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雙一流」:「入圍」不是終點

「雙一流」:「入圍」不是終點

撰文 | 樊秀娣 (同濟大學)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自2015年10月國家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發展戰略至今,對國家層面「雙一流」建設名單的熱盼可謂「一浪高過一浪」。 看情形,近期首批「雙一流」擬建設名單即將「靴子落地」。

入圍「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現有實力得到認可,日後發展得以規劃,將有國家可觀投入及「入圍」效應帶來的各種實際效應,這於學校是莫大的榮幸和鼓舞。然而,挑戰與機遇並肩,「入圍」算是高校在新一輪征程中佔得先機,而最終的結局唯有高校自身的成果、業績來說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沖著世界一流目標的辦學競爭將更白熱化:

一、「入圍」不「固化」,國家強調以績效為導向的動態支持政策。2017年1月國家頒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每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雙一流」建設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升級版,它是一個全新的計劃。其中,最抓人心的就是「雙一流」建設「入圍」高校的身份不固化,旨在克服以往「論資排輩」、「坐享其成」的弊端。

首批「入圍」名單正式公布,意味著「雙一流」建設的又一個開端。真正的大戲應該是高校的建設實踐,高潮是各校的建設成就。客觀上,政府和高校都希望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扭轉長期以來申報項目一哄而上、驗收成果敷衍了事的痼疾,注重實效,把掙資源和搞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二、僅憑「資金」買不到一流學術成果,要想領先,唯有「真刀實槍」干出來。現今制約中國高校和學科發展的主要因素並非資金問題,況且國內的一流高校和學科本身已處於國內「學術鏈」頂端,因而想要靠資金優勢來簡單「引進」人才和成果也不太現實。所以,「入圍」高校要拿出世界一流水準的學術成果和業績,勢必需要學校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苦練內功、勇攀高峰,這涉及到學校內外的學術氛圍和體制機制等問題,總之,要給予學校時間和空間,遵循教育規律辦學。

目前,各級各類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活動很熱鬧,但廣大一線教師、科研人員並沒有感受到太多變化,相反不少人苦於參加各種務虛活動而耗費太多精力。事實上,廣大一線教師、科研人員都渴望有一個安靜、寬鬆的內外部教學、科研環境,希望學校內外的關注重心也主要放在他們的建設成果上。

三、教育市場競爭環境趨佳,未「入圍」的高校發展同樣值得關注。2017年4月教育部聯合五部委辦發布了《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要讓學校擁有更大辦學自主權。未「入圍」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公辦大學,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色,發憤圖強創一流,這也是國家鼓勵的。同時,國家鼓勵多元主體多種形式辦學,像上海紐約大學、湖畔大學等中外合辦大學、民辦大學獲批成立,這類學校起點高、定位高,它們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也竭力脫穎而出。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說到底,拼的是學人的壯志情懷、學校內外的體制機制。隨著國力的強盛和教育市場公平競爭機制的建立,「入圍」、未「入圍」的高校能夠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學校自主目標規劃,在建設「雙一流」的賽場上,「白馬」、「黑馬」憑實力和績效良性競爭,這將極大促進我國「雙一流」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四、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最終由社會來評價。推出「雙一流」建設名單,體現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管理特色。而驗收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不會由政府包辦。國家文件多次提出要切實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加強監管方式的創新,特別提到要重視第三方教育評估的作用。說得透徹點,「入圍」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成果,應由專業的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代表社會大眾來評估,高校也有必要亮出「雙一流」建設實績,因為國家財政投入的成效,社會大眾有權了解和監督。

當一所大學培養出眾多世界級精英人才,拿出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同時學校的師資有足夠的威望和聲譽,這樣的高校自然就是學界和民眾心目中的一流大學。一句話,世界一流大學靠不到政府包辦,拿出目標成果是王道!

期盼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推出,能帶動更多高校加強建設,促進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益跨越式發展,加快辦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讓人民滿意,為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同濟大學辦學質量評估院專家,上海高校智庫管理與研究中心研究員。)

製版編輯:徐 可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權力的遊戲:造紙胡蜂也會看臉?
本年度最值得參加的CAR-T會議
清華學者在《自然》子刊提出新演算法,用於精準預測藥物標靶 | 前沿
喝醉的酒鬼會漫無目的地遊盪,花粉也會 | 張天蓉專欄
中外學者發現阿爾茨海默症關鍵蛋白與腦卒中關聯 | 前沿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