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羅馬遇上塗鴉

當羅馬遇上塗鴉

在羅馬街邊的郵筒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塗鴉貼紙(photo by Wu Xiaoshuang)

若要說起去歐洲看塗鴉,人們首先想到的通常是柏林、巴黎或者倫敦。羅馬,這座和前者們同樣著名、甚至更具吸引力的「藝術之都」似乎從不在街頭藝術愛好者的遊覽名錄上——讓人們滿懷期待的還是斗獸場、許願池和令人目眩的大教堂。

臨行前有朋友推薦我去尋找看看羅馬的塗鴉:在多日古典大師傑作的「視覺轟炸」之後,出現在街頭巷角的鮮艷色彩或許可以讓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永恆之城。因此在羅馬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市中心以南的Testaccio區,開始了此行不同尋常的一章。

Testaccio區位於羅馬市中心以南

Testaccio區雖然相距市中心較遠,卻因緊鄰台伯河而在古代成為重要的貿易區域。後人在這裡發掘出了很多古董器物以及大量幾世紀前遺留下來的碎陶片。這些碎陶片被堆疊在一起保存於原地,形成了今天的「Testaccio山」公園。

一層層碎陶片堆成小山(photo by Wu Xiaoshuang)

當時光進入現代,Testaccio成為羅馬重要的工人階級聚集地,屠宰場、木材行、魚市......不同建築雖已不具往日功能,卻依舊保留著舊標識或是能夠彰顯「身份」的特點。

在羅馬當代藝術館Testaccio分館曾經就是當地的屠宰場,因此在老建築上還可以看到人與牛的雕塑(photo by Wu Xiaoshuang)

今天的Testaccio延續了過往無所拘束的自由快樂,星羅棋布的餐館和Club讓這裡成為了羅馬人躲避遊客的消夏好去處。我們所看到的第一個塗鴉就在這些可愛的意式小餐廳身後。

這件塗鴉作品之大、風格之明顯,以至於讓人很難忽視它的存在——居民樓之上,赫然出現一匹「巨狼」,它來自比利時塗鴉大師ROA。

ROA為羅馬繪製的狼(photo by Wu Xiaoshuang)

年輕時曾夢想成為考古學家的ROA,很小就開始在搜集小動物的羽毛骨頭進行描繪。對自然和冒險的熱愛為他帶來巨大影響,據說,這位神秘的創作者光是在歐洲就留下了幾百幅以動物為主題的塗鴉壁畫,而在亞洲、美洲和大洋洲,一樣可以看到他風格鮮明的黑白寫實藝術創作。

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ROA的作品(圖片來自網路)

ROA為羅馬繪製了一匹狼,這點並不難理解。相傳建立古羅馬城的兩兄弟勒莫和羅慕路,曾因先輩王位之爭在嬰孩時期被投入台伯河,所幸一隻母狼用乳汁養活了他們。後來,奪回王位的二人在台伯河畔母狼餵養他們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並以哥哥的名字羅慕路斯來命名,簡稱為羅馬。

為了表達感念之情,羅馬人鑄造雕塑並將母狼形象鐫刻於城徽之上。羅馬與狼也由此有了脫不開的干係。當得知自己將有機會在台伯河畔創作一幅作品時,ROA選擇了用狼來向這座城市致敬。

在羅馬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可以看到這尊講述羅馬起源傳說的雕塑(圖片來自網路)

和城市緊密互動著的街頭藝術創作者不只ROA。繞過Testaccio山公園再穿過一道老城門,立即就能看到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巴西塗鴉藝術家Herbert Baglione的作品。

Herbert Baglione的作品(photo by Wu Xiaoshuang)

Herbert Baglione以曾經的木材廠外牆作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充滿童話色彩卻又令人感傷的場景:畫面中的角色沒有一個以正面示人:他們背部朝外或頭部被濃密的線團遮擋,暗示著當下社會的現狀——儘管所有人都站在同一片水域,卻彼此莫不關心,獨立存在。略顯殘酷的設定在羅馬夏末依舊耀眼的陽光下讓人有些不知所措,卻又無法否認。

作品中的樹木、植物呼應了木材廠本身的屬性,而畫面中唯一沒有浸入水中的「黑衣人」則成為藝術家的化身,他有著小小的能夠觀察的雙眼和筆刷一般的雙手。

馬路另一側的兩件作品則要相對輕鬆,它們分別來自義大利組合Sten Lex和法國的MTO。

作為羅馬本地最知名的塗鴉藝術組合,同是80後的Sten和Lex在2001年前後開始進行街頭藝術創作。在紙模塗鴉(Stencil)的基礎之上,二人用黑白相間的條紋拼出人物肖像。遠遠觀望時形象格外清晰,走近之後卻又變得模糊不清。這些人物大多是平凡的「無名者」,正如眼前這位,就是以美國一所高中畢業簿中的隨機肖像照為原型創作的。

Sten Lex的創作源於美國一所高中畢業簿上的照片(photo by Wu Xiaoshuang)

旁邊來自MTO的「壯漢」相當有趣。據說他暗指義大利執政史上那位被曝與黑手黨有關聯,又桃色新聞頗多的前總理(大家可自行查找)。他的花邊消息太多以至於人們創造俚語「你永遠不知道總理辦公室門後在發生什麼」來諷刺事情的神秘兮兮。眼前這幅巨大塗鴉旁邊也有一扇門——當夜幕降臨,推開它,你將有機會走進羅馬最神秘、最酷的Club之一。

Sten Lex右邊的即為MTO的作品

繼續沿著街道走到Porto Fuviale附近,將會看到這一區最為著名的塗鴉作品:來自義大利藝術家Blu的畫作幾乎覆蓋了整幢建築!

Blu在Porta Fuviale完成巨作(圖片來自網路)

最早知道Blu還是因為2011年昂西動畫節上那部獲獎無數的《Big Bang Big Boom》。塗鴉狂人Blu以城市作為畫布,用「塗鴉+定格動畫」的方式生生完成了一部10分鐘的「自然進化史」。其內容之獨特巧妙和背後隱藏的工作量之巨大,無不讓現場觀眾倍感讚歎。

眼前的作品延續著這樣的驚嘆。始建於1910的大樓Porto Fuviale曾是義大利重要的軍用倉庫,廢棄後無人管理,因而逐漸成為無家可歸者的居住場所和各種社會活動家的據點。這樣的情況持續了長達11年之久,直到2013年前後政府決定對大樓進行拆除改建。

這一舉動遭到樓內居民強烈反對,但處於弱勢一方的人們卻無能為力。為了幫助無家可歸者們保留家園,Blu決定開始行動。他主動走進樓內居民、了解他們的故事,並將這些轉為為人物肖像呈現在了大樓上。48扇窗變為27張各異的面孔,訴說起一段段不同的生命經歷,渴望著來自社會的關注。

房間的窗戶被轉化為人的眼睛(photo by Wu Xiaoshuang)

整件作品歷時2年完成,其間沒有任何機構參與,全部經費都有樓內居民和Blu承擔。雖然這一行動沒有經過任何授權,但政府最終默許了它的發生並保留了大樓。Blu的塗鴉帶來了改變:至今,畫作上的人們仍生活在Porto Fuviale之中。

BLU的作品(photo by Wu Xiaoshuang)

藉助塗鴉,藝術家們在羅馬與社會發生緊密互動。在其他的作品裡,同樣可以找到藝術家們對現實事件進行的反饋與發生。同樣來自義大利的創作者Agostino Iacurci在Testaccio區的魚市外牆上繪製了一個怡然自得的游泳者,他在水中彷彿魚兒般暢快,卻對即將溺斃、掙扎著求助的手視而不見。這幅作品借水元素呼應了當地的老魚市,而在更深層次上表達了藝術家對歐洲當下難民危機的關注。

Agostino Iacurci在Testaccio區的魚市外牆上的作品(photo by Wu Xiaoshuang)

緊鄰這幅作品的是一個人物的背影肖像。在邁阿密出生、於西班牙長大的年輕塗鴉創作者Axel Void在了解了當地歷史後,在牆上描繪出了旁邊小工廠的「廠主」。據說小工廠男主人的妻子十分聰明能幹,以至於成為了工廠的實際「掌權者」,備受人們尊敬。

這在過去女性地位較低的年代十分難得,也啟發藝術家畫下這幅背影。畫中人到底是一位女子還是一位梳著長發的男子?藝術家將答案的選擇權交給每個觀者,在提起這段有趣歷史的同時,試圖呼籲人們關注今天義大利乃至全球與性別有關的社會議題,包括性別平等、家庭暴力等等。

Axel Void的創作到底是男士還是女士?(photo by Wu Xiaoshuang)

在這一街區最後要提及的作品來自JB Rock,這同樣是一位義大利的創作者。JB Rock依據英文字母表描繪出了擁有26個人物形象的「名人牆」,不管是代表E的Elvis Presley還是Y的Yoko Ono, 他們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JB Rock的"Wall of Fame"(photo by Wu Xiaoshuang)

代表Y和Z的小野洋子與佐羅(photo by Wu Xiaoshuang)

其中的M似乎是位我們不甚熟悉的女性,在朋友的介紹下才了解到原來她正是JB Rock的Mamma(母親)!JB Rock在她的胸前添加了玫瑰圖樣,並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對藝術家來說,她才是最重要的存在和藝術本源。行走了一下午後見到這幅充滿了個人回憶的獨特作品,不由感到格外暖心。

其中M的形象來自藝術家的母親(photo by Wu Xiaoshuang)

在Testaccio區,你還能夠偶遇很多其他或大或小的塗鴉。它們出現在道路旁、通道里,並時常發生著變化,每隔一段時間過來,都能看到新的創作。街頭藝術家們借用這座城市裡現成的「畫廊」和「展牆」,留下短暫又鮮活的印記。而相對寬鬆的環境也讓創作者們除了簽名外,可以放心地留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從而獲得更多關注。

在Testaccio區發現的其他作品(photo by Wu Xiaoshuang)

自2010年開始,羅馬每年都會舉行「OUTDOOR戶外城市藝術節」(OUTDOOR Urban Art Festival),世界各地著名的街頭藝術家都會受邀來到羅馬進行創作,而之前提到的好幾件作品也正是以此為契機實現的。可以說,Testaccio區具有文藝氣息的「復興」,和當地街頭藝術的興起息息相關。作為以歷史聞名的城市,羅馬對街頭藝術的支持讓我感到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動。走在市中心最著名的景點,你自然可以感嘆於經典藝術的巔峰;而一邊閑逛一邊尋找這些塗鴉,卻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善意,一座古老城市對截然不同藝術能量的擁抱與包容。

不少年輕藝術家都會在作品下面留下自己的INSTA賬號求關注(photo by Wu Xiaoshu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中國ArtChina 的精彩文章:

TAG:藝術中國Art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