯米大戰的時代,票補屢試不爽。但一旦力度稍有減弱,份額即應聲而降。比較典型的就是百度糯米,在票補強力催動下,份額一度逼近20%,但百度放棄O2O業務後,糯米電影票業務份額即降到現在的不到10%。

所以單就票務市場來看,更願意補貼、更耐燒錢的一方會贏得鏖戰。雖然大家對這場「殺人一萬,自損八千」的賭局。即便是個無底洞,也沒有理由退縮。

巨頭們對票務市場的爭奪,源自對中國院線市場的樂觀預期,但這些只是中國電影市場競爭的初級階段,從爭奪優質片源,到爭奪發行與院線資源,都是美國好萊塢曾走過的老路。

1. 「零窗口期」時代來臨

先拋出一個比較悲觀的論斷:互聯網電影票務將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

以美國市場為參照,越來越短的窗口期(即一部電影在院線上映的總周期,從3個月到1個月,再到20天乃至零窗口),正在大幅縮短票務與院線公司的售票周期,進而壓縮其盈利空間。

如今,好萊塢片廠巨頭們已在商量縮短院線電影的上映窗口期,他們試圖將時間從原來的3個月,縮短到20-30天。在中國,窗口期也不過1個月而已,而且這個窗口期註定將在各方角力中不斷縮短。

2015年,國產電影《衝上雲霄》(試圖在視頻網站「先看」和院線同步上映)和《消失的兇手》(試圖在樂視網和院線同步上映)衝擊「零窗口期」的嘗試失敗,但到了2016年,即便有院線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電影《卧虎藏龍2:青冥寶劍》在仍在北美嘗試了Netflix、院線同步的「零窗口期」發行模式。

與中國電影行業的強勢院線不同,即便被院線方抵制,好萊塢六大片廠也無所謂,因為它們基本都有自己的渠道:電視台、DVD零售乃至流媒體視頻平台。這也是光線、萬達一直對自建視頻網站不死心的重要原因:片方絕不能坐視自己被院線卡住喉嚨。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中國的電視劇市場。此前國內「台網聯動」的電視劇,向來先台後網,但最近也變了:今年視頻網站和電視台也圍繞《軍師聯盟》的播出優先權問題發生爭執,最終,原定優酷提前一周播出的計劃,被迫改為同步播出。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劇照,圖自豆瓣電影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底線終究要突破。「零窗口期」之爭已不是真偽問題,而是時間問題了。家庭娛樂、互聯網渠道將成為電影發行的另外兩大主力渠道。

2. 電信運營商們的機會

在「零窗口期」催逼之下,「線上發行」地位凸顯。

本質上,互聯網只是渠道,電信運營商也一度被認為不過是建設渠道的「民工」而已,但情況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無論是家庭娛樂終端(盒子、智能電視),還是視頻網站,競爭到最後大家或許會想起那些曾落寞的、被OTT的運營商們,沒準兒是新的盟友,甚至是決定勝負的力量。

在美國,運營商們已試圖為訂戶們爭取到接近零窗口期的優質的電影,訂戶可以選擇在網路上優先觀看。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渠道商乾脆會直接收購內容商。美國AT&T收購時代華納、康卡斯特收購夢工廠就是活生生的案例。AT&T董事會主席兼CEO蘭德爾·史蒂芬森(Randall Stephenson)就說,收購時代華納是「純粹的垂直整合。」

儘管國內運營商還無法為訂戶爭取到這些福利,但看到騰訊用「騰訊王卡」勾引用戶套餐內免流量費用「騰訊娛樂全家桶」,還有幾個人能把持得住?儘管阿里也有跟進,但目前其「螞蟻寶卡」根本不支持套餐內免流量費使用阿里文娛全家桶。

騰訊和阿里誰將最終成為娛樂行業霸主,不止要看上游內容豐富程度與線下發行能力,還考驗它們對上下游互聯網資源的整合能力。在視頻網站、線下發行、電視終端之後,下一場角逐或許是在電信運營商領域。

正如王長田所言,影視圈確實不大,大家的業務很容易產生碰撞。影視娛樂公司除了拼內容,還要拼線上渠道和基礎設施實力。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的合併,只是騰訊和阿里曠日持久的文娛戰爭中一絲小小的波瀾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網易發布MOBA版《陰陽師》,你可以用茨木童子推塔了
傳紅米5或配5.7英寸全面屏 這是要搗亂的節奏
千元機「強上」全面屏,當心毀了最後的口碑
雷軍:iPhone X出來之後,我們的手機賣的更好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