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嶺春秋

古嶺春秋

故嶺春秋

圖/黃少鋒 文/黃長安

冬令時節風蕭蕭,友人突發奇想,欲暢遊小盈嶺,邀我這個「本地人」當嚮導。記憶里,小時候曾隨母親去過那裡燒香。四十年過去了,腦海里依稀還記得嶺上有條寬闊的砌石大道,母親說那是古代的「官道」。官道旁有幾顆大榕樹,還有一座寺廟,確切的說是寺廟的遺址,當時只剩殘垣斷壁,但是香火依舊旺盛。

舊地重遊,登上嶺頂,古道依舊,寺廟重新,除了幾個管理的老者,半天不見一個遊客,還真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驛道悠悠烙印先人足跡,古嶺滄滄見證往日傳奇。驀然回首,古寺,驛道,常青榕;風聲,鳥聲,鐘鼓聲;嶺如畫,人如夢。頓感時光倒流,一時興起,竟脫口吟誦:

山深寺更幽,風起鷓鴣啼;

晨鐘連暮鼓,遊人思緒飛。

小盈嶺,坐落在南安縣(今南安市)與同安縣(今翔安區)的交界處,嶺東屬南安市水頭鎮,嶺西屬翔安區內厝鎮。相傳宋末代幼帝(宋帝昺)遭元兵追殺逃亡,在此安營紮寨,故又名宋盈嶺。小盈嶺位於豐嶐高突的鴻漸山、層巒疊嶂的三魁山與險峻峭立的福鼎山三峰鼎足之處,無論是古驛道、324國道、高鐵還是瀋海高速都需經過此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小盈嶺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隘。

隘口地勢較低,形成一個風口,東北風長驅直入,危害極大,當地自古流傳著「沙溪七里口,無風沙自走」的民諺。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同安主薄朱熹到此勘察,見兩翼高山夾峙,形成漏斗,以致風沙為害,遂建石坊,並手書「同民安」三字置匾坊上,以補嶺缺,並親自在嶺上種植了四顆榕樹,以增抵擋強風。如今,歷經了八百多年滄桑的榕樹依然枝繁葉茂,屹立在小盈嶺上,為民遮風,為寺擋雨。

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離任前往建陽時,同安縣百姓因「士思其教,民思其惠」,依依惜別,沿著古驛道十里相送至小盈嶺,「扳轅不忍離」,朱熹為此在一塊巨石上題字「扳轅石」,以感謝同安百姓的厚意,並賦詩一首《小盈道上偶得》:

今朝行役是登臨,極目郊原快賞心;

卻笑從前嫌俗事,一春牢落閉門深。

清雍正十二年,石坊塌毀,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馬巷秀才林應龍等呈請倡捐,就在石坊原址改建關隘。關隘,塊石迭砌,長8.6米,高3.56米,拱門寬2.38米,高2.44米,門上嵌「同民安」石匾,關隘門後(靠南安側)另立一石碑,碑文刻「小盈嶺南—同交界碑」幾個字。

小盈嶺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作為一處古戰場,小盈嶺歷經無數次的戰爭洗禮,見證了血的歷史。明末清初,鄭成功有志恢復明朝社稷,起兵反清復明。永曆五年,鄭成功率軍取得了海澄、漳浦錢山戰役的勝利。清朝政府非常憤怒,下令福建陸軍提督楊明高率領大軍進攻鄭成功的軍隊。鄭成功在小盈嶺設下伏兵,兩軍在嶺下激戰,最終鄭成功軍取得了勝利。

小盈嶺上有座始建於隋末唐初的「盈嶺古寺」,寺里供奉著觀音大士,故名「大士寺」,因建在嶺上,俗稱「嶺頂宮」。

確切地說,這是一座建在南安地界的翔安寺廟,古寺隸屬南安之地,但歷來都是同安(現翔安)人管理,其中緣由鮮為人知。據說和古時候的一起殺人官司有關,緣於南安縣溪埔村褚氏感恩同安秀才救命之舉,寺內立有碑文詳細記載此事:

在關隘外有一千年古寺名「大士寺」,地屬南安境內。寺周圍山丘俗稱「和尚山」,古時是南安縣溪埔村褚氏家族地產,寺里和尚常因摘果子、撿柴火等瑣事和溪埔村人口角。清朝乾隆年間,褚氏有一族人持斧殺人犯下命案,眼看是免不了要走上斷頭台了,便求救於同安秀才孫金榜(孫乃附近內厝前垵人,素有才幹,交通官府,聲名遠播,死後欽賜御葬)。後來孫金榜為褚氏改罪名,將「『用』斧殺人」改為「『甩』斧殺人」,一字之差把故意殺人曲改為過失殺人,救了褚氏一命。褚氏感激孫秀才的活命恩情,欲重禮答謝,孫起初不肯,後感盛情難卻,便替大士寺化「和尚山」地產為寺產。從那以後,這片山地便長期由同安(現翔安)人經營直至現在。

汽笛聲聲喚醒夢中人,站在嶺上「東張西望」,悠然可見泉廈兩地山川秀色相輝映,雞犬相聞車輪滾,忽然想起寺內對聯,不禁啞然失笑,聯曰:

縱目觀南同,草木山川皆秀色;

潛心修佛道,士農工賈沐恩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里橋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五里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