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專家談: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故宮專家談: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在中國陶瓷一萬多年延綿不斷的發展史上,宋代堪稱一個高峰期。當時因對外貿易的發展和社會各階層對陶瓷器的需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漲,全國各地瓷窯林立,名窯迭出,產品種類不斷增多。宋代瓷器生產的最主要特點是開始出現了官辦和民營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窯場。在造型方面,官辦窯場按照官方出樣燒造器形嚴整規範的器物,體現出古樸典雅的藝術風範;民窯瓷器造型則應市場需求講究實用,器形靈活多變。在裝飾方面,官窯瓷器崇尚素雅,以釉質取勝,其選料精細,反映出宋代上層社會在藝術上追求細潤凈潔、淡雅含蓄的審美趣味;民窯瓷器則在裝飾上另闢蹊徑,將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刻劃、模印或繪於瓷器上,呈現出淳樸、豪放的藝術風貌。

廣義上的官窯系指官方設置的專門燒造宮廷、官府用瓷的窯場,這裡所說的官窯是狹義上的官窯,即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之一的官窯。

北宋 官窯天青臂擱 台北故宮藏

一、目前學術界對宋代官窯的不同看法

按照南宋文獻的記載,宋代官窯應有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之分。北宋官窯又稱「汴京官窯」或「舊官」,最早見於南宋人顧文薦所撰《負暄雜錄》和葉真所撰《坦齋筆衡》,兩書記載宋代官窯的內容基本相同,且都已失傳,所以難以判斷兩書的年代先後。

南宋 修內司粉青簋式爐 台北故宮藏

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撰《說郭》、《輟耕錄》分別收錄了《負暄雜錄》和《坦齋筆衡》中有關「窯器」方面的內容。如《說郭》卷十八引《負暄雜錄》「窯器」條雲:「陶器自舜時便有,三代迄於秦漢,所謂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遂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成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於錢氏。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宣、政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徽宗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

北宋 官窯粉青鬲式爐 台北故宮藏

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餘姚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宣、政間」系指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共十五年間(1111-1125)。長期以來,由於在某些語句、字詞的理解上不同,學術界圍繞這段300多字的記載,在有關北宋、南宋官窯問題上形成許多不同的觀點,可謂眾說紛紜。

北宋 官窯粉青花插 台北故宮藏

(一)北宋官窯

目前學術界圍繞北宋官窯的問題有不少爭議,爭論的焦點是北宋時朝廷是否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設置過官窯,也就是怎樣理解「京師自置燒造」這句話。

一種觀點認為顧文薦所說的「京師」是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即朝廷所在地。清代藍浦撰《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之「官窯」條曰:「宋大觀、政和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命曰『官窯』。」當今也有不少人持此看法,認為「京師自置」窯是指「在汴京置窯」,北宋官窯遺址應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只是其遺址尚未被發現,原因是有關這方面的文獻資料較少,加之歷史上黃河經常泛濫,窯址被埋於地下六公尺深處或6至8米以下深處,考古發掘工作無法開展,尋找窯址猶如探海尋針,渺不可期。李民舉先生認為,「葉真《坦齋筆衡》中『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一句中『官窯』二字決不是指汝窯,應當就是所謂的『汴京官窯』」。

北宋官窯月白貫耳弦紋壺 台北故宮藏

另一種觀點認為顧文薦所說的「京師」為朝廷的代名詞。如李輝柄先生認為「不能把『京師』理解為立窯的地點」,「京師自置窯」指的是「朝廷設窯」。認為上述《負暄雜錄》的記載,分明講的是汝州民窯從受朝廷之命燒造青瓷貢器到朝廷在汝州設置官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否則,很難理解作為青瓷窯魁首的汝窯為什麼在朝廷命其燒造貢瓷之時突然被放棄,而又在汴京設置官窯燒造不同於汝窯青瓷的另一種青瓷。況且,由於汴京不具備設窯的地理條件和物質條件,所以不可能在汴京設窯,應在有瓷土資源和燒瓷技術條件優越的汝州境內設窯,因而肯定北宋官窯是在汝州而不在汴京,北宋官窯就是汝窯。李剛先生認為京師「必指朝廷無疑」,「北宋官窯只能設在汝州」。

這兩種觀點的辨析,實際上也左右著汝窯的性質問題。如果第一種觀點成立,那麼汝窯就不是官窯,而是屬於與定窯、耀州窯性質相同的民窯,只是在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過貢瓷;如果第二種觀點成立,那麼汝窯便成為由宮廷設置的專門燒造宮廷用瓷的官窯,亦即北宋官窯。

北宋 官窯月白雙耳三足爐 台北故宮藏

應當指出的是,假如確實存在汴京官窯,那麼在原清代宮廷所藏宋代官窯瓷器中一定會有該窯產品,但對於傳世宋代官窯瓷器,目前僅憑肉眼無法細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李民舉先生認為汴京官窯產品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趙構為金兵所逐,倉惶南逃,運載物資的船隻擱淺在長江北岸,全部成為金兵的戰利品。百官扈從逃命途中,連太祖神主尚且遺失不保,何況一些瓷器呢?汴京官窯產品至此散失一空,似無疑問」,認為「隨著揚州考古工作的開展,將來或許能尋到一些汴京官窯的器物或殘片」。但筆者對此不敢苟同,因為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宋代瓷器很多,像定窯、鈞窯、哥窯、汝窯等都有大量留存,其中肯定有不少瓷器是在北宋滅亡後隨朝廷南遷,也應有一部分被金兵掠至金中都,後經元、明、清宮廷繼承流傳下來。難道在宋高宗趙構被金兵追趕南逃途中,唯獨汴京官窯產品散失一空?況且,即使散失一空,只要沒被毀壞,最遲到了清代乾隆時,因乾隆帝嗜古成癖,也會被大臣們進貢到宮廷里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2000年發現的位於今河南省汝州市區東部偏南的張公巷窯是北宋官窯。同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配合民房改建工程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青瓷殘片、窯具和素燒坯殘件等。2004年5月,在鄭州市召開的「鞏義黃冶窯、汝州張公巷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2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言,其中有80%的人認為張公巷窯是北宋官窯。

近幾年,有古陶瓷愛好者在河南省鄭州市基建工地拾到類似宋代官窯瓷器特點的瓷片標本〔圖一〕,他們推測應為北宋官窯產品,暫可聊備一說。

宋代粉青釉瓷片 河南鄭州出土 陳景順先生供圖(圖一)

值得一提的是,假設北宋汴京官窯存在,目前僅憑肉眼也無法從傳世宋代官窯瓷器中區分出哪些是北宋汴京官窯產品、哪些是南宋官窯產品,這也是長期困擾古陶瓷研究者的一個學術難題。

(二)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是相對於北宋官窯而言。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北宋覆亡,宋徽宗第九子趙構(1107一1187年,1127一1187年在位)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廟號高宗,改元建炎。趙構即位後,在建炎元年到紹興八年(1127一1138)的10餘年間,為躲避金兵的追擊,不斷南逃,輾轉於東南沿海揚州、杭州、越州、明州、蘇州、南京等地,最後在臨安府(今杭州市)定都。此後,南宋朝廷沿襲北宋遺制在都城臨安府設窯燒造宮廷用瓷,世稱南宋官窯。

一般學者認為,根據上述所引《負暄雜錄》的記載,南宋朝廷所設窯場應有兩處,一處在修內司,稱為「內窯」或「修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郊壇下官窯」。

李剛先生認為,「修內司官窯」之名在南宋時並不存在,它是後人捏造出來的。而「內窯」是存在的,設窯的目的是為宮廷添燒祭祀用瓷,但內窯不是朝廷所設立的窯場,而是「修內司監督、臨安府掌燒的」、「專為宮廷燒制陶瓷器的窯場」,而且認為「內窯」大約設立於紹興八年(1138)朝廷定都臨安(今杭州市)之後的五到十年間。起初為了便於邵局和修內司的監督管理,這座窯場才選在據監管機構不遠的萬松嶺東側、修內司以南的山坡上。但由於內窯遺址被山上流失的土壤所覆蓋,加之地表建築的疊壓,城市改造的破壞等,故「至今尚未真正露出其神秘的姿容」。還有學者認為,以往人們將《負暄雜錄》或《坦齋筆衡》中「襲徽宗(《坦齋筆衡》作『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這段話斷句為「襲徽宗(《坦齋筆衡》作『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是錯誤的。由此推斷「『修內司官窯』純屬子虛烏有,後人之所以捏造出這麼一個窯名來,除了是因為對宋代記載的曲解外,大概還寄託了世人對這處迄未發現窯址的神秘窯口的珍惜之情」。

圖二 考古發掘揭露的杭州老虎洞窯遺址

圖三 考古發掘揭露的杭州老虎洞窯掩埋坑

沙孟海先生通過考證歷史文獻,認為「修內司是機關,不是窯場,「南宋官窯窯址應該只有鳳凰山南麓郊壇左右一個地帶,別無所謂『修內司窯址』的存在」。

但早在明代已有文人認為修內司官窯是存在的。成書於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高濂撰《遵生八箋》(卷十四「燕閑清賞箋」之「論官哥窯器」)指出,其窯在杭之鳳凰山下,稱:「可見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工作者對修內司窯址進行過不斷探尋,但迄今尚無定論。

李輝柄先生也認為修內司窯是存在的,只是窯址尚未被發現。而且認為傳世宋代哥窯瓷器即為修內司窯產品,之所以造成現在名稱不一,是因為歷史上著錄之誤,並推測修內司官窯遺址的地望可能在鳳凰山下,萬松嶺東麓一帶。金志偉、王玉先生亦持此觀點。

1996年,由於暴雨的沖刷,有業餘文物愛好者在杭州萬松嶺南坡與鳳凰山東北角向東一延伸山岡之間的山坳里找到一處產品特徵近似郊壇下官窯青瓷的窯址,陳方曉、華雨農先生認為該窯址位於南宋修內司的後面,在南宋時應屬修內司的範圍,其地理位置與「置窯於修內司」的記載相吻合,該窯址應屬南宋修內司官窯無疑。後來,該窯址被命名為「老虎洞窯」。1996年11月和1998年5—12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發掘〔圖二、圖三〕和史料考證。老虎洞窯址位於杭州市上城區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一條長約700米長的狹長溪溝的西端,南距南宋皇城城牆不足百米,距南宋郊壇下官窯約2.5公里。此次發掘了兩條龍窯和作坊遺址,出土了一些瓷片、素燒坯和窯具等。研究結果表明,老虎洞窯址在北宋末年就已存在,早期產品屬於越窯系列,南宋定都杭州以後,為滿足宮廷用瓷的需要,就選擇了距皇宮比較近且具備燒造宮廷用瓷條件的老虎洞窯來燒造宮廷用瓷。有專家學者認為,老虎洞窯址就是文獻上所說的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理由是,從窯址所處的位置來看,老虎洞窯址位於與南宋大內相隔僅一城牆的鳳凰山西北角,據南宋皇城的北城牆不足百米,在南宋時期當屬禁苑,平民百姓不可能進入禁地燒窯,老虎洞窯址南宋地層出土的瓷片與郊壇下官窯瓷器在造型、胎色、釉色等方面均很相似,應屬於修內司官窯產品。其始於南宋高宗(1127 -1162年)時期,停燒於13世紀初期。該窯將不合格產品打碎以後再挖坑深埋的處理方法也符合官窯對廢品處理的一般做法。

沈岳明先生認為,修內司窯是存在的,文獻中的修內司是機構,其窯址不一定非在杭州城中。根據對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低嶺頭窯址的考古發掘,他認為低嶺頭窯產品是直接承襲北宋汝官窯工藝,而杭州郊壇下官窯的產品又是承襲低嶺頭而來,低嶺頭窯產品特徵與修內司窯可能存在某種關係。

李剛先生認為,老虎洞窯南宋地層不是修內司官窯,而是屬於《負暄雜錄》或《坦齋筆衡》中所曰「續窯」。

位於杭州市烏龜山的郊壇下官窯遺址早在1930年即已被發現,考古工作者於1956年、1985年冬至1986年春對其進行過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實物標本,並在窯址所在地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自1991年11月11日起對公眾開放。由於郊壇下官窯遺址的下層為民用刻花青瓷,說明它是建立在民窯基礎上的。其早期燒造薄胎、薄釉青瓷,胎質細膩,呈黑褐、灰或深灰色,釉色有粉青、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釉質薄勻潤澤,有開片紋,採用滿釉支釘裝燒工藝,器底留有圓形支釘痕。南宋後期燒造薄胎厚釉青瓷,釉面光亮瑩潤,質感如玉,釉面有縱橫交織的大開片紋,夾雜層層相疊的冰裂紋,採用圈足墊餅墊燒工藝,一部分器物口沿釉層因高溫熔融狀態下垂流變薄,透過釉層,映出淡淡的紫黑色胎,而圈足露胎處呈鐵黑色,形成文獻所記載的「紫口鐵足」特徵。據科學測定南宋官窯瓷胎中Fe2O3含量高達3.5—6.7%,說明胎中加有紫金土,這是造成其胎體呈鐵黑色的根本原因。

二、傳世宋代官窯瓷器的特點

傳世宋代官窯器物數量不少,絕大部分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外,散存於國內外各博物館的也有一定數量。

圖四 宋官窯 粉青釉波羅子殘器 故宮博物院藏

殘高4厘米 口徑17.3厘米

圖五 宋官窯 粉青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高4厘米 口徑18厘米 足經11厘米

傳世宋代官窯瓷器造型以盤、碗、洗等圓器較多,器身有葵瓣、菱花諸式,造型規整,做工精細。碗足多露胎,盤、洗以滿釉支燒者為多見,器底支釘痕一般比汝窯青瓷上的支釘痕大且圓,呈黑灰色。亦有圈足墊燒者。琢器傳世也不少,見有瓶(壺)、爐、蹲、花盆、盞托、花觚、渣斗、波羅子〔圖四〕、花插、缽等。洗以圓形居多,分為直口、花形〔圖五〕、蔗段、折沿諸式。器底有三種形式:一為平底或圈足滿釉裹足支燒,底上留有圓形支釘痕,此種燒法與北宋汝窯瓷器相同。有人認為這是北宋汴京官窯作品,實際上此說不能成立,因杭州烏龜山南宋郊壇下官窯及鳳凰山老虎洞窯遺址亦出土有此類標本。二為淺寬或窄圈足墊燒,足底露胎,呈黑灰或鐵黑色,因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有此類標本,故有人認為此類墊燒的圓洗應屬於南宋郊壇下官窯作品。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也需要進一步論證。三是圈足墊燒加支釘支燒〔圖六〕,這種燒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防止器物塌底。

圖六 宋官窯 粉青釉折沿洗 故宮博物院藏

高6.1厘米 口徑21厘米 足經14.4厘米

關於宋代官窯瓷器釉色,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曰:「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沙實際上宋代官窯瓷器釉色以粉青、淡白及油灰三種是不能概括的,以粉青為上倒是符合實際,這種釉因釉層較厚,青翠淡雅,故頗有天然美玉之質感。

圖七 宋官窯 粉青釉瓶 故宮博物院藏

高34.5厘米 口徑9.9厘米 足經14厘米

傳世宋代官窯器的釉面多有大小不一的開片,開片大者,片紋稀疏,開片小者,片紋細密。片紋一般呈土黃色,文獻稱之為「鱔血色」,並被認為這是最好的開片。如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曰:「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被大片紋分割的釉面上常分布層層相迭的「冰裂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粉青釉大瓶〔圖七〕和圓洗〔圖八〕是宋代官窯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圖八 宋官窯粉青釉圓洗 故宮博物院藏

高6.2厘米 口徑21.5厘米 足徑18.3厘米

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汝窯瓷器和哥窯瓷器均無刻劃花或彩繪裝飾,個別器物採用印花裝飾。一般器物或無裝飾,或只是在器身凸起幾道弦紋。裝飾上的樸素無華,顯示出宋代上層社會用瓷追求的是釉質細潤凈潔、清淡含蓄,這與彩繪、刻花、印花瓷器相比,不至於讓圖案、色彩奪人眼目,避免了喧賓奪主之弊。

三、相關宋代官窯瓷器研究工作的進展

筆者認為,對宋代官窯瓷器相關問題研究的深入,不能忽視傳世宋代官窯瓷器,特別是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宋代官窯瓷器。利用這些傳世品結合考古發掘所獲得的實物資料,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是解決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200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的建立,標誌著故宮博物院在古陶瓷研究方面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古陶瓷研究中心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故宮博物院在藏品和研究人才方面的優勢,結合現代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解決古陶瓷研究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僅憑人文科學手段無法解決的學術難題,以推動古陶瓷研究向縱深發展。

今年,本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將推出「宋代官窯瓷器展」。屆時,將悉數展出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官窯瓷器,同時展出故宮所藏明代仿官釉和清代仿官釉瓷器,另外還要從南宋官窯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和杭州市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借展部分郊壇下官窯、杭州捲煙廠、老虎洞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為了配合此項活動,故宮古陶瓷研究中心和國家文物局古陶瓷重點科研基地確定了今年的主要學術研究工作,即利用我院收藏有大量宋代官窯瓷器、擁有世界一流的古陶瓷經驗鑒定人才和多種無損檢測分析儀器等優勢,對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和明、清仿宋代官窯(釉)瓷器進行細緻的無損檢測分析,然後結合對杭州南宋郊壇下官窯、老虎洞窯遺址出土瓷片標本進行科學檢測所得到的數據,加以綜合比對研究,以探討究竟何謂北宋官窯,北宋汴京官窯是否存在,院藏宋代官窯瓷器的具體窯口之所在,以及明清時期仿宋代官窯瓷器與宋代官窯瓷器的主要區別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長期以來困擾古陶瓷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們的重大學術問題,也是僅憑一般研究方法難以解決的學術問題。

圖九 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對院藏宋代官窯瓷器進行無損檢測

在此項研究工作中,古器物部陶瓷組人員發揮傳統鑒定優勢,精心挑選擬測試的瓷器,實驗室工作人員負責對瓷器進行測試分析〔圖九〕。整個測試擬完成對院藏50多件宋代官窯瓷器和2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時期仿宋代官窯(釉)瓷器胎、釉的化學組成、顯微結構、理化性能等多項指標的無損測試分析。具體內容包括:

1.元素組成測試研究。利用實驗室配備的大樣品室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

(EDXRF),在對樣品絲毫無損的條件下,對瓷釉的主、次量元素如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鋁(Al2z03) ,氧化鉀(K20),氧化鈉(Na2O)等含量進行定性、半定量分析。同時,還要對樣品中的微量元素如氧化鉚(Rb2O),氧化鍶(Sr0)、三氧化二釔(Y2O3)和二氧化鋯ZrO2)等含量進行測試分析。

2.顯微結構研究。利用實體顯微鏡對樣品釉層中氣泡大小及分布、釉面顯微結構特徵等進行觀察,並利用圖像處理軟體對圖像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

3.拉曼光譜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譜儀對樣品的拉曼光譜進行測試和比較,對其規律性進行研究。

4.色度分析研究。觀察樣品的釉色,通過記錄釉色的數值表徵,研究瓷器的釉色特徵。

整個檢測工作結束後,我們將把對院藏品進行無損檢測分析所得到的數據,與對杭州市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老虎洞窯遺址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瓷片標本所做檢測得到的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分析,最終對院藏宋代官窯瓷器的產地及上述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存在的其他主要問題給出傾向性的報告,以進一步推動宋代官窯瓷器研究的深入開展。

總之,筆者認為,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諸多問題的最終解決,尚有待於今後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更多發現,並藉助於自然科學手段。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征寶閣 的精彩文章:

《人民的名義》:兩億換成翡翠會怎麼樣?
「鋪著清代宮廷地毯,擺放唐代石刻菩薩……」古董收藏家的豪宅堪比博物館!

TAG:征寶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