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5)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5)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安住戒)(16):

三、住饒益有情戒(5)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三、住饒益有情戒

二、為說正法(1)

又諸菩薩為諸有情如理宣說。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

或復方便善巧宣說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上):「雲以相應文句等乃至而為宣說者:即以七句明如理說相。一、以相應文句;二、助伴;三、隨順;四、清高;五、有用;六、相稱應順;七、常委分資糧法。如此諸句廣如《顯揚》第十三卷及等說。攝釋分三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文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下雲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乃至三如是八語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余種。

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凈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恆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然此相應等句測分為分別,取應順為第七故。基判為八句而釋之,謂七應順常委,八分別資糧法也。今皆不從,即判為七。」

菩薩為眾生宣揚佛法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是「如理說」,二是「方便說」。

於樂惡行的有情為說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其愚騃者誨以勝慧」。若是有人特別愚笨,沒有智慧,菩薩開示他教他開智慧,殊勝的智慧。我們若是讀《阿含經》或是大乘經典,我們會發覺一件事,就是佛陀在世間弘揚佛法的中心是「誨以勝慧」,主要的是在這一點,在度化眾生。在思想上解決眾生根本的問題﹗

菩薩能夠開發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大智慧的境界,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正是勝任開發眾生智慧的這件事。佛教徒去辦慈善事業當然這也是好事,但眾生世界上的苦惱,就是缺少智慧,主要是愚痴來的。說缺錢,這是一少部分,主要是智慧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病﹖為什麼會有很多的災難﹖是內心思想的問題。內心的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本。佛為眾生說法就是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解決了,一切的問題也都解決了。只是在表面上枝末上作一些慈善的事情,要是不解決根本的問題,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是在的。當然菩薩行菩薩道也注意這件事,枝末的問題佛菩薩也去解決,但是主要還是根本的問題要解決。

「又諸菩薩為諸有情如理宣說」:這是為惡行的眾生如理說法,就是隨順佛教的真理為眾生說法。這裡的「諸有情」是歡喜作惡事的有情。

所以「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菩薩內心的動機,就是想要使令有罪的眾生,不要再作惡事。

如理宣說一共是八句:「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菩薩用這樣的言句為眾生說法,使令這個眾生能斷諸惡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唯識經論上的解釋,「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名句的差別就是這樣意思。文就是字,名也是字,句也是字,都是由文字組成的。名詮自性就是說個大意,句詮差別就是詳細的說了。大智慧者安立出來種種的名句,使令我們有所了知,從名句上可以學習很多知識。書裡面的內容都是名句。比如說要知道法律的事情,讀法律這一類的書,就能明白法律是怎麼怎麼回事。「謂名句文身」,身者體也,有體相。名也是文,句也是文,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就是它的體相,所以叫作身。「次第善安立故」:文句,一句一句的、一段一段的、一章一章的、一節一節的,安布的很善巧,這就叫作「相應」。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相應者,即與理相應。文謂文字,句謂依文生句。」

四種道理,請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何等為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助伴者,能成次第故。」助伴是什麼呢?由次第來幫助理解佛法的真理。有些佛經分成好多品,前後有個次第譬如說《法華經》,二十八品前一品後一品一直到最後,也有個次第,前面是方便品,而後是譬喻品、化城喻品,最後是勸發品,就是裡面有次第,這叫做助伴。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助伴者,謂即文句中義也。」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隨順者,順無漏道也。」隨順,就是有一個次第,然後再加以解釋。窺基大師《瑜伽師地論略纂》說「隨順無漏道」,這個相應文句的次第,隨順無漏的聖道。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清徹者,文句顯了故。」名句的次第,能夠很容易的把佛法的真理顯示出來,使令人們容易明了,就叫作清徹。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清亮者,和雅也。」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清凈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有用者,能斷惡也。」菩薩很善巧的宣揚佛法,能夠契入到聽眾的心裏面,眾生能夠接受這樣的智慧,幫助眾生深入佛法,得心清凈,能夠斷惡,那就是有作用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

「如眾會故」:菩薩在大眾集會時,所宣說的法和眾生是相稱合的。眾生是這個程度,菩薩能適合眾生的程度,為眾生宣揚這樣的法。

「應供故」:應供是應順者的意思。

「稱法故」:菩薩安立這樣的文句,和顯示的佛法是相稱的;這法是很深奧的,不是能現見它的真義的。佛法的真義眾生不知道,若是由菩薩的智能,他用語言文句給眾生解釋,眾生就能明白了。所以菩薩說的話和佛法深義是相稱的。

「引義故」:菩薩能把佛法的深義顯示出來。對凡夫的來說,佛法的深義是隱藏在裡邊不顯現的。菩薩的智能的語言,能夠把那個隱藏的義引發出來,我們就容易明白,所以叫作引義故。

「順時故」:大眾歡喜聽聞佛法的時候,菩薩的大悲心大智慧正契合了他的要求,這叫作順時。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相稱者,即順病說法也。」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恆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先解釋「常委」。「委」就是審悉所作,「常」就是恆常所作,「故名常委」。

「審悉所作」:審這個字,當作詳細講。悉是圓滿、窮盡的意思。菩薩為眾生說法,當然是有一個範圍;這一類的眾生的根性在這個情形下,菩薩為他用名句文安立的法門,在這個範圍內,很詳細的為眾生說法,眾生更容易明白佛法,生歡喜心。

「恆常所作」:菩薩為眾生說法並不是就只是這麼一次,而是常常、多次為眾生說法,就叫作常委。

「彼分者」:常委分這個「分」是什麼意思呢?「謂正見等」:就是八正道。

「此是彼資糧故」:八正道是得聖道的因緣。資糧是因的意思。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分資糧法者,即菩提分,不余分資糧法也。此意即稱理之文句義,和雅之聲,順無漏道,是順菩提之分法。為樂行惡行眾生說之,是此中意也。」

某些時候對一類的人,不能說究竟圓滿的佛教的真理,得要權巧方便的另外說一個道理,來轉變他,然後再如理說。「如理說」就是究竟的說明道理,「方便說」就是權巧方便的說;「如理說」是究竟的利益,「方便說」是暫時有利益,這叫作方便善巧說。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4)
參禪與念佛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3)
三門三品(蕅益大師法語集2)
在菩薩修六年苦行的時候,魔王是如何搗亂的?佛陀大傳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