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要!買大私募好還是小私募好呢

重要!買大私募好還是小私募好呢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已登記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7943家,比去年底增加162家;管理正在運作的基金30237隻,比去年底增長3222隻。看起來欣欣向榮的背後,證券類私募卻縮水厲害,今年以來蒸發了5201億。

管理人數量增加,總體管理規模縮小,帶來的是平均管理規模的沉降。這當然跟上半年的市場有關係。然而,您也一定聽說了最近有的私募規模創新高了。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向大私募轉移,從而形成了眾人矚目的「頭部效應」!,踏上「強者恆強」的光輝道路。

01難道小私募從今往後

就真的木有機會了么?

也不是。

其實有些策略就只適合小私募玩,規模大了玩不轉。這有個市場容量的問題。小有小的好處。

交易無非買賣兩個方向,通過高拋低吸來實現盈利。基金規模小的時候,交易量佔全市場的成交量的比重比較小,買賣操作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就是說,此時的基金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願意出手就可以成交,無需擔心流動性問題。

資金規模變大以後,還是同比配置,基金出手的規模也相應變大,成為傳說中的「主力」,於是江湖上很容易找到主力露出的馬腳。基金為市場波動貢獻的力量變大。

按心理價位買入標已不太可能,一買就漲,此時需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價格才能買到,多出來的成本就叫做衝擊成本。更為重要的是當市場連續下跌的時候,卻可能因為籌碼太多無法及時撤出,因為一拋就會跌停從而喪失流動性。那麼此時就要做到「陌上花開緩緩歸」以便降低衝擊成本。用時間來換價格。

因此,假如買和賣的動作持續的時間長,交易品種的總成交量越大,那麼策略在交易時的衝擊成本就越少,容量也就越大。

所以高頻交易容量

國外研究表明,當交易量超過市場總成交量的2%,就會產生顯著的衝擊成本。目前我國滬深兩市A股一天的成交大概在5000億元左右,按照2%來測算的話,一天可交易的資金規模是100億,股票型策略用不著每個交易日都換一遍倉,假如私募基金規模是1000億,那麼10天就可以全部換掉了而沒有增加衝擊成本,更何況很多私募是長線持有,長甚至長達數月乃至數年,因此股票型私募的容量是不用擔心的了。

02當然私募規模也不能太小

最好還是別低於10個億。太小了,首先要擔心的不是他能不能創造收益,而是生存問題。不奔私,不知道柴米貴。

私募要有註冊資金的,註冊資本金最好是 1000 萬(如果少了很可能無法備案通過)。各種雜七雜八的稅費10萬以下的先不計入。再想想看私募的現狀,上海的私募集聚地:陸家嘴、聯洋、嘉里中心的房租可不便宜,30元一天一平米,多了不用租,就租300平米,一年的租金就要花掉300多萬。

麻雀雖小也得五臟俱全,市場、產品、基金經理、交易員、合規、風控、法務……前中後台的眾多崗位都得配置上得力幹將,得力幹將不會不領工資白乾。操心的好買哥曾經幫忙算過,標準配置的私募運營成本一年至少在1000萬元左右。

而且按照私募「2/20」的慣例,一旦行情難受,20%的業績提成能不能拿到都是一個問題,這部分成本估計更多要依賴於2%的管理費了。然而,2%的固定管理費,刨去支付給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費用,實際到手的不足1%。也就是說,管理規模如果不到10億,就是在倒貼。按照最低配置,老闆自己身兼數職,員工都體諒老闆賺錢不容易,公司的辦公室不挑地兒,規模最低還是別低於5個億。

03那麼對投資者來說

買大私募好還是小私募好呢?

如果一個私募基金業績很突出,一定會吸引到投資者的關注。那麼規模經歷增長几乎是一定的。

策略容量許可的情況下,越做越大沒有什麼不妥,只要公司的投研體系人員系統配置全都可以匹配上去。事實上,更多的客戶賺錢還是來自大品牌大私募。

海洋是海水魚的歸宿,江河是淡水魚的天堂。各有各的活路。不過對於高凈值客戶來說,低於5億的私募不買為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買財富 的精彩文章:

高毅資產邱國鷺談「影響股價漲跌最重要的兩點」

TAG:好買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