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洋戰略理論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四)

海洋戰略理論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四)

海洋戰略理論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四)

劉洋大連海事大學

續上篇

4、海軍建設與海軍作戰

(1)海軍建設與部署原則

海軍是國家海洋戰略的核心支持力量,海軍建設由國家政治政策和海洋戰略所決定,由海軍自我定位與作戰模式所主導,海軍建設理念、建造何種艦船、如何組織、保持作戰高效是海軍建設的主要工作。海軍建設理念其實就是國家的制海觀念,奉行「攻勢制海」,還是「防守反擊」,亦或兩者兼而有之,對海軍建設影響最大。

二戰結束後,美國重金打造航母艦隊、核潛艇與戰略空軍就是「攻勢制海」思想的具體體現,而蘇聯傾力組建各式核潛艇、岸基航空兵、載機巡洋艦則是其「防守反擊」思想的具體體現。

美國航母艦隊研究的是如何進攻以突破對手的防禦發動近岸攻擊,蘇聯海軍研究的是如何把核潛艇安全的送出大洋以對抗美國的航母艦隊,如何用遠程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擊破對手航母艦隊的防禦,兩類海軍的組織模式與建設方向大相徑庭。如何保持海軍高效作戰是海軍建設的核心目標,能有效作戰是海軍建設成功與否的最主要標尺。

英國海軍大臣約翰·費希爾強調:「和平時期艦隊的分布應該也是其戰爭時期最佳的戰略分布。[7,234]」費希爾這句話可以說是海軍部署原則的金科玉律,任何一個國家部署海軍都應當時刻注意其艦隊的分布是最有利於作戰,不能造成某一方向的嚴重空虛或整個部署體系的不合理。

美國海軍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其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左右搖擺的歷史,是重點突出大西洋還是太平洋一直是困擾美國的嚴重問題,大多數時刻美國都是大西洋優先,這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一戰前英國從全球召回其海外艦隊主力,組成大艦隊蹲守蘇格蘭北部的斯卡帕灣,以對抗德國的公海艦隊,致使英國全球海上利益保護的薄弱,在一戰中使英國顧此失彼,艦隊質量的優勢都扔在了斯卡帕灣,而最需要的輕型巡洋艦等保護海上貿易線的力量嚴重缺失,質量終究沒有改變艦隊部署不合理造成的劣勢。

2)海軍作戰與聯合作戰的重要性

海洋戰略與海軍建設要適合于海軍作戰實際,而海軍作戰能力也是戰略順利實施的決定性基礎。對於海軍作戰,費希爾指出:「效率、火力、速度、經濟和集中力量是衡量一支海軍作戰能力的關鍵指標。[7,233]」這五個指標是海軍艦隊決戰、離岸攻擊和近岸攻擊的基本保證。將會贏得戰爭的不是將資源分散在每一點都需要保護的目標之上的一方,而是能夠集中強大火力摧毀敵人類似能力的一方,機動靈活的資源比靜止不動的資源更有利[8,266]。

孫子兵法云:「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11,113]」海軍為「海上移動長城」的理念是無比錯誤的,海軍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摧毀對手同樣的能力而達到制海的目的,無論「攻勢制海」,還是「防守反擊」,海軍的要義就是進攻、機動、持久。因此,海軍的作戰理念可以概括為:高效率、高機動、高火力、高可持續力、分散行進戰場集中的高集中兵力。

海軍作戰手段除了艦隊決戰、巡航威懾外,攻擊基地也是其重要手段。不管是防空、反艦還是反潛作戰,最好的手段就是「將黃蜂消滅在蜂巢之中[8,335]」,攻擊基地要比攻擊艦隊更能獲得決定性結果[1,337]。

海軍除了傳統任務,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保護海上交通線的暢通,海戰史證明,護航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不是巡航。

巡航的本質是組織海上打擊力量主動找敵方潛艇或其他威脅商船隊的軍事力量進行攻擊,以保護自己的海上交通線不受干擾,這種方法勞時費力,如大海撈針,往往是效果非常差的,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負擔得起全區域巡航的巨大經濟成本。

而護航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商船隊的順利通行,護航隊只需要控制商船隊需要通過的海域,對敵方力量主要是驅逐,只有受到直接威脅時才攻擊。

兩次世界大戰,英美兩國都是通過護航的方式保證了英國海上交通線的暢通,從而絞殺死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雖然,二戰時,美國介入初期一度使用巡航制度,但血的事實和巨大消耗使美國人不得不接受英國人的建議而採取護航制度,最終耗垮了德國U型潛艇的「狼群攻擊」,贏得了制海權。因此,艦隊決戰、戰略威懾、攻擊基地和護航是海軍作戰的主要方式。

海軍作戰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聯合作戰。柯白認為:「陸海兩軍必須合作始能對國家利益作最有效的貢獻。[1,330]」海軍不能僅僅專註於公海作戰,還必須注意島嶼作戰與支援海岸作戰時與其他軍種的配合,即聯合作戰問題。

戰爭幾乎不可能僅憑海軍行動就能決定勝負[1,333],若沒有其他軍種協助,海軍要麼只能像一戰英國大艦隊那樣採取消極的消耗作戰方式來達到戰爭目的,要麼只能像二戰日本聯合艦隊那樣,為了迅速結束與美國的戰爭而孤注一擲。前者效果緩慢,即使獲勝也會使己方商業和國家實力遭受重創,後者更加冒險,短時期會有點效果,但對方國力遠遠超過己方而不屈服的話,冒險一方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最後可能滿盤皆輸。

多軍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要,合則於國大幸,分則國之不幸,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海兩軍若能在戰略上通力合作而不是相互掣肘,則美國在太平洋上早已無立足之地,那樣美國能否扛住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戰略壓力而不媾和就很難說了。

3)海洋爭鬥要經得起失敗

最後,筆者要講一下,海洋鬥爭就有勝有敗,一個海洋強國的成功是無數的失敗與成功結合在一起的,不能因為一兩次失敗就否定海軍的重要作用,國家政治高層、軍隊各級官兵、民眾的心理又應當有相當的抗擊打能力,都應當有承受失敗、東山再起的勇氣與精神準備。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英美日德俄法等國的軍艦名字都是重複循環使用,不因勝利更不因失敗就取消功勛艦名,這是自信與尊重傳統的表現,這是勇於承擔失敗的氣魄,不像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的北洋水師,經歷一次疼徹心扉的失敗,國家就再沒有重新來過的勇氣,北洋的艦名至此湮沒在歷史長河當中。

現今,中國現在正在大力進行海軍建設,蓬勃生機的背後是筆者對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擔憂,戰爭勝負無常,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有沒有一個冷靜成熟的心態,對國家和民族至關重要,海洋爭鬥一定要經得起失敗的錘鍊。

5、海洋戰略的一些原則

(1)經濟基礎、海軍等軍事力量、海洋產業硬體基礎與商船隊規模、海上前進基地與海外基地、海上交通線、國家海洋軟實力(包括「從事海洋職業」的人數在總人口數量中所佔的比例、技術創新、海洋觀念與民心凝聚力、海洋文化等)是海洋戰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主導性海權並不在那個擁有最大商船隊的國家,而是在那個以均衡的經濟增長支撐其海洋事業繁榮的國家。

(3)「攻勢制海」與「防守反擊」是兩種制海思潮,二者可相互轉化。

(4)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獲得制海權,依靠穩固防守、有限拓展的防禦性海洋戰略易於獲勝,有限戰爭結合戰略威懾最為有效。

(5)軍力展示是最有效的海權宣示行動。

(6)海洋戰略與海軍建設要適合于海軍作戰實際,而海軍作戰能力也是海洋戰略順利實施的決定性基礎。

(7)海軍建設由國家政治政策和海洋戰略所決定,由海軍自我定位與作戰模式所主導。

(8)和平時期艦隊的分布也是其戰爭時期最佳的戰略分布,艦隊的質量優勢很難改變艦隊部署不合理造成的劣勢。

(9)海軍的作戰理念可以概括為:高效率、高機動、高火力、高可持續力、分散行進戰場集中的高集中兵力。海軍作戰中,攻擊基地要比攻擊艦隊更能獲得決定性結果;保護海上交通線的暢通,護航是最有效的手段;海軍與諸軍種聯合作戰是戰爭勝負的關鍵。

(10)海洋爭鬥要經得起失敗的錘鍊。

參考文獻

[1]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7][英]保羅·肯尼迪著,沈志雄譯.英國海上主導權的興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美]喬治·貝爾著,吳征宇譯.美國海權百年:1890-1990年的美國海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蔣百里,劉邦驥.孫子淺說[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略古法生新奇 的精彩文章:

TAG:領略古法生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