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貪嗔痴?要如何戒除貪嗔痴?

什麼是貪嗔痴?要如何戒除貪嗔痴?

什麼是貪、嗔、痴?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為何會產生「貪嗔痴」?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下形成。一旦有了念頭,便無法控制,這是我們凡人的弊病。就像我們對某人或者某物產生的貪心,一旦我們產生貪念,便時時刻刻的想著,為什麼我得不到?為什麼他不屬於我?有一些人可以清楚放下,但是有一些人則會被貪念吞噬,最終釀成大禍。

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運作規律都是如此。我們對某人生起嗔心,反覆想著他的壞處,嗔心就會迅速擴大。我們對自己生起執著,時時想著自 己的長處,我慢就會隨之增長。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有哪種心理不是在相關因緣下產生並發展的?

身為凡夫,我們的心念往往和貪、嗔、痴密切相關。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所以成為凡夫、所以流轉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稱之為三毒,即危害 心靈健康的三種病毒。其中的痴就是無明,也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無明就是心靈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潛藏的覺悟本性。因為看不清,就會對自己產生錯誤設定,把種種不是「我 」的東西,當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體,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們已經完全認同了這種替代,從未產生懷疑 。對很多人說,如果連這個與生俱來的身體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個近乎荒謬的觀點,並且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和承受力。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會產生各種慾念,我們執著的產生著不該產生的念頭。但其實,我們安立為「我」的這一切,我們所擁有的身份,地位,財富,這些都是暫時的標籤,不可能永遠的代表著自己。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存在,所以我們希望這些虛無的標籤變成永恆。希望身體永遠健康,希望地位永遠穩固,希望財富越來越多,彷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於世間。

可是,天不遂人願,現實是身體會患病,地位會消失,財富會失去,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人邁向死亡,一個天災,便能奪取成千上萬的人的生命。這些都衝擊著我們的內心,所以我們祈求永恆,祈求穩定不變的事物,可是又有什麼事物是能永恆的呢?這些疑問,足以使我們焦慮,產生貪嗔痴的念頭。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來自貪嗔痴,在這些情緒的轟擊下,我們越來越不快樂。看到別人過得好,我們沒有辦法自然的祝福;看到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就埋怨自己,埋怨家人;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得到的卻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快樂。

所以,佛法講究放下。我們一旦放下了自己的貪嗔痴念,便會越來越輕鬆,最後笑著看看以前的自己,感嘆自己的愚笨。

如何戒除「貪嗔痴」?

戒除貪病,要用「舍」字。

人所以患貪病,就是一切都是為自己著想,不肯利益別人。天下可愛的東西,恨不得完全歸諸自己一人,管什麼別人的幸福,談什麼別人的安樂,他人的死活存亡,都與自己沒有關係,因此貪病就纏繞到我們的身上來了。假若這時候懂得了「舍」,見到別人精神或物質上有苦難的時候,總很歡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捨給人,這樣,貪的大病當然就不會生起了。

不過,一講到「舍」,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會做到的,例如送禮物給人,幫別人解除一些痛苦,這樣還不能算做到真正的「舍」。因為送禮物給人,幫別人解除痛苦,心中難免有一點希望報酬的觀念;「希望報酬」,這還是叫做「貪」,不叫做「舍」。

真正的舍,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夠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樣,明知自己瞬將滅亡,但還是用微弱的力量滋潤萬物生長;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陽的光熱一樣,太陽的光熱,照撫著大地,沒有條件,沒有代價,不希望萬物對他報酬,覺得這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佛經上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這個意思。

戒除嗔病的是一個「忍」字。

人生所以患了這個嗔病,就是沒有修養的工夫,一有不愛的逆境當前,嗔心一動,多年的朋友可以變為仇人,結髮的夫妻可能成為冤家聚頭。這時,身邊的事物,一切都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厭,恨不得一拳要把世界粉碎!假若這時能懂得「忍」,懂得世間上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沒有你我他的分別,沒有壞與好的不同,有了這種忍的修養,嗔的大病當然就不易生起了。

其實,世間上一切不愛的事情,一切難以解決的問題,難道生起了嗔心就能解決了嗎?那是不能的,嗔心唯有增加事態的嚴重性,所以,凡事都要仔細的想想,不要無謂的嗔怒,佛說:「若以爭止爭,終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爭。」實在是至理名言!

不過,說到能忍,這確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可以從這一個「忍」字的構造來看,「忍」上面一把刀,刀上加一點,成為刃,刃是鋒利的刀口,刃字的下面寫個心,就是「忍」,這就是說用一把極快的利刀,插在你的心上,你能不叫一聲,不動一下,這樣方能稱為能忍!

戒除痴病的是一個「覺」字。

人生所以患了這個痴病,完全是因為迷而不覺。前面講的貪嗔兩種大病,所以那麼厲害,歸根還是由於愚痴。人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人生的死死生生,一切還是淵源於這個「痴」字。這個「痴」可以增長邪見,邪見可以造一切罪業,將來招致地獄畜生的苦果。假若有一點覺悟的心,明白自己有一個大智覺海,努力維持平靜的海面,不要讓愚痴的風,掀起了駭人的波浪。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茫茫的前程,沒有邊際,人生在這世間上,沒有一個覺悟回頭的心,而迷失了航程和路線,實在是很危險的!

所以我要奉勸諸位:趕快來信仰佛教,把不明白的道理弄明白了,把一些自以為明白而事實上並未明白的邪知邪見捨棄了,把一些人生的大病和一些習氣,儘力的革除和治癒,那就是真正的覺悟解脫。

貪病的對治是舍,在不能完全做到舍的時候,應該要常行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樂;

嗔病的對治是忍,在行忍的時候,應當行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做到慈悲方名能忍,唯有能忍才能自安;

痴病的對治是覺,在求覺的時候,不忘增長自己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覺今是而昨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奘大師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戒牒與度牒?可以隨意給人看嗎?
學誠法師:在家居士怎麼守戒?
中陰身會有這些痛苦!
一個人的福報可以從聲音聽出來!
不要總埋怨自己的父母 這是最折服的!

TAG:玄奘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