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小說素材:關於歷史上的十大「並世雙雄」第一章

歷史小說素材:關於歷史上的十大「並世雙雄」第一章

(爆侃網文訊)1.拉美西斯二世(埃及) VS 穆瓦塔爾(赫梯)

歷史背景:

公元前14世紀末葉的西方世界,在經歷持續不斷的兼并戰爭後,形成了埃及、赫梯和亞述三足鼎立的局面。當埃及走出了十八王朝時代「帝國時期」的浮華後,強國的迷夢也跟著圖特摩斯三世的靈柩被安葬進了帝王谷中。雖然在他以後,十八王朝和十九王朝的歷代法老都儘力試圖鞏固這個日益衰落的軍事帝國,但都沒有多大的成就,從十九王朝開始,埃及國內就一直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對外也逐漸轉攻為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拉美西斯二世即位以後,埃及才又恢復了以前的強大勢力。

從公元前15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向圖特摩斯三世的大帝國俯首稱臣的赫梯人漸漸崛起,手持鐵質武器的他們趁著埃及國內因為埃赫納頓的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亂的天賜良機,擊潰了強盛的米丹尼王國,並形成了統一的強大帝國。與此同時,一直臣服於米丹尼王國的亞述人也趁機取得了獨立,並嚴重威脅著赫梯的南部國境。但在敘利亞地區,赫梯人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埃及,而對埃及人來說,赫梯的勢力也嚴重威脅著他們的利益。於是,兩大強權的軍隊劍拔弩張的對峙著,為了爭奪敘利亞地區以及整個西亞的霸權,大戰不可避免。

焦點戰爭:卡疊什戰爭

公元前1312年,奧倫特河畔的卡疊什要塞,埃及與赫梯的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戰車協同步兵作戰並發揮了主要作用,這在古代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赫梯人在國王穆瓦塔爾的率領下,以大量戰車從側翼猛攻埃及軍隊,埃及大軍潰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險些被俘,幸虧有援軍及時趕來搭救了法老,也擋住了赫梯人的追擊。最後,埃及軍隊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只好撤退返回埃及。在今天阿蒙神廟廢墟的牆壁上,還保留有卡疊什戰爭的記載,那裡描述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如何英勇殺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的,但在赫梯的編年史中,卻記載著他們才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雙雄結局:

卡疊什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戰爭不斷。最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於是在公元前1280年,兩國在孟斐斯簽訂了「銀板和約」。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基本上相安無事。

就在赫梯與埃及鬥爭激烈的同時,亞述人滅掉了米丹尼王國,進而向南對巴比倫進行擴張,勢力越來越強大。從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赫梯帝國就不斷受到亞述的進犯,國力開始逐漸削弱,繼而在海上民族和蠻族的打擊下,帝國終於瓦解了,最後被亞述帝國徹底征服。

而對於埃及來說,盛極一時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在這位偉大的帝王死後,埃及的國勢更加衰弱了,國內奴隸不斷起義,利比亞人也開始進攻他們的本土了,到了第二十五王朝,曾經征服了赫梯人的亞述帝國終於也將尼羅河流域納入了其版圖。

鷸蚌相爭儘管熱鬧,最後卻總是漁翁得利,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2.伯里克利(希臘雅典) VS 阿希達穆斯二世(希臘斯巴達)

歷史背景: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古代希臘進入了城邦時代。在邁錫尼文明經外族的入侵而遭到毀滅後,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斯巴達和位於阿提卡半島的雅典等城邦先後建立起來了。隨後,團結的力量使他們得以擊敗強大的波斯帝國的軍事侵略,保衛了國家的獨立,進而迎來了希臘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共患難與共富貴終究是兩回事。一方面,在希臘波斯戰爭結束後,雅典不但沒有解散提洛同盟,反而利用它發展海上霸權,這種局面在伯里克利當選為首席將軍以後更加變本加厲。而另一方面,致力於稱霸全希臘的斯巴達在國王阿希達穆斯二世的領導下,利用伯羅奔尼撒同盟大肆擴張,並不斷與雅典的海上霸權發生衝突。同時,雅典與斯巴達的衝突也是民主政治與貴族政治的衝突。終於,到了公元前431年,兩大強權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焦點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邦底比斯入侵雅典的同盟邦普拉提亞,這場戰役成為了內戰的導火索。就在普拉提亞被攻陷後不久,斯巴達軍隊侵入阿提卡,而雅典的艦隊封鎖了伯羅奔尼撒沿岸。這時,霉運當頭的雅典受到了可怕的鼠疫的侵襲,加上隨之而來的饑饉,使人口大量死亡,當政的伯里克利將軍有能力把雅典帶上強大,但沒有能力抵禦眼前的一系列困難,最終,鼠疫奪走了他的生命。公元前427年,主戰派的克里昂當選為首席將軍。執行繼續戰爭的政策。在隨後的五年內,雅典與斯巴達雙方互有勝負。均勢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22年,兩雄決戰於安菲波里,結果雅典戰敗,克里昂將軍陣亡。在主和派佔上風的局勢下,雅典向斯巴達乞和。公元前421年,雅典與斯巴達締結了休戰50年的「尼西亞和約」,然而,導致戰爭的基本矛盾依然是存在的,至少雙方依然保持著互相佔據的領土。

事實上,希臘的和平只維持了6年。公元前415年,雅典首席將軍亞西比得率領大軍遠征斯巴達的同盟邦科林斯的殖民地西西里,挑起了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但在雅典主和派的陰謀下,亞西比得被指控為褻瀆神靈,要他返回雅典接受審判。亞西比得在回國途中竟然叛變,投奔斯巴達去了,於是雅典遠征軍潰敗。公元前413年,斯巴達按照雅典叛徒亞西比得的獻策,大舉入侵阿提卡,並佔領了雅典城北部的狄克里亞,誘使兩萬多名雅典奴隸逃亡,這使雅典的農業生產完全癱瘓。公元前412年,斯巴達為了徹底消滅雅典的海上力量,竟以出賣希臘的利益為代價與希臘的敵人波斯帝國結盟,這給了雅典最致命的一擊。隨後,儘管雅典一度振作,多次擊敗斯巴達,但因為內部矛盾重重,導致元氣大傷。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將領萊山德的指揮下,在伊戈斯波塔米決戰中重創雅典,至此雅典實力喪失殆盡。公元前404年,萊山德率領斯巴達軍隊從海陸兩面包圍雅典城,雅典只好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取消提洛同盟;拆毀一切防禦工事;除保留12艘警備艦,全部艦隊移交給斯巴達;廢除民主政治,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至此,長達27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雙雄結局:

雅典投降後,在斯巴達將領萊山德的支持下,開始了「三十暴君時代」。公元前403年,雅典又恢復了民主政治,但仍然沒有擺脫斯巴達的控制。但是,斯巴達的霸權持續的時間相當短暫。因為其高壓政策,引起了希臘各城邦的不滿,內戰持續不斷。公元前394年,波斯帝國艦隊在雅典將領科濃的指揮下大敗斯巴達海軍於克尼達斯海角,從此斯巴達也喪失了海上霸權。為了苟延其霸權,斯巴達再次出賣希臘的利益給波斯,換取波斯帝國的干預。但在公元前371年,底比斯擊敗了斯巴達,使後者的霸權徹底喪失,並確立了底比斯的十年短暫霸權。再然後,雅典試圖東山再起,但沒有成功……

公元4世紀上半期的希臘,戰爭不斷,不時有新的同盟形成,新的同盟又不時的解體,這就是城邦危機的外在反映。戰爭給希臘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進一步加速了希臘城邦的衰落。在混戰中,彼此的力量漸漸消耗,於是當馬其頓的方陣出現在了希臘半島的那一刻,城邦時代結束了,全體希臘人成為了被征服的對象。希臘,終於完成了自殺。    當歷史過去了兩千年後,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西歐人開始成為了世界的主角,但他們似乎也把希臘人不思團結勇於內鬥的劣根繼承了下來,當英、法、德等世界級的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把自己的力量耗盡後,美國人幾乎兵不血刃地成了世界的霸主,君臨天下。於是歐洲人終於懂得了,團結,才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今天的歐洲,逐漸走向了一體化,也走向繁榮和強大,他們終於迷途知返,沒有重蹈古代希臘城邦的覆轍,幸甚。

3.漢尼拔(迦太基帝國) VS 小西庇奧 (羅馬共和國)

歷史背景:

在地中海之畔,曾經有一個名叫腓尼基的紫色民族,他們是天生的航海家,有文獻記載,他們中的勇士曾受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的委託,完成了環繞非洲的航行。在地中海之畔,曾經有一個名叫腓尼基的紫色民族,他們是天生的智者,字母表就是他們發明的,而字母的重要性,在打字機和電腦被發明後改觀了整個人類文明。在地中海之畔,曾經有一個名叫腓尼基的紫色民族,他們是天生的殖民者,在非洲的北岸,一個被稱做迦太基的殖民城市被他們建立了起來,而到了公元前3世紀,這裡發展成為實力強大的海上強權,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和攻擊力異常強大的僱傭兵軍團。

羅馬,一個被狼的乳汁所哺育的民族,於是他們也繼承了狼的本性。王政時代的結束,標誌著小狼已經長大了,他們貪婪的目光開始瞄向了身邊的獵物。小小的亞平寧半島顯然不足以滿足這支餓狼的日益增長的食慾,於是它想到了在虎口裡搶奪獵物,甚至有要把老虎一口下肚的狼子野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里與迦太基帝國爭奪墨西拿,布匿戰爭爆發了。經過了23年的兩軍廝殺後,公元前241年,戰爭以迦太基的戰敗而結束,與羅馬簽訂屈辱的戰敗和約,割地賠款。隨後,羅馬人又進佔了迦太基帝國的領土撒丁尼亞和科西嘉。但是,驕傲的迦太基人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恥辱,他們謀求反擊,向羅馬復仇。而這個重任,最後落在了年輕的將領漢尼拔的肩上。

焦點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

就在迦太基帝國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後不久,他們在西班牙又建立了殖民地,準備以那裡做為反攻羅馬的政治軍事基地。經歷了十六年的休養生息後,迦太基人感覺到了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他們都已經有了和羅馬人交戰的條件。公元前218年,戰爭再次爆發。羅馬的元老院在戰爭爆發前就擬定出使戰爭僅限於西班牙和非洲,避免在義大利本土決戰的戰略計劃,但事實上這個如意算盤根本沒有實施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漢尼拔,一個出色的軍事天才。先發制人的他不可思議地率領大軍越過了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當迦太基的戰象突然出現在波河平原,全羅馬震驚了。特拉西美諾湖畔一戰,漢尼拔取得完勝,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陣亡。隨後坎尼再戰,漢尼拔取得了更為輝煌的勝利,全殲羅馬軍隊主力,羅馬執政官鮑魯斯陣亡,羅馬城危在旦夕。這時的漢尼拔,已經成了征服與勝利的代名詞。

但這時的漢尼拔沒有乘勢進攻羅馬城,反而揮師南下轉戰南義大利,這給了羅馬人以喘息的機會——狼,永遠是最危險的動物,只要你沒有把它殺掉,只要讓它一息尚存,那你就時刻準備著成為他的果腹食糧吧。坎尼大戰後不久,頭腦清楚的費邊被再次任命為獨裁官,而他,成為了力挽狂瀾的人物,最後挽救了羅馬。不久,羅馬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戰爭開始朝著有利於羅馬的方面轉化了。公元前210年,年輕的羅馬將領小西庇奧率領軍隊攻入了西班牙。小西庇奧真是漢尼拔的好徒弟,5年後的公元前205年,剛剛就任為執政官的他率軍渡海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迦太基的當權者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漢尼拔與小西庇奧決戰於扎馬,這次,漢尼拔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向羅馬再次乞和,戰爭結束。根據和約,迦太基帝國將非洲以外全部領土割讓給羅馬,除了保留10艘船隻外把所有艦船移交給羅馬,向羅馬交付天文數字的戰敗賠款,不經過羅馬的允許不得與任何國家交戰。從此,強國的名單上再沒有迦太基帝國的名字了,這場奴隸制條件下的帝國主義戰爭以羅馬共和國的完勝而告終。

雙雄結局:

英雄的結局總是悲劇性的。漢尼拔在戰敗後逃亡,最後被迦太基政府所逼迫,流亡敘利亞,客死他鄉。但是,羅馬人並不因為迦太基當權者們的昏庸顢頇而饒過他們。在一片「我認為迦太基一定要消滅」的吶喊聲中,羅馬人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6年,羅馬軍隊攻陷迦太基城,縱火屠城,迦太基人英勇抵抗到最後一人,最後全部被殺或被賣為奴隸。從此,地中海之畔再也找不到這個頑強勇敢、高度智慧和無比強大的紫色民族了。

對於英雄來說,最遺憾的是沒有犧牲在戰場上而是直接或間接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現在的人們對威廉?華萊士、聖女貞德以及岳飛的故事耳熟能詳,但還會記得兩千多年前的那個無敵戰神漢尼拔嗎?公元前202年,漢尼拔戰敗於扎馬,這是他平生的第一次戰敗,也是最後一次。而就在同一年的東方世界,另一位無敵的戰神也品嘗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失敗,他就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兩千年以降,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那時那地哀怨凄楚的四面楚歌、感人淚下的霸王別姬以及悲壯豪情烏江自刎。不能不承認,與漢尼拔相比,項羽確實更值得羨慕。

4.龐培等(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VS 奧羅德二世等(安息[帕提亞]帝國)

歷史背景:

隨著迦太基帝國的滅亡,羅馬人已經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不間斷的對外擴張中,這個偉大光榮的國家的版圖越來越大,至少在歐洲和北非,這隻狼性十足的大帝國已經強大到了無可匹敵的地步。到了公元前1世紀,伴隨著一系列的內外戰爭,建立在城邦基礎上的共和政體終於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羅馬帝國——至聖至尊的奧古斯都的天下。當歷史進入到了公元2世紀,安東尼王朝的五賢帝把帝國帶上了巔峰,這個從伊比里亞到美索不達米亞,從不列顛到尼羅河的輝煌帝國是後世任何一個歐洲雄主所難望其頸背的,誠如皇帝屋大維所預料的那樣,義大利已經降級為一個並不舉足輕重的省區了。

如果還有誰想螳臂擋車地與羅馬帝國為敵,那麼這個可憐的民族一定會被羅馬戰車所碾碎。但造物主還是沒有忘記給高傲的羅馬人找一個天生的敵人,這個民族就是來自亞洲的安息帝國。就在羅馬人與漢尼拔的祖國爭奪地中海霸權的同時,阿爾薩息——一個來自大夏的貴族,于波斯帝國的故地推翻了馬其頓人所建立的塞琉古帝國的統治,建立了這個英雄輩出的安息帝國,並開始了斷斷續續二百年之久的抗擊羅馬侵略的戰爭。

焦點戰爭:羅馬與安息的歷次戰爭

公元前65年,羅馬將領龐培率軍東侵安息,戰勝,安息國王弗拉特斯三世敗退。

公元前54年,羅馬將領克拉蘇率羅馬軍隊7個軍團共四萬餘人東侵安息,渡過幼發拉底河後佔領安息要塞。公元前53年,兩軍決戰於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卡雷城,安息國王奧羅德二世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了羅馬遠征軍,羅馬軍團全軍覆沒,軍旗被虜獲。克拉蘇被俘後,奧羅德二世將黃金熔化添滿其口,並嘲笑曰「以遂汝欲」。此戰之後,羅馬人在亞洲的統治地位被嚴重動搖,同時確立了安息與羅馬在亞洲的均勢格局。

公元51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羅馬軍隊東侵亞美尼亞王國,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一世出兵應戰,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最後雙方簽訂和約,亞美尼亞國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羅馬帝國加冕。

公元115年,羅馬皇帝圖拉真親率大軍侵佔亞美尼亞王國,並進佔兩河流域以及安息首都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帕科魯斯二世在位,政局動蕩,岌岌可危。但這次,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人拯救了他們,因為猶太人的叛變,使圖拉真大帝不得不被迫回軍。此戰之後,兩國仍常啟戰端,但基本無決定性戰役。

公元164年,羅馬皇帝奧雷留斯趁安息國勢不振之良機東侵,攻佔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並再陷塞琉西亞和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三世在位。

公元209年,安息末代國王阿爾塔瓦茲德繼位後不久,安息軍隊擊敗羅馬國王塞維魯斯的軍隊,收復失地。

雙雄結局:

安息確實是一個值得歌頌的國家,因為他們頑強地抗擊著強敵的不斷侵略。一直到其行將末路,依然能夠取得了對羅馬帝國的偉大勝利。但是,這個經濟基礎相對於強敵羅馬來說略顯薄弱的帝國經過長期的作戰後,終於疲憊了,國力耗損後得不到休養生息,加之王室爭權,內訌不休,以致王權被削弱,政局不穩,社會動蕩。最後被波斯人建立起的薩珊王朝所徹底埋葬。而波斯薩珊王朝,將接過安息帝國留下的反抗外敵的光榮大旗,繼續擔負起保衛祖國抗擊羅馬的重任。

但是,羅馬帝國的輝煌也將要結束了,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漫長的「三世紀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排山倒海一般的「民族大遷徙」。即使是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更別說是一個隱患重重的浮華帝國了。

公元2世紀的歐亞大陸,並存著四個偉大的帝國。「狼的後裔」羅馬帝國之東,是生生不息的安息帝國。安息帝國之東,是大月氏人所建立的佛教國度貴霜帝國。貴霜帝國之東,就是中華人所建立的「龍的傳人」東漢帝國了。不妨做個這樣的假設,如果狼與龍進行一次決鬥,那麼誰將會是最後的勝者?可惜歷史沒有提供這樣的舞台。

5.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廷帝國) VS 庫斯魯[科斯洛埃斯]一世(波斯薩珊王朝)

歷史背景:

「下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這,是十六世紀日本戰國時代的一首流傳甚廣的和歌中的一句。而對於行將就末的羅馬帝國來說,用此句進行形容是再合適不過了。公元3世紀的經濟危機和政治混亂把這個貌似強大的帝國折磨得千瘡百孔,雖然君士坦丁大帝一度使這個帝國再度統一,但是在公元337年,皇帝與世長辭了。就好像是一支快要點完了的蠟燭,現在蠟燭的火焰已經開始發藍,帝國再次陷入了無可挽回的分裂。

堅持到了公元395年,本來還保持著形式上的統一的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同時,隨著來自亞洲的野蠻民族匈奴人的入侵,在歐洲引起了多米諾骨牌式的民族大遷徙,西羅馬帝國沒有能力承受住這一系列的沉重打擊,最後於公元475年宣告滅亡。而狼的血脈,只能由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這一支獨苗來繼續繁衍生息了。查士丁尼大帝,一個「永遠不睡眠的皇帝」,將命中注定成為復興羅馬帝國的關鍵性帝王。

波斯薩珊王朝建立後,便馬上接過了安息帝國的衣缽,繼續對羅馬人的侵略頑強抵抗,那塊到今天一直存留著的浮雕上,還在講述著羅馬皇帝瓦列里安向波斯國王薩波爾一世跪地求饒的故事。但是到了公元五世紀,隨著白匈奴(大月氏人)從東方侵入,這個王朝也開始讓人擔憂起來。不過幸運的是,誠如上帝把一個偉大的查士丁尼賜給了羅馬人一樣,上帝並不吝嗇地把偉大的科斯洛埃斯賜給了波斯人。於是,為了爭奪絲綢之路最西段的控制權,兩大原本就水火不容的強大帝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鏖戰。

焦點戰爭:德拉斯之戰等

公元527年,剛剛繼位的查士丁尼一世任命22歲的貝利撒留為東征大元帥。次年,庫斯魯一世先發制人,命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向拜占廷軍發動猛烈進攻。公元529年,兩軍決戰於尼亞比斯,扎基西斯獲勝,並直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戰略重鎮德拉斯城。公元530年的德拉城戰役,波斯大軍全軍潰敗,後來從敘利亞沙漠方向發動的多次進攻也在貝利撒留的巧妙反擊下失敗。公元531年,雙方在卡爾基斯再戰,波斯打退了貝利撒留的進攻,次年雙方媾和,拜占廷帝國向波斯支付黃金1000磅後撤軍。

幾年後,貝利撒留率軍滅亡了北非的阿蘭汪達爾王國,接著攻陷了在東哥特王國控制下的羅馬城,拜占廷帝國的勢力如日中天。公元540年,庫斯魯一世率大軍從波斯首都泰西封出發突襲拜占廷帝國的幼發拉底防線,連陷包括安條克在內的幾大重要城市。公元543年,庫斯魯一世進佔亞美尼亞,全殲3萬拜占廷大軍。公元544年,庫斯魯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尼德撒城數月之久,但未果而撤。545年,雙方締結5年停戰協定,拜占廷帝國在支付贖金2000磅黃金後收復波斯佔領的全部領土。

公元547年,庫斯魯一世率8萬大軍進佔科爾奇斯王國,並攻陷拜占廷帝國的庇特拉要塞。兩年後,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經過3年斷斷續續的攻戰,拜占廷軍隊奪回庇特拉要塞,波斯軍傷亡慘重。此戰之後,雙方在高加索山麓又進行了6年的拉鋸戰,期間波斯軍隊連續獲勝。公元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戰,拜占廷軍隊背水一戰,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殲敵萬人,大獲全勝。公元562年,雙方再次媾和,波斯放棄對科爾奇斯的領土要求,拜占廷帝國每年向波斯支付黃金1.8萬磅,有效期50年。

雙雄結局: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大帝逝世,但拜占廷與波斯戰爭依然繼續。一直到公元631年,波斯因為發生政變,國王科巴德二世於是與拜占廷議和,兩國持續了400年之久的戰爭乃宣告結束。但是,戰爭嚴重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公元610年,就在拜占廷帝國希拉克略大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的同時,並不太遙遠的阿拉伯半島上,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創立並宣揚伊斯蘭教了。阿拉伯人,這個曾經長期作為拜占廷與波斯兩大國的棋子和工具的民族在古蘭經的感召下走向了一條聖戰之路。公元637年,波斯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被他們攻陷,不久波斯淪亡。拜占廷帝國的軍事力量也由於不斷的戰爭而大大削弱,後來竟無力抵禦蠻族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日漸式微,最後一年不如一年地勉強硬撐了將近900後,於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下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兩大帝國的四百年爭雄戰爭後竟是這樣的結果,不知道居魯士和愷撒真若在天有靈,當做何感想。而就在拜占廷帝國被滅亡後不久,在這首和歌的故鄉,日本進入了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也許你還記得電影《天與地》中那氣吞山河的戰爭場面,但事實卻另人遺憾。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這兩支「天下第一強兵」在連續五次川中島合戰的金戈鐵馬間白白浪費了十二年的寶貴時間,最後當這並世雙雄在激戰之後環視四周時,他們都不再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了,所以歷史把統一日本的使命最終給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而不是他們。

這次,歷史告訴我們的是,與宏觀戰略相比,戰術永遠處於次要的位置。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爆侃網文 的精彩文章:

歷史小說素材:關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十大帝王
歷史小說素材:談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
都市小說素材:關於日本節日風俗的資料素材
歷史小說素材:中國史上最最隱蔽的九個人物
都市小說素材:盤點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TAG:爆侃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