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之無愧的民國女神林徽因傳奇一生驚艷還原: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

當之無愧的民國女神林徽因傳奇一生驚艷還原: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來源獨立製片人

智慧,美貌,才情並存。。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建築學家。。費孝通說,她是他所見過中國女性最漂亮的一個,胡適說他是中國第一才女

林徽因,一個不可複製的才女。

俏皮的馮唐在《三十六大》書中給梁思成的信中說:「如果現在街面上這些才女叫才女,那麼李清照張愛玲或者你老婆轉世,你我需要為她們再造一個漢語名詞。」

作家王朔說:「我有自己的偶像,就是你們鳳凰台的曾子墨,曾子墨多有范兒啊,她可是林徽因之後*正經的范兒。」可見林徽因在他心中的地位。

……

林徽因就是這樣一個人,喜歡她的人,奉她為女神;不喜歡她的人,諷她為綠茶婊。出身名門+長相漂亮+才華橫溢+完美結局,讓林徽因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讓她遭遇*多的誤解和誤讀。

到底應該如何客觀地評價林徽因?恐怕只有一個方法:看她做過的事情、寫過的文章。如果不了解她做過的事情,沒讀過她的文章,那麼,你一定無法了解她到底有多優秀,到底為什麼能得到這麼多聲明卓越的人的點贊。

林徽因應該是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擁有眾多的追隨者。不同於張愛玲的以文字立身,對林徽因來說,則是以身世個性傳奇。她身世氛圍,更多地折射著那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流逝的時光之水也沖洗不掉她的傳世風華,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尋。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

在北京的文化圈裡,她一直以才貌雙全而聞名。由於徐志摩的文學引領,她寫得一手音韻極美的新詩,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以她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第一流文化學者,而她就是一個高級文化沙龍的女主人。

她是建築史研究中卓有建樹的學者,捲起袖子就可以趕圖設計新房舍。她騾子騎得,雞毛小店住得,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她不顧重病在身,經常顛簸在窮鄉僻壤、荒山野嶺,在荒寺古廟、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國古建築。

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強。

-----林徽因

1907年,三歲的林徽因

左一林徽因,9歲。與妹妹(右二)及表姐們。林徽因是家中長女,有4個同父異母的弟妹。林徽因是林長民最自豪與疼愛的女兒。其實她的母親不是正房,是側室。每個女孩都很清秀的眉目如畫。

1916年,全家由上海遷居北京。徽因12歲,入教會學校培華女中就讀。

徽因,右一,1916年,與表姐們。

1920年,隨父到歐洲旅行,在倫敦的公園中。如果未來你有一個女兒,你想讓她很特別,那麼在她少年的時候多帶她看看這個世界吧。

16歲的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倫敦

在倫敦寓所閱讀的林徽因,像一首雋永的小詩。

在去往倫敦的海船上,歲月靜好。

毫無疑問,你那麼美麗,而且你具有讓這美麗永恆的力量。

20年代初,與表姐在家中。各自安靜的看著書。

清麗的一張小照,不知金岳霖在戰亂年代壓在箱底的那張,偷偷給汪曾祺看過的是否就是這一張。

1923年或1924年,與梁思成。北京。林徽因與梁思成相識於1918年,當時林14歲,就讀培華女中,梁17歲,就讀清華學堂。兩人的友誼是兩位父親,即林長民與梁啟超友誼的繼續。照片為1922年或1923年,兩人在林徽因家中。

1924年5月8日,新月社舉行晚會慶祝泰戈爾64周歲生日,林徽因扮演泰戈爾詩劇中的公主。

20年代初,與梁啟超、梁思庄同游長城。梁思庄是梁思成的妹妹,梁家兄妹中排行第五,有加拿大蒙特利爾麥爾基大學文學學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士學位,是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

1924年6月,與梁思成同往美國留學,林就讀於賓州大學美術學院,這是學生證上的照片。

美國留學時。左二為林徽因。

右下為梁思成,笑的燦爛的一對。

林徽因與留美學生們。右一楊廷寶、右二陳植。後來都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專家和建築教育學家。

1927年,23歲的林徽因從賓州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1927年,23歲的林徽因從賓州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賓州大學畢業後,林徽因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

1928年與梁思成結婚,婚禮在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館舉行。

1928年,新婚夫婦的蜜月旅行。

1928年8月,兩人回國,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任教授。梁思成任系主任、教授。照片系在瀋陽清代北陵考察時。24歲當教授的林徽因,梁思成曾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也是老婆的好。這個男人驕傲的愛著這個女子。

1929年,25歲時,女兒梁再冰出生。

1929年,一家三口與林母,於瀋陽。

30年代初,回北京參加中國營造學社(朱啟鈐創辦,我國最早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學術團體),從事古建築研究。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參校。此時的林徽因變成了一位美麗韻致的少婦。

30年代初。1931年起,林徽因開始在《詩刊》、《新月》發表詩、小說、散文。

1934年,在山西靈嚴寺考察。

1934年,與梁思成山西調查中。這段四處考察古建築的日子,風餐露宿,兩人卻甘之如飴。這段時光也是梁思成回憶中最美好的一段。

林徽因與兒子梁從誡女兒粱再冰,那首人間四月天就是寫給初生的兒子的詩。

穿馬褲帥氣的林徽因

30年代,野外考察中的林徽因。

1935年,北京家中。1933年-1936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繼續在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浙江等地考察研究古建築,撰寫調查報告、論文及學術專著。林徽因也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我覺得這張,她真美。

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這就是著名的太太的客廳,曾經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的地方。可惜毀於去年的強拆。

1934年或1935年,林微因攜女兒再冰,與金岳霖(左一)、費正清(右一)、費慰梅(右二)在北京天壇。

1936年,在陝西長安縣調查古建築,藥王廟測繪佛像。

1936年,自陝西往甘肅敦煌途中。

1936年,在山東歷城考察。

1936年,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

1936年,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

1937年,在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已毀)測繪。

1937年,山西台懷縣考察。

1937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與佛殿主寧公遇。

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測繪唐代經幢。

1938年,昆明。林梁夫婦與西南聯大教授周培源(左一)、陳岱孫(左三)、吳有訓(右一)、金岳霖(右二)。

1940年,全家遷居四川宜賓南溪縣李庄。林徽因肺病複發,卧床不起。

缺醫少葯,雖只能卧床養病,但仍堅持進行古建築研究。

1945年,抗戰勝利後,梁思成受聘於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林開始關注戰後住宅建設。

與病中的梁思成討論國徽方案。林徽因為國微主要設計者之一。

50年代初,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

50年代,清華大學建築系第一班畢業生。中為林徽因。一部關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的紀錄片採訪了許多林徽因與梁思成所創的第一班的學生。他們共同的回憶就是林徽因的光彩,雖然重病纏身,但是談起建築,詩歌,文學。光彩奪目,無與倫比。梁思成本是個健談敏捷的人,但是林徽因說話的時候,他總是很安靜,默默地注視著聽著她講。顛倒眾生,是需要智慧的。所以很多人愛她,所以梁思成願意為她收起鋒芒,靜靜的做一個聆聽者。

林徽因墓墓碑,是林徽因設計的雕飾刻樣。上方是莫宗江字「建築師林徽因之墓」。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終年51歲。這是位於北京八寶山的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親自設計。她靜靜的安眠在這裡

林徽因紀念碑,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花港公園西里湖南岸,紀念碑為長方形,上面有林徽因的剪影和她的文字,「在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著風露所賜予的層層生動的色彩···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呈一座高1.82米、寬1.25米線切割工藝的銅碑,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方案,以青銅作詩箋,透出林徽因的剪影,將文字用線切割技術透雕於青銅詩箋上,形成一座空靈的詩碑,透過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周圍鋪設模擬青磚。

提起民國閨秀,大概無論怎樣排序,無論怎樣甄選,

林徽因都是一個無法繞開的美女加才女,所以我的民國閨秀系列就從她開始說起吧。

在很多吧看了很多關於林徽因的貼子,感覺世人對她的誤解真是太多了。

但願,我的這些文字,能盡量還原一個真實的林徽因。

據說,上天對人是最公平的,給了你出眾的才,就不再給你傾城的貌,給了你才與貌,就不再給你無憾的情與愛。古往今來,才、貌、情三者兼得者可謂鳳毛麟角,但林徽因絕對可以算一個。也許,上帝也有動心的時候吧。

林徽因,既是詩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築學家,不但風華迷倒眾人,學養深厚也令人欽佩不已,他的很多思想深入到了文學、藝術、建築乃至於哲學思考當中。自30年代以來,她在詩壇和建築界便雙負盛名。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一,徽因的美】

徽因的容貌,男人的話不必聽了,理由無須說。徽因如何美麗,女性的見證才更有說服力,理由也一樣無須說。讓那些與她同時代的人,讓那些曾親眼目睹過她芳容的人來說話吧。

郭心暉女士中學時代聽過林徽音講課,她曾說:「見到林徽因服飾時髦漂亮,相貌又極美,真像是從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嬌小玲瓏,是我平生見的最美的女子。」

女教授全震寰也聽過林徽因講課,回憶說:「林徽因每周來校上課兩次,用英語教授英國文學,她的英語流利,清脆悅耳,講課親切、活躍、談笑風生、毫無架子,同學們極喜歡她。每次她一到,學校立即轟動起來。她身著西服,腳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樸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轟動,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是男校,就聽不成課了。」

林徽因重病在身時,她的美麗仍讓翻譯家文潔若驚詫不已:「按說經過八年抗日期間歲月的磨難,她的健康已嚴重受損,但她那俊秀端麗的面容,姣好苗條的身材,尤其是那雙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滿了美感,至今我還是認為,林徽因是我生平見過的最令人神往的東方美人。她的美在於神韻——天生麗質和超人的才智,與後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沒想到已經生了兩個孩子,年過四十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動同性的我。」

對此,蕭乾先生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稜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林洙身份特殊,是梁思成的續弦,按常理難免要懷幾分嫉妒,可她同樣對丈夫的前妻讚歎備至:「我承認一個人瘦到她那樣很難說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現在我仍舊認為,她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美感,充滿了生命,充滿了熱情,她是語言藝術的大師,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軀怎麼能迸發出這麼強的光和熱。她的眼睛裡又怎麼能同時蘊藏著智慧、詼諧、調皮、關心、機智、熱情的光澤。真的,怎麼能包含這麼多的內容。當你和她接觸時,實體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則是她帶給你的美,和強大的生命力。她是這麼吸引我,我幾乎像戀人似的對她著迷。」

林徽因、冰心、凌書華、韓湘眉並稱文界「四大美人」儘管冰心與林徽因失和,她也承認「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相比之下,徐志摩後來相中的陸美人竟黯然失色。與林徽因芥蒂更深的凌淑華,晚年這麼說到林徽因:「可惜因為人長得漂亮又能說話,被男朋友們給寵得很難再進步。」從略帶貶義的口吻里,依然無法否認林徽因漂亮得令眾人寵愛。

【二,徽因的才】

徽因從十六歲到十八歲隨父親遊歷歐洲,在東西方雙重文化的滋養下成長,東西方文化在她的血液里水乳交融地流淌。回國後,徽因進入培華女校繼續學習、深造。

徽因的才華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是泰戈爾訪問北京的那些日子,她不僅全程陪同參觀、遊覽,做翻譯,而且還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父親林長民以及當時的社會名流張歆海、徐志摩等人同台演出了泰戈爾的詩劇《齊特拉》,她在劇中飾演的女主角齊特拉,得到了包括泰戈爾本人在內,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那些天的報紙,連篇累牘地盛讚這場演出。

梁思成先生曾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著很深的修養。」她的興趣之廣、涉獵之博,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因此,她就像一個磁場,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朋友們眾星捧月的核心。當年北總布衚衕三號居所里,著名的「太太的客廳」,時常有洋溢著貴族化氣息的「藝術沙龍」茶會,幾乎每個周六的下午,這裡都聚集著包括張奚若、金岳霖、徐志摩、陳岱蓀、錢端升、陶孟和、李濟、沈從文、朱光潛、巴金、蕭乾……等一批各界名流巨子。這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學貫中西、文通古今、視野開闊、抱負遠大,他們聚在一起,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的感受在這裡交流和碰撞,而林徽因總是這種聚會的靈魂人物,朋友們說她「雙眸因為這樣的精神會餐而閃閃發光」。這蜚聲文壇的「林徽因客廳」,創造了北平的安寧、自由的文化繁榮,同時也以其自身的參與和成就,成為了這輝煌的中國現代文化史段落中的一束束陽光。

徽因的才情是多方面的,她寫詩、寫小說、寫散文、還寫劇本,並曾用詩一般的語言翻譯了一篇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童話作品《夜鶯與玫瑰》這部禮讚「比生命更可貴的愛情」的童話譯文充分展現了林徽因出色的雙語轉換才華。

然而以上這一切,都僅只是林徽因的「副業」,而她真正的事業和成就,是在我國建築領域裡的突出貢獻。徽因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第一位女建築師。甚至可以說,一代巨匠梁思成,之所以會選擇學習建築,都是受到徽因的影響,他在建築領域裡的每一點成就、每一篇文章,都有著與徽因密不可分的關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至抗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不辭辛苦,不懼病患、不畏艱險,在戰亂中走遍了全中國十五個省的二百多個縣,實地勘察了兩千餘處中國古代建築,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與建築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工藝;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和國家作出了莫大的貢獻。這些,都是歷史不會忘記的,更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的。

【三,徽因的情】

如果說林徽因的品貌與才情成就了她的光彩奪目,那麼,三個曠世才子的愛慕更為她絢麗無限的人生注入了不盡的傳奇色彩。

【緋聞男友— 徐志摩】

1920年,十六歲的徽因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遊學的徐志摩。幽默風趣的徐志摩,為徽因減去了不少旅居寂寞,但卻談不上萌生戀情。當時的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他由北美大陸越洋過海來到西歐島國,原是想拜訪羅素,然而造化弄人,未能見到羅素,卻認識了林長民父女。隨著與林長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和徽因也熟了起來。她發現這個梳著兩條小辮子,像個不諳世事的中學生模樣的小姑娘,不僅長得俊秀可愛,而且讀書很多,是個可以對話的朋友。他們常常談及一些作家作品,這些談話讓他興奮,他感到徽因的可愛不僅在她的外貌,更在她活潑跳躍的思維,明澈清新的見解上。她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和悟性也超出了她的年齡。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徐志摩發現自己來林家不僅僅是為了找林長民,更是想見到林徽因,想和她說話。

徐志摩是可愛的,而於徽因來說,這不過是朋友式的可愛。她沒有料到,他們的親切交往,在徐志摩那方面急速超越了友誼的界線,於是她惶恐起來,不得不求助於父親。所以就有了林長民給徐志摩的一封婉拒信:

志摩足下:長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mockery(嘲笑)之意,想足下誤解了。弟長民頓首。 12月1日。徽徽附候

雖然在徽因這邊已經碰壁,徐志摩卻仍然決意跟張幼儀離婚。在徐志摩看來,解除了這種沒有愛情的婚姻關係,才能去爭取自己真正的戀愛,真正的幸福和真正的生命。

當時張幼儀有孕在身,而徐志摩卻毫無憐惜地抽身離去。當時梁啟超作為老師,曾給徐志摩寫信,要求他「不要把自己的歡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說幾句題外話:詩人嘛,總是難免有些放浪形骸、隨心隨性的。我也不喜歡徐,但徽因既然尊重他、懷念他,張幼儀本人也不恨他,我們也別過多苛責了吧)

徽因回國不久,她和梁思成的婚事便很快定了下來,但徐志摩仍不放棄,甚至在徽因和思成因車禍感情已經發展到密切階段時還闖入兩人圈子。出於無奈,梁思成不得不用英語在門上貼了一張紙條:戀人想單獨在一起。徐志摩這才知趣地離開。

1924年4月,泰戈爾來華訪問,徐志摩全程陪同,並請林徽因在泰戈爾訪問北京期間做翻譯,這段時間徐志摩不免飄飄然,但這時徽因突然告訴他,下個月她和思成就要赴美留學了。

這個消息對徐志摩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他大哭了一場,失望之餘,才開始轉而追求另一個女人陸小曼,他們的戀情以及婚姻,很快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林徽因與徐志摩的相識,無疑是一件影響他倆人生的重要事情。對徐志摩尤其如此,這段交往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航向。他的憂鬱,正是追求林徽因不成所致,中國的漢彌爾頓變成了中國的雪萊。

徐志摩的狂熱追求已經眾人皆知,但林徽因陷入愛河與否,學界始終未取得共識。至今無人提供林徽因熱戀徐志摩的確鑿證據。諸多傳聞皆屬道聽途說的無稽之談。讓我們看看他們同時代的幾位朋友是怎樣說的。

經濟學家陳岱蓀說:「徐志摩與林徽因在倫敦戀愛也不可信,那時林徽因才十六、七歲。徐志摩這人很糊塗,有一次請客,只一桌人,客人都到了,他沒想,到坐下一看全是女性。徐志摩與林徽因戀愛,林長民也不會同意。」

陳叔通侄女、陳植之妹陳意女士,二十年代留學美國攻讀家政系營養學,林徽因有時從費城到紐約,因陳植和梁思成的親密關係,多借住陳意宿舍。陳問過她和徐的關係,林徽因明確否認「戀情」,並認為徐志摩不該拋棄張幼儀,還說自己絕不能做破壞別人婚姻的事,並曾經勸說過徐志摩與張幼儀和好。

文潔若和蕭乾同去看望冰心,也問及林對徐有沒有過戀情,冰心斷然否認:「林徽因認識徐志摩的時候,她才十六歲,徐比她大十來歲,而且是個有婦之夫,像林徽因這樣一位大家閨秀,是絕不會讓他為自己的緣故打離婚的。」

林徽因同輩人中唯有凌淑華晚年的說法略顯偏差,她這樣回憶:「他和林徽因、陸小曼等等戀愛也一點不隱瞞的坦白告訴我多次了。」所謂偏差,指凌的表述容易造成誤解,似乎林徽因與徐志摩是相戀過。但仔細辨析這話,戀愛的主語是徐志摩,語意只是想表達徐戀林,至於林是否戀徐,並未加以確認。再參閱華裔女作家木令耆記述凌淑華的有關談話:「然後她(凌淑華)敘述了一下徐志摩生前死後的一些故事,尤其是關於徐志摩與梁思成、林徽因的友誼……徐志摩是這對夫婦的密友,為了林徽因在北京的一次演講,徐志摩趕上飛機從上海飛去,不幸途中飛機失事。」

這裡兩次道及徐、林關係,凌淑華用詞是「友誼」、「密友」,均無涉愛情。凌淑華與林徽因有過芥蒂,如果傳聞紛紛的「戀情」確屬事情,凌淑華不會諱莫如深。再放開來看,所有徐、林同時代的知情人,除了否認的證言,沒有一人證實過林徽因回應了徐志摩的狂熱追求,這絕非共謀的集體沉默。

看來林徽因之子梁從誡下面的話,未必如某些文章所質疑,是為其母避諱:在我和姐姐長大後,母親曾經斷斷續續地同我們講過他們的往事……當徐志摩以西方式詩人的熱情突然對母親表示傾心的時候,母親無論在精神上、思想上、還是生活體驗上都處在與他完全不能對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感情。母親後來說過,那時,像她這麼一個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像有人傳說的那樣去同一個比自己大八、九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同樣,梁思成對費慰梅說的話也未必是替妻子避諱。他說,不管徐志摩向林徽因求婚這段插曲造成過什麼其他的困擾,但這些年徽因和她傷心透頂的母親住在一起,使她想起離婚就惱火。在這起離婚事件中,一個失去愛情的妻子被拋棄,而她自己卻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更為直接的材料,是林徽因本人抗戰期間給沈從文信中的話,她「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包括經常登門經常來信的徐志摩在內,「從沒有一個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也包括徐志摩。這話把排除與徐的戀情說得再明白不過。十六歲的女孩熱切地期盼愛情,所以期盼,是因為愛情還沒有發生。這大概是僅存的徽因對那段旅居倫敦生活的記述了。

多年後徐志摩觸山而亡,林徽因回國與他的十多年過從,在致胡適的信中做了個小結:「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麼新的人來,我只要對得起人——爹娘、丈夫(一個愛我的人,待我極好的人)、兒子、家族等等,後來更要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我自己有時的心,我的性情變弄得十分為難……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志摩也承認過這話。」這話是可信的,她沒有必要,也無法對瞭然一切的胡適言不由衷。當事人這麼多直接相關的言語,竟有一些堅信林徽因愛過徐志摩的學者置若罔聞。

世人津津樂道於徐,林相戀,或者是好心人將願望當成事實;或者以為林徽因這樣的新派女性豈能對詩人的追求無動於衷。他們忽略了,當初徐志摩和林徽因並不相配,一個是官宦世家的千金,名滿京城;一個充其量屬偏於一隅的富家子弟,尚不是後人眼中的倜儻詩人。他們同樣忽略,初出國門的徽因,仍滿懷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難以新派到毫無顧忌地愛上比自己大七八歲,且有了家室的男子。

林徽音留學回來已成梁家媳婦,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終成眷屬。兩人重逢,或坎坎坷坷,或幾經滄桑,彼此都已成熟,真正成了知己。儘管外界時有流言蜚語,他們的交往卻十分坦然,相知越來越深。徐志摩突然罹難,格外使林徽因感到失去知音的無限痛惜。徐志摩匆匆由南方趕飛北平,正是為參加當晚她為外國駐華使節作的中國建築藝術講座。說徐志摩為林徽因而死固然不妥,但她心含歉疚也在情理之中,當然不勝哀痛。梁思成前往撞機的濟南附近收屍,帶去了林徽因親手製作的希臘式鐵樹小花圈。北平的追悼會也是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和余上沅布置的。特別是林徽因有些易為常人誤解的舉動,即把徐志摩罹難飛機殘骸的碎片掛於卧室,致使外界越來越深信傳聞。

殘骸碎片,幾乎被視作林徽音「戀徐」的鐵證。然而,具有君子之風的當事人則另是肚腹,它無非是表達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對逝者情感至深的懷念方式(林徽因異母弟林恆駕機抗戰捐軀,她也置其殘骸碎片於內室),而且是紳士似的坦蕩。倘若珍藏殘骸碎片真含有異樣情愫的話,那麼此舉將至同居一室的梁思成於何地?容忍愛妻這般懷念戀人,在以中國常情度人者這又匪夷所思了。

四年後,林徽因才終於擺脫出這份傷感,她告白徐志摩;「你應當相信我不會像悲哀投降,什麼時候我都相信倔強的忠於生的。」林徽因理智地認識到,「他人格里最精華的卻是他對人的同情、和藹,和優容」。在她的心裡,徐志摩的信仰正伴隨著她前行。

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不少,而寫過兩篇悼文的作者,唯郁達夫、沈從文和林徽因。郁達夫和徐志摩同窗,沈從文受過徐志摩提攜,兩人都寫得情文並茂,但又都不及林徽因的濃烈、深沉。才子追佳人未能終成眷屬的故事並不少見,少見的倒是,雖不能成眷屬,卻一直保持著友誼。尤其是林徽因,不拘陋習,仍與徐志摩坦然大度地保持往來,乃至引為知己,堪稱女性中的超凡脫俗之輩。後人與其捕風捉影,樂道於虛妄的戀情,不如正視史實,發揚其所顯示的美好人品。

【相濡以沫—梁思成】

與林徽因終成眷屬的是梁思成,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個子瘦小,卻白凈秀氣。他進入清華學校後便是校園裡異常活潑的少年。喜愛繪畫,任《清華年報》美術編輯;喜愛音樂,當管弦樂隊隊長;喜愛體育,獲得過小

校運動會跳高冠軍。他的外語也好,翻譯了王爾德作品《摯友》,還與人合作譯了威爾斯的《世界史綱》……出乎意料,這麼活躍的大學生,留給同學們的強烈印象竟是「具有冷靜而敏捷的政治頭腦」。「五四」運動爆發,他是清華學生中的小領袖之一,是「愛國十人團」和@義勇軍」中的中堅分子。

眾多兄弟姐妹里,梁啟超最寄厚望於梁思成,從學業、婚姻到謀職,無不一一給予入微的關懷與照顧。然而梁啟超還是開明的,具備多方面發展潛能的梁思成,他沒有規定兒子一定走哪條路,只是不希望他再做政治家。最終影響梁思成獻身於建築科學的是林徽因,思成曾對朋友們說過: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歡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這個專業。

有幾種傳記據此把林徽因、梁思成相識時間定在林徽因從英國回來的1921年,將梁思成初次拜訪林徽因和他倆的相識時間混為一談。應該說,林徽因與梁思成相識是在這次拜訪之前,林、梁兩家是世交,林徽因出國前便有很多結識梁思成的機會。

梁啟超早已有了與林長民家聯姻的想法,林長民也樂意有此通家之好。不過梁啟超僅止於想法,並未乾預子女。他對兒女婚姻的態度相當民主,事後他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儘管林長民在農曆1922年底已提出為年輕人訂婚,但是梁啟超仍以為不必,覺得行此大禮可在四五年後。

事實上,在此期間梁、林沒有失去再選擇的自由,他倆確又經歷了不短的戀愛過程,這是個不再選擇的選擇過程。中國留學生中不乏愛慕、追求林徽因者,且都是門第不凡、本人優秀的才俊。但她沒有絲毫旁鶩之心,仍舊獨獨鍾情於梁思成。同在美國留學的顧毓璓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

梁、林真正戀愛開始於徽因回國以後,並排除了徐志摩的干擾。他們常常選在環境優美的北海公園幽會,那裡坐落著新建成的松坡圖書館,梁啟超任館長,梁思成近水樓台。禮拜天圖書館不開,但梁思成有鑰匙;徽因也跟隨梁思成去清華學堂,看他參與演出的音樂劇;他們一起逛太廟,剛進廟門梁思成就失蹤了,徽因正詫異,思成已爬上大樹喊她的名字了……那段時光對於徽因來說是燦爛溫暖的。

沒想到加速戀愛進程的卻是一場意外的車禍沒想到,加速戀愛進程的卻是一場意外的車禍。1923年5月7日是國恥日,梁思成騎摩托和弟弟思永上街要參加示威遊行,行至長安街被汽車撞倒,導致梁家兄弟住院治療。思永傷輕不幾日出院,思成卻大傷筋骨,從此落下殘疾,左腿比右腿短了小小一截。徽因每天前往醫院服侍,恰值初夏時節,思成汗水淋漓,她顧不得避諱,揩面擦身,無微不至。

兩人的戀情在驚嚇、焦慮過後愈發甜蜜,迅速升溫。而因這次車禍,梁思成計劃1923年赴美留學的日期只得推遲一年,這一遲,正等到徽因中學畢業考取了半管費留學。這車禍居然玉成了一件美事,兩人比翼齊飛,漂洋過海,他們憧憬的前程越行越加遼闊。到了大洋彼岸,身處異國他鄉,雙方家人都在萬里之外,一對朝夕相伴的年輕人,彼此依戀,感情彌篤。

1925年林長民身亡,徽因頓成孤女,梁啟超隨即致信兒子,囑他轉告徽因:「我和林叔的關係他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以你們兩個的關係。我從今以後,把他和思庄(梁啟超二女兒)一樣的看待,在無可慰籍之中,我願意他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度過他目前的苦境。還要鼓起勇氣,發揮他的天才,完成他的學問,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才不愧林叔叔的好孩子。」林徽因斷了經濟後援,想不待學成就回國自己謀生,梁啟超又說:「徽因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學費不成問題,只算我多一個女兒在外留學便了。」幾天後梁啟超再次致信梁思成,問徽因留學費用還能支撐多少時間,囑他立刻回告,以便籌款及時寄到。當時梁家的經濟也很困難,梁啟超準備動用股票利息解難,甚至說了這樣的話:只好對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說明年的話。由此可見,梁啟超早已把林徽因當作家庭一員,對徽因多了一份舔犢之情。在給海外子女的信中,他牽掛著孩子們:「思成、徽因性情皆近狷急,我深怕他們受此刺激後,於身體上精神上皆生不良的影響。他們總要努力鎮攝自己,免令老人耽心才好。」

拋開梁啟超所說的狷急,其實林徽因與梁思成性格差異很大。在梁思庄的女兒吳荔明眼裡:「徽因舅媽非常美麗、聰明、活潑,善於和周圍人搞好關係,但又常常鋒芒畢露表現為自我中心。她放得開,使許多男孩子陶醉。思成舅舅相對起來比較刻板穩重,嚴肅而用功,但也有幽默感。」或許梁思成認定他對林徽因負有特殊責任,而林徽因也覺得自己應當享受更加充分的自由。她是那麼受同學歡迎,常常陶醉在眾人的殷勤里。兩人間的齟齬不可避免,大學第一年尤為激烈。梁啟超曾說:「思成和徽因,去年便有好幾個月在刀山劍樹上過活。」這是他倆必須經歷但必定安然度過的磨合期,他們的愛情基礎非常牢固,矛盾衝突一旦過去,不同性格反倒可以取長補短。梁思成每去女生宿舍約會,總是心情急切。愛打扮的林徽因,面容、髮式、服飾,哪處都不肯草率,遲遲下不得樓來,經常叫梁思成等待二三十分鐘。弟弟思永為此寫了一副對子調侃他們:林小姐千裝萬扮始出來,梁公子一等再等終成配,橫批是「誠心誠意」。

1927年底,梁啟超在國內為海外的梁思成、林徽因舉辦了隆重的訂婚儀式。遵照梁啟超吩咐,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婚大禮三個月後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舉辦。(他們選定3月21日,為的是紀念宋代建築家李誡。這一天是宋代李誡碑刻上留存的日期,也是關於李誡資料中唯一的日期。幾年後他們的新生男孩又取名「從誡」。)曾經阻撓婚姻的梁思順成了婚禮操辦人,她丈夫周國賢正擔任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他們沒有按梁啟超的意思在教堂行禮,而是將婚禮改在了總領事館。縱然徽因受了近四年美國文明的熏陶,看上去相當洋氣,但她的骨子裡卻仍流淌著中國的血脈。在人生這一重大時刻,她的思緒在遙遠的故國。她不願穿一身白紗,行完全西化的婚禮。渥太華找不著鮮紅的鳳冠霞帔,她便自己縫製了一套東方色彩的吉服,領口袖口都配上寬條彩邊,婚禮上,她就穿著這套衣服,頭戴飾有嵌珠的頭飾,左右垂下兩條彩緞。參加婚禮的記者把梁、林的結婚照登上報紙,引起了當地一陣轟動。

梁啟超寫信給新婚夫婦:「你們結婚後,我有兩件新希望:頭一件你們倆體質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健康上開一新紀元。第二件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父親的話感人,而且並不多慮。儘管林徽因愛使性子,而梁思成善於隱忍,親戚戲稱思成「煙囪」,但是煙囪偶爾堵塞,便起了爭執。如有傭人在旁邊,則用英語交鋒。1936年初那次,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發生過一次激烈爭吵,梁思成隨即乘火車南下上海辦事,林徽因在家傷心痛哭了二十四小時,中間只睡過三四個鐘頭。沒想到梁思成在火車上就連發兩個電報,同時還寄來了一封信。林徽因對此的體會是:「在夫妻中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他們爭吵,因為彼此在乎。林徽因認為,「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現代大家閨秀與普羅新女性之間的差別,光看表面都是相似的。但在選擇婚姻的時候,尤其是在平凡而漫長的婚姻生活中,才會顯示出一些不同。她們或許都不缺乏激情,但前者隱忍,後者張揚;她們都渴望浪漫,但前者將浪漫蘊含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後者的浪漫往往伴隨更衝突強烈的戲劇性。如果林徽因是後者,難以想像她會不會在泰戈爾離開之後捲入一場三角戀情,會不會演繹一場瓊瑤式狂風暴雨般的情愛悲喜劇。然而她是林徽因,家庭的背景以及教養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梁思成在林徽因心目中終究是位溫和的君子,他對林徽因關愛無比,兩人精神上亦息息相通。有人懷疑問道:「梁是否真正愛著自己的妻子林徽因呢?」進而臆測:「梁思成與林徽因看起來郎才女貌十分般配,實際上樑與林的婚姻本質上極為不幸。」這話有點無事生非,有點似夢鄉囈語。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與悲劇無緣,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充滿了情趣。有時夫婦倆比記憶,互相考測,哪座雕塑原座何處石窟,哪行詩句出自誰的詩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圍總會令人產生李清照、趙明誠在世的感受。

曾經有人認為民國南北兩大才女張愛玲和林徽因可作一時瑜亮。在我看來,婚姻上,張愛玲與林徽因的眼光相差甚遠。張所愛的胡蘭成與徐志摩一樣,不過是二等男人而已;而梁思成,乃俠之大者,又是好伴侶。別的女子嫁給梁思成,是她的運氣;而林徽因嫁給梁思成,是她的聰明。正如張清平所說:「如果用他們終身痴迷的古建築作喻,那麼梁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樑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靈動的飛檐、精緻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他們的結合一直被稱為錦瑟和鳴。這錦瑟除了共同的建築情結,我想,還包括坦蕩的愛。

民國時期文人中流行著一句俏皮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將其改成:「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也在朋友中流傳。僅此一句,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對林徽因的愛有多深。誠然,兩人結伴一生難免齟齬,也起過波折,但不論一帆風順還是困頓顛躓,哪怕落在極度艱苦的境地,梁、林夫婦都始終相扶相攜,相濡以沫。林徽因自嘲兩人是一對「難夫難婦」。最後,「難夫」把「難婦」送到了她的人生終點,留下了國人稱頌不已的佳話。

林梁曾一度被人稱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其實他們的個性差異很大,林洒脫時尚,個性活躍,追求的人『如過江之鯽』,梁則穩重善良,且多才多藝。林之所以選擇梁沒有選擇徐志摩,也說明了她在思想上保留著東方式的觀念,注重穩重踏實的現實而對飄在雲端的徐志摩的那種西方浪漫不能接受。這種嚴肅求實的態度也是林徽因事業成功的基礎,更是她婚姻幸福的最大保障!林的睿智,體現在她人生的方方面面,不愧為一代才女中的佼佼者。

林徽因的兩位父親

「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林長民

林徽因,一個不可複製的才女。

馮唐在《三十六大》書中給梁思成的信中說:「如果現在街面上這些才女叫才女,那麼李清照張愛玲或者你老婆轉世,你我需要為她們再造一個漢語名詞。」

作家王朔說:「我有自己的偶像,就是你們鳳凰台的曾子墨,曾子墨多有范兒啊,她可是林徽因之後最正經的范兒。」可見林徽因在他心中的地位。

出身名門、長相漂亮、才華橫溢,讓林徽因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讓她遭遇最多的誤解和誤讀。

而她之所以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林徽因,跟全心寵愛和栽培她的兩位父親分不開。

父親林長民

林徽因1904年出生於杭州。父親林長民是對林徽因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林徽因的才情、稟賦乃至個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來自於父親林長民。

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積極投入憲制運動,做過司法總長,巴黎和會時期,更激憤地寫下《外交警報敬告國民》,是清末民初時候的風雲之士。他接受過西式教育,見識廣博,思想開明,因為有這樣的父親,林徽因從小便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父親不僅帶給林徽因自由、平等、開放的觀念,更注重培養她的志向和興趣。

林徽因5歲開始隨大姑母啟蒙讀書,8歲入讀西式小學,12歲入讀教會學校。1920年,林長民赴歐考察,單攜林徽因隨行,期待她「觀覽諸國事物增長知識」「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離去家庭煩惱生活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這次遠行讓林徽因徹底告別了少女的懵懂,從此走上新的人生歷程。

在歐洲,林長民帶著林徽因遊覽了法國、德國、瑞士和比利時。這次遊覽歐洲大陸,對林徽因是難得的經歷,她擺脫了常年的生活瑣事,飽覽湖光山色,體驗異國文化。歐洲各國在大戰後的凋敝景象,對於初次走出深宅大院的她,形成巨大的心理震撼。父女二人結束一個多月的歐洲大陸之旅後,來到英國倫敦。為了不耽誤林徽因的學業,林長民將林徽因送入聖瑪麗女子學院,還為林徽因請來了英語家庭教師。

在英國的一年多時間裡,林徽因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作品,並且習慣了諸如下午茶這樣的西方生活方式。當時,和林長民來往的人里有不少是留學劍橋、牛津的中國留學生。在各種午後茶聚中,思維敏捷的她僅憑「洗耳恭聽」,就獲得了很多超出學校教育的學識營養。直到多年以後,她仍然喜歡在自己家中組織各界知識分子品茶聚會、自由辯論、探討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林徽因在倫敦樹立了一生的職業理想。她在英國結識了一位學建築的女學生,從她那裡首次得知,建築不單是蓋房子,而是一門綜合型的學科和藝術,集美術、工程技術和人文理念於一體。這對林徽因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當她看到這位朋友作的建築繪圖,興趣更加濃厚了,產生了將來要做一名建築師的強烈願望。

林徽因考察古迹

林長民曾對徐志摩說:「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這個「天才女兒」的出生和成長,背靠的是在封建社會積極接受西學的林氏家族。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的群體,而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又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極其少數。她在中西雙重文化教育下成長,英語對於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是以西方思維融合中國文化的一種靈感,而不是單純的一門語言工具。提起林徽因很多要可能知道的更多是她的「人間四月天」,但她真正的成就在於她對中國古代建築學的貢獻。費正清有句話是這樣評價她的:「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從林長民到林徽因再到林徽因的兩個子女梁再冰、梁從誡,可以說他們都是深受父母人格魅力影響的人。每個孩子雖然在天賦上有所差異,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家庭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公公梁啟超

「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們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

1921年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在北京培華女中學習,同時她和梁思成的感情也日漸深厚。早在林徽因旅歐之前,她和梁思成便已相識,「介紹人」正是雙方的父親——林長民和梁啟超。雖然林徽因和梁思成最初的友誼是建立在兩位長輩交情的基礎上,但他們的婚姻絕非父母之命。從他們相識到結婚,感情經歷了長達10年時間的考驗。

1928年3月,兩人在加拿大結婚。梁啟超寫信給他們說:「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婚後不久,他們遵從梁啟超的建議,開始在歐洲考察建築古迹。梁啟超還囑咐他們,到歐洲後「每日要有詳細日記」。

林徽因和梁思成

為了幫助梁思成了解西洋美術及建築,梁啟超專門籌集了五千美金,讓畢業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取道歐洲回國,兼度蜜月和考察,並寫信說:

「我替你人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義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劉子楷在那裡當公使,招待極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點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築和美術,附帶著看看土耳其革命後政治。」

要知道,這番張羅是在梁啟超去世前僅一年,當時他身患腎病,時常便血,極為痛苦,且家境已不富裕,長女思順甚至寫信來說要負擔他全部生活費用。

林徽因在考察古迹

林徽因是幸運的,有一個具有改革精進意識的父親,關鍵是這個父親不僅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且把林徽因當男孩一樣培養。當他被派往英國倫敦常駐國聯工作時,他把林徽因帶在身邊,讓女兒了解他的懷抱,也培養女兒改造社會的志向,且有意讓女兒觀察各國社會,見識各種重要人物(英國的許多文豪)。

正是在英國,林徽因確立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建築學,也結識了徐志摩等知識精英。林徽因還有一個了不起的公公梁啟超,梁啟超獨具慧眼,一直看好聰慧的林徽因。林徽因與梁思成在美國求學期間,一直指點他們的學業,指導他們的人生。他們學成歸國途中,遊歷各國城市建築的路線圖都是梁啟超親自定的。後來她身邊聚集的一批中國最頂端的精英分子,也給了她許多的啟發。這種思想觀念的激發與碰撞,對於一個知識人來說是難能可貴,而非所有人都能有幸得到。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與哈佛大學校長女兒費慰梅的親密友誼給了她許多的益處,使她不同於中國的女性。

西南聯大期間(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吳有訓、梁從誡)

到底應該如何客觀地評價林徽因?恐怕只有一個方法:看她做過的事情、寫過的文章。如果不了解她做過的事情,沒讀過她的文章,那麼,你一定無法了解她到底有多優秀,到底為什麼能得到這麼多聲明卓越的人的點贊。

林徽因應該是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

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

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親愛滴,喜歡就點贊分享哈

編輯:李小托(漫漫),材料學博士,現居紐西蘭,

喜歡貓,喜歡簡單隨意的生活,

長按下面我的頭像關注李小托微信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小托 的精彩文章:

一把藤椅,享一段田園時光
《愛心創造奇蹟》朗誦:丁建華、喬榛
薩克斯經典《戀曲1990》,聽了N遍!還想聽
捨得,方能簡單生活
神奇的蘭花,世界上最詭異的植物!

TAG:李小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