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下)

「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下)

鈞窯是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規模龐大的重要窯場之一,其遺址位於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最著名的窯場位於禹州舊城北門內的鈞台與八卦洞附近。傳說鈞台是大禹傳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般認為鈞窯得名於鈞台。

鈞窯瓷器素以瑰麗的釉色而著稱於世,特別是所創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窯變釉,更使其名聲大振。這種釉自然天成、變化萬千、異彩紛呈,按變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賦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紅等美譽。

第二部分:「民鈞」器皿類鈞瓷(下)絢爛窯變

鈞釉的重要特徵之一是銅紅窯變現象。窯變本是陶瓷在燒成過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種著色劑而形成的偶然現象,但因色彩斑斕、紋理自然,遂逐漸成為一種特殊裝飾。

鈞釉窯變效果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局部窯變,即在天藍釉局部塗抹含銅色料,燒成後形成紫紅色斑塊,色斑呈色雖自然天成,且形狀、濃淡不一,但與底釉有較明顯的分界線,「民鈞」產品多屬此類。另一類是在天藍釉中加入氧化銅,燒成後,天藍、紫紅兩色交融、滲化,使整個釉面呈現斑駁陸離的視覺效果,各種色彩間無明顯界線。「官鈞」產品中的海棠紅、玫瑰紫等即屬此類。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折沿盤

北宋

高2.8cm,口徑18.1cm,足徑10.5cm

盤敞口,折沿,淺弧腹,圈足。足內滿釉,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里、外施天藍色釉,釉面有不規則的紫紅斑塊,猶如蔚藍天空上的幾朵紅霞,絢麗多彩。此盤胎體厚重、堅硬,釉層肥厚瑩潤,釉面有「蚯蚓走泥紋」,這也是宋代鈞瓷的主要特徵之一。

鈞窯里天藍外玫瑰紫釉折腰盤

北宋

高3.6cm,口徑17.6cm,足徑6.4cm

盤撇口,淺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藍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此盤釉層肥厚,釉色光亮絢麗,造型別緻,做工考究,屬於民間鈞窯燒造的器皿。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北宋—金

高4.1cm,口徑8.3cm,足徑2.9cm

碗斂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質地堅緻。里、外施天藍色釉,上有紫紅斑,勻凈光潤。口沿呈淺黃色,圈足塗褐色釉。北方中原地區的民間鈞窯系產品中,時常會在藍色底釉上塗抹紅(紫)色斑塊。紅斑系氧化亞銅膠體粒子的呈色,這些釉斑的形狀不定,沒有規律,具有隨性率意的特徵,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窯變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北宋—金

高8.2cm,口徑20cm,底徑6.5cm

開封市博物館藏

碗口微斂,深弧腹,圈足。碗內施天青色釉,內壁有一大塊玫瑰紫色斑,斑上有數點鸚哥綠。外壁滿施玫瑰紫色釉。此碗造型規整,胎質堅緻,釉質瑩潤,窯變色彩艷麗如同朝霞彩雲,堪稱北宋至金代鈞窯瓷器中的珍品。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高7.8cm,口徑24cm,足距13.5cm

花盆托以凹、凸線構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弧形腹壁,下承以三個雲頭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藍色釉,外底塗抹醬色釉,刻數目字「二」。盆托內部釉面有明顯的「蚯蚓走泥紋」,為鈞窯獨有的特點。三個雲頭形足與器形搭配諧調,加之所施絢麗的玫瑰紫色釉,愈顯器物的精美。

鈞窯始燒於北宋,最初為民間所建,因燒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帶紅,猶如絢麗的晚霞,異常美觀,北宋晚期被宮廷看中。由於當時宮廷用於種植花木的盆、奩及室內陳設器皿的需用量大增,朝廷遂抽集民間窯業的優秀工匠在河南禹縣八卦洞附近建立官窯,專門燒造宮廷陳設用瓷。此件器物釉質肥潤,色彩絢麗,是官鈞中的珍品。底部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二」,表明其為整套器物中較大者。

鈞窯天藍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復)

北宋

高6.9cm,口徑23cm,底徑15cm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台窯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口呈菱花形,寬平折沿,外沿起邊,瓜棱狀弧腹,與花口相對應,平底,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釉色天藍,釉面光亮,勻凈細潤。滿釉支燒。

鈞窯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殘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台窯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別凸起、凹進六條直線紋。內外滿釉,釉色為窯變的玫瑰紫色,邊、線呈醬色。底有五個滲水圓孔,外底刻劃數字「七」。

此花盆為河南禹州官鈞產品,為宮廷陳設用瓷。北宋官鈞窯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則利用鐵、銅的不同特點,以高溫還原焰燒出銅紅窯變或純天青、月白等多種色釉,改變了以往單色釉佔主導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麗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顯精美、華貴。

據《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載,宋徽宗崇寧「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領蘇杭應奉局及花石綱於蘇州……」「嘉花名木,類聚區別」。這些花木,有的是作為盆景陳列的。而當時的鈞窯自然要為宮廷燒造製作盆景所用的器皿,於是便有大量鈞窯花盆及花盆托出現。此件花盆應就是其中之一。

鈞窯葵花式花盆(殘片)

北宋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台窯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

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

清宮舊藏

花盆托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托,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復)

北宋

高7.9cm,口徑23.8cm,底徑15cm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台窯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花盆托葵花口,寬平折沿,外沿起邊,弧腹呈瓜棱狀,分別與花口和足部相對應,平底,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釉色天藍,釉面瑩潤。滿釉支燒。

兩岸故宮比較,不談紫禁城建築,只論藏品,北京故宮除了清代宮廷文物佔優勢外,藏品總數量也多於台北故宮,但論及最精品級文物的數量,特別是書畫、瓷器、琺琅器等傳世文物,台北故宮要勝出。

不過全國範圍來說,故宮主要是書畫瓷器宮廷文物強,建國後的出土文物收藏,國博遠勝故宮,國內省級博物館也是各擅勝場。

鈞窯葵花式三足花盆托(殘片)

北宋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台窯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高8.1cm,口徑21.6cm,足距13.7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斂口,折沿,鼓腹,底出邊,下承以三個雲頭形足。里、外凸起、凹進六條線紋。通體滿釉,里施天藍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底邊釉薄處呈醬色。造型敦厚古樸,胎體厚重,釉層較厚,為避免燒成時塌底,外底留下用一圈支釘支燒留下的釘痕。一足內壁刻數目字「九」,刻字筆畫較粗而深,應為原刻;底部刻數目字「七」,刻字筆畫較細、較淺,應為清宮後刻。新刻數目字與舊刻不同,可能是清宮為了與造型、釉色相近的花盆配套使用。

鈞窯月白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復)

元—明初

高9.6cm,口徑24.5cm,底徑17.6cm

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製藥廠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花盆托呈葵花形,敞口,平沿,深腹壁,平底,矮圈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月白色窯變釉,光亮瑩潤,邊棱處呈褐黃色,底部塗有醬色釉汁。胎質堅緻,胎色灰白。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

高12.7cm,口橫21.7cm,口縱16.8cm

足橫12cm,足縱8.4cm

花盆整體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邊,深腹,底下承以四個雲頭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藍色釉,外底塗抹醬色釉。此花盆的釉層比其它官鈞窯產品稍薄。底有五個滲水圓孔。外底有一周支燒釘痕,並有刻劃的數目字「七」。

南宋哥窯也燒造同樣造型的花盆,或許是受到北宋鈞窯器形的影響.

鈞窯海棠式四足花盆(殘片)

北宋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台窯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

高5cm,口橫17.4cm,口縱13.8cm

花盆托整體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邊,淺腹,底下承以四個雲頭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邊均釉呈醬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層比其它的官鈞窯產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燒釘痕,並刻有數目字「八」,表明這件器物為同套器物中較小者。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變化,使得原本單一的造型顯得多姿多彩,體現了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應與刻有相同數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賞養玩藝術文化 的精彩文章:

他是明代遺民,書法中透露著愛國精神!

TAG:賞養玩藝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