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升時評:意識和無意識(一)

東升時評:意識和無意識(一)

標題寫的很大,但標題裡面的「意識」二字,不完全是心理學或者哲學裡面的範疇,我們這裡要討論的「意識」,其概念其實更寬泛一點。

所以在討論意識和無意識之前,我們要首先要弄明白意識是什麼,先給意識下一個我們自己的定義,再展開討論。這第一篇,就先聊各種「派別」裡面對「意識」二字所下的定義和解讀,然後在之後的篇幅中逐漸展開我們自己的討論。

敢聊意識和無意識,首先要提的當然是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學派對意識和無意識的區分已經很專業了,其科學性不容置疑,而且其正確性在臨床應用方面也得到了證實和公認。

根據現代心理分析學的觀點,所謂意識,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觀現實的高級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覺反映;這種反映,主要表現在認識活動上,即「意識到」的活動上。所謂無意識,一般是指不知不覺的、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當某種刺激產生的情緒過於強烈,意識把它壓制到意識之外形成潛意識之後,人類就會生病。

佛洛依德曾舉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個貴婦人每次看到燭台就感到恐懼和緊張,實在無法承受就去找佛洛依德治療,佛洛依德通過催眠術得知,她小時候看到過父親拿燭台打過母親,血流了一地。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此造成的心理創傷被正常意識壓制到潛意識之中,但是帶來的創傷卻無法彌補,反過來又影響正常意識,就導致了該貴婦每次看到燭台就莫名的恐懼和痛苦,從而無法自拔!在佛洛依德指出這個潛意識情節之後,貴婦回憶起來兒童時期確實有過這個經歷,病情也就隨之痊癒了,從此再也不會懼怕燭台。

這就是精神分析學派對意識和無意識的定義和臨床應用。

其實,這也是人類個體不同個性的成因,只不過,過於強烈的情緒和刺激被壓抑之後,會反過來影響正常意識,從而產生病症,而一般的情緒被壓抑後,都會隱藏在力比多海洋之中,變成了我們的性格和性情,不會產生病症而已。

從這一早期的設想開始,弗洛伊德逐漸形成了他的意識和無意識的概念,這也是所有現代心理分析學的基礎。

再說我們耳熟能詳、平日里指導我們工作和學習的辯證唯物主義對意識的定義。

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先有物質再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既:物質第一性。辯證唯物主義裡面給「意識」定義的概念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反應和覺察。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心理分析學派都強調只有人腦才具備「意識」這一功能。這個問題以後還會提到。

唯心主義當然正好相反,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早的有柏拉圖說過: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近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費希特也說過: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這些唯心主義代表人物講的大概都是一個意思:意識第一性,意識決定了我們的物質世界,離開意識物質世界並不存在。

這個按下暫且不表,以後也要提到。

「ok,我等你」

美國一哲學家對意識的解釋是:…指我們清醒狀態下的所有感受和覺知狀態。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他強調的是意識的本質是一種:「覺察到…」。

英語裡面「意識」一詞是「consciousness」,牛津大詞典對該詞的釋義為:The state of being able to use your senses and mental powers to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大概意思就是說:意識是一種讓你能通過感知和精神去理解外界的一種狀態。柯林詞典對意識的釋義為:Your consciousness is your mind and your thoughts.大概意思是指,意識就是你的思想和思考。

科學界認為:「意識」在腦部的主要功能區是前額部分,也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前額頭骨保護的部分,這個巧合估計也是進化的結果,或許也另有深意。

在人類睡眠的時候,這部分區域活動降到最低,而其它部分還在活躍,人類暫時喪失了對外界訊號歸納推理的功能,人類也就無法區分大腦活動帶來的訊號和感覺器官帶來的訊號哪個是真實的,這就是人類在做夢的時候無法辨別夢境和現實的原因。

講了其它門派對「意識」的定義之後,本篇我們重點聊聊佛教對意識的定義!

佛教對意識的分類更加詳細和嚴謹,首先佛教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意思就是世界本來就是一種「認識」而已。

而意識本身,就是除「眼耳鼻舌身」五識之外的「第六識」。前五識都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實物的感官基礎之上,因此佛教把他們歸於有色識,第六識因為建立在非物質基礎之上,當然就是無色識。

如何理解無色識呢?有色識很好理解,我們的五感帶給我們的所有體驗即是五色根,在五根之上就產生了五識,比如我們看到美妙的色彩既是色根,因看到的美好事物心生喜悅,既是眼識;再比如,我們身體遭受刀割,因身體的創傷而感受到痛和痛苦,那既是身識了。

電影《色即是空》截圖

理解了這個之後,在這個基礎之上理解第六識就相對簡單了:我們知道,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對外界輸入給我們的所有信息都要加以分析和歸納,然後理解和思考,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念頭,或貪或痴、或歡喜、或悲傷,等等,統統都可以稱作意根,在意根之上,我們對這些所有念頭的再思考,這就是第六識:意識。

簡單不簡單?驚喜不驚喜?所謂深奧的佛學奧義,就這麼被說破了。

但佛教的高明之處在於,在第六識之外,認為還存在第七識和第八識,即莫那識和如來識(或如來藏、阿賴耶識,都是一個意思)。

那麼如何理解第七識呢?我們知道,當我們睡著的時候,所有感覺器官的功能都降到了最低,這個狀態就是前五識趨近於寂滅的狀態,第六識「意識」當然也就不再進行工作,但是,佛教認為人在睡著的時候,第七識依舊在運作,永不寂滅。

這麼說可能有點神神叨叨,只能舉例說明:一個疲憊的母親,為剛出生的孩子操勞一天後,昏昏的睡去了,即便是外面電閃雷鳴可能也無法將她吵醒。這個狀態我們認為她的六識暫時是寂滅的。

但是我們都能想像:當她的孩子發出哪怕只一聲不太大的啼哭,也能把她吵醒。這個原因就是因為她的第七識,莫那識在起作用。

因此我們說莫那識隨著前六識永不寂滅。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有同樣的經歷:當我們非常疲憊的睡去之後,可能身邊任何吵鬧的聲音都無法把我們吵醒,但是你在意的某個鈴音,即便不大,也能把你準時叫醒。

再比如:我們有時候走在大街上不自覺的一個回頭,會發現恰好在這個時候有個陌生人在盯著你看!這也是莫那識在起作用。

再再比如:當你和你關心的人相隔兩地,但是每次你打開聊天工具想和他(她)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她)也會在同一時間上線正要找你聊天,就好像是約好的。

還有說曹操曹操到這句俗話,其實都是老百姓總結的莫那識存在的例證。

筆者相信,所有這些反常現象,必然有一個科學的解釋,這才是最正確的科學觀!

莫那識雖然不會暫時寂滅,但佛教認為前七識都可滅,莫那識也會隨著個體的死亡永恆的寂滅。

「眼耳鼻舌身」可滅我們能理解,死了這些感官帶給我們的感覺就不存在了,第六識「意識」其實就是哲學家們提到的「覺察到…」,也就是我們對外界所有感知的辨別,身體死亡後,這些都不存在了,所以第六識可滅我們也容易理解。

那麼第七識如何寂滅?第八識又是什麼識?《華嚴經》裡面曾經明確指出過:證得阿賴耶識心體的人,即是證得本覺智的聖者。

看來能否成佛,得成正果,分水嶺就在於此啊!那麼下一篇我們接著聊第八識如何解讀,敬請關注本公眾號,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識別圖中二維碼可添加關注

文章篇幅太長效果反而不好,希望對這些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們能邊看邊思考,沒看懂的可以再看一遍,東升的文章保證不會故弄玄虛,儘可能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話解釋佛教奧義、解釋前沿科學!這樣才有意思。

當然,東升並不能保證自己的覺悟就一定是正確的,讀者有什麼開悟的佛覺,也可以留言討論。

另外你說的沒錯,開篇那個弗洛伊德治癒貴婦的病例,是東升自己編的。

蘋果用戶長按下圖可打賞一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升時評 的精彩文章:

TAG:東升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