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尼西亞是怎麼變成「印度」尼西亞的

印度尼西亞是怎麼變成「印度」尼西亞的

說起東南亞十一國,很多國人普遍感覺就是:「除了新加坡之外,一群長得差不多的國家」。柬埔寨和寮國,汶萊和東帝汶,傻傻分不清,甚至去東南亞旅遊一圈回來也是如此。其實這幾個國家差別還是不小的,比如柬埔寨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民眾生活質量估計比不上朝鮮,每年要接收大量國際組織的援助。而馬來西亞人均GDP高達9000多美元,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相當,在吉隆坡IT應屆生找個月薪3000美元的工作並非難事。

在這群「長得差不多的國家」里,有一個叫印度尼西亞的,國名經常讓人困惑:明明離印度遠著呢,為什麼把印度掛在前面?是翻譯的錯?

不,並沒有翻譯錯。印度尼西亞是Indonesia。Indo-是「印度」的前綴,比如印度學Indology,印歐語系Indo-European。-nesia代表「島國」,印度尼西亞的意思就是印度群島,翻譯得一點問題沒有,還真的和印度有關係。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東南亞的另類——越南。

與東南亞格格不入的越南

越南地理上屬於東南亞,政治上也加入了東盟。但她和她的鄰居的區別的還是很多的。比如越南人經常自詡他們長得白。

似乎大概可能真的白點?

黑白什麼的無從評判,但看看幾個古建築就非常明顯了

不用什麼建築學知識,一眼就能看出越南古建築和她的鄰居不像,而和距其十萬八千里的日本很像。

到了現代這種不同很多依舊保留:

越南和日本韓國一樣是用筷子吃飯的。而東南亞現代化的餐廳里雖然是用刀叉勺,要筷子它也能提供,但人們在家裡很多還是習慣用右手抓飯,這和印度人、尼泊爾人的習俗是一樣的;

「泰國咖喱牛楠」之類的菜大大有名,大多數東南亞人都是和印度人一樣無咖喱不歡的,口味濃郁。越南雖然也有青椰咖喱蟹什麼的,但口味清談得多,也沒把咖喱放到太高的地位。相反什麼酸辣湯、越南春卷……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回國了。

再看看地名:

越南有自已的河南省,有自已的太原市,什麼芽庄、萊州、高平、老街這些外國地名感覺就在家門口、小河邊,都不陌生。

而雅加達(Jakarta)源於梵語的jaya-kerta,意為「勝利之地。

蘇門答臘(Sumatra) 源自梵語的samudra,意即「海洋」。

緬甸(Burma)此名源自梵語的mranma或bama(為當地民族緬族的名稱),意為「強壯的」。

馬六甲(Malacca)源於梵語詞maha(「大的」)與lanka(「島」)的組合。

再看看民俗:

越南人是過端午節的,也包粽子(雖然形狀有點區別)。

而印尼靜居節的「盛裝遊行」足以讓你感覺好像穿越到了西遊記,師父,前面已經是西天了吧?

這一切都顯示著越南和她的鄰居非常不同。沒錯,文化的分野就在此處!越南(尤其是北部越南)屬於中華文化圈,而東南亞的其它地方屬於印度文化圈。

橙紅色:南亞次大陸地區;

淺橙色:其他屬於印度文化圈的地區,主要包括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占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

黃色:不屬於印度文化圈但亦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汗、中國西南地區以及菲律賓。

西方殖民者雖然一直很粗野(比如把美洲原住民亂叫什麼Indian),但這次沒看錯。印度尼西亞確實是和印度有關連。早期一些西方學者甚至把越南之外的東南亞叫「外印度」。

所以你看越南新娘就屢禁不止,最近又搞出了單身漢集體去越南旅遊實則相親的灰色地帶俱樂部。但比越南新娘更窮的柬埔寨新娘、寮國新娘的業務就一直開展不起來。道理很簡單:一是可能長得黑,二是文化、習俗的不同造成的陌生感。

奇怪的印度

印度一直被國人看成是 「開了掛」的國家,印度人行為不好理解,腦迴路和我們不一樣。因為這個國家和中國的區別真的很大。

印度歷史上分裂的時間遠遠長於統一的時間——嚴格來說,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沒有國家統一過印度次大陸。印度更像是一個地理名詞(當然,精華之地都在北部的印度河-恆河流域,而不在從沒統一過的南部。所以這種說法涉及核心領土,並不嚴謹。就好像你不能因為秦漢唐宋明都未統治黑龍江就說清朝之前中國從未統一過一樣)。

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笈多王朝在540年就滅亡了。從13世紀開始,印度北部就被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或突厥化的蒙古人統治。但下層人民依舊多信印度教。

馬克思說:「印度根本沒歷史。」對的,古代印度人是不記錄歷史的。印度人關懷的是宇宙的興衰和時空的輪迴,逼格這樣高的人當然是不屑於記載凡人的這點破爛事。中國人是精於記錄歷史的——至少是宮廷歷史,至少有《二十四史》這種二十四姓之家譜也。古印度勉強稱為歷史書的只有包含歷史內容的「史詩」。如果這個也能叫歷史書,那中國的歷史書完全可以包括《封神榜》。

古印度的「歷史書」基本就是「百萬條天龍血戰十億百象」之類的看了讓人搖頭的神話,反而一些外國人的記載像古希臘史學家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更有研究價值。13世紀突厥人統治印度之後,引入了波斯的宮廷史學傳統,印度的歷史記錄才開始好轉。

璀璨的印度

然而,三哥只是科技樹點歪了。與其脆弱的歷史記錄相比,印度的宗教極度發達,與之相伴的文化藝術也是璀璨無比。

印度號稱「宗教博物館」,因為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徒。而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對周邊國家影響極為巨大極為深遠。

印度是宗教的噴泉,文化的染缸,強有力的輸出者。伊斯蘭教在印度傳播了上千年,更是在北部印度統治了六百年,被定為國教,可現在印度也只有13%左右的信徒。大量底層人民依舊信仰印度教。相反,在印度南部的伊斯蘭教深深受到了印度教種姓制度的感染,分出了阿什拉夫、阿吉拉夫、阿賈爾……等不同的種姓,禮拜時都不在一起。這在崇尚平等的伊斯蘭社會是絕無僅有的。甚至一些調和主義的伊斯蘭教學者認為印度教的聖典《奧義書》和伊斯蘭教的聖典《古蘭經》在教義上是一致的。究其原因,那就是再濃的墨水也不可能給噴泉染色吧!

我大學時選過一門《東方文學》,只記得老師的一句話:「印度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大哥。」這句話雖然可能太誇張了,但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止有佛教,還有美如蓮花的藝術。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又稱「像教」,因為佛像的雕刻技術非常高超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幾大石窟的佛像和彩繪都能看到印度健陀羅藝術的影子。

公元2世紀的健陀羅石雕,注意衣服的褶皺,和中國的「曹衣出水」基本相同。

東南亞的印度化

那東南亞又是怎麼印度化的呢?主要靠三類人:商人、婆羅門/僧侶、(武裝)移民。

商人哪哪都有。印度人下海做生意的不少,自不必說。但可以斷言單憑商業接觸還不能夠使一個民族把其較高度的文明傳給其他民族的。

印度教婆羅門、佛教僧侶才是主力媒介。中國也有不少著名的印度來的僧侶,比如達摩祖師,可惜達摩和梁武帝聊天時話不投機,改去了嵩山少林寺。但估計婆羅門和僧侶在東南亞就混得很開了,印度教、佛教這類理論體系高度發達的宗教對本土原始信仰成居高臨下碾壓之勢,統治者奉之為上師,頂禮膜拜。上層建築印度化,國家也慢慢地印度化了。

印度化的過程不只有文的,還有武的。外地移民和土著必然有土客之爭,遠離本土的印度人的武裝遷徙也不是吃素的。據柬埔寨史記載,印度一位叫憍陳如的婆羅門在公元50年由南印度率領軍隊行船至克羅克島,戰勝了太陽神的女兒、女王柳葉,並娶柳葉為妻,建立了高棉歷史上第一個王國。好吧,打敗土著軍隊,強娶當地女王,當了國王稱王稱霸,龍傲天啊你!簡直美滋滋。

就這樣,婆羅門、僧侶、武裝移民一股股地刷下來,到13世紀時,東南亞的較大國家不是信仰佛教就是信印度教,印度文化已經基本傳播完成。之後伊斯蘭教勢力滲入,又掀起新的篇章,但底色已經難以改變了。

正視印度文化

印度現在是一個人均GDP只有中國1/4到1/5的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因為駁雜的種姓和宗教問題內鬥不止,和一門心思「大國夢」的我們比起來似乎有點不堪。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把印度視為對手。但看完這篇文章後,希望讀者明白,至少在文化上,印度和中國是同量級的。

在文化的對外宣傳上,能向印度學習的也有很多。比如瑜伽,都是這樣宣傳的:

主打瘦身、脫脂、養顏、減壓、減少面部皺紋……之類對都市女性殺傷力很強的話,打擊精準,包裝得非常時尚。如今瑜伽已經風靡全球,瑜伽課成為每個大型健身房的標配。

相比之下,我們有些太極拳大師上不能像泰拳、巴西柔術一樣發展現代技術進入UFC和壯漢血拚,中不能像跆拳道、柔道一樣制定嚴格競技標準進入奧運會增加金牌數,下又堅決否認自己是瑜伽那種健身操,這就是所謂的生態位不清晰,在國際推廣上做得不如瑜伽好也是沒辦法。

參考文獻:

1.李謀.析印度文化與古代東南亞.東南亞南亞研究,2009

2.何平.東南亞的印度人及其歷史變遷.東南亞南亞研究,20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幻歷史煉金工房 的精彩文章:

TAG:魔幻歷史煉金工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