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要是每天都能過得好,誰還需要儀式感

要是每天都能過得好,誰還需要儀式感

在你那裡是一個擦肩,在我這裡是整個夏天。

《四月物語》

文 / 遠夏

一。

我的生日在十月初,國慶假期的第四天。

因為假期中跟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面的機會,所以也很容易被忽略。

平時在學校里,只要誰的生日被提前透露了,當天便會有扎堆的祝福與禮物出現在書桌上,上課前還會被圍著唱一波生日歌。

說實話,我十分羨慕他們,所以每年生日前就會開始期待,但可惜期待最後通常又都會落空。

沒有生日歌,沒有禮物,更鮮有人記得,並不存在任何的儀式感。

直到高三那年,我換了個同桌,是個細膩的女生,會把身邊朋友的生日都記在手機里。

臨放假的前一天,她從書包里掏出了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努努嘴對我說:「喏,提前送你的生日禮物。」

其實這本書我自己早就有了,但那天我還是眼神閃爍,按捺不住激動,鬼使神差地對她說了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後來仔細想想,其實我和她的關係並沒有到那麼要好的地步。

不過那一次才終於讓我意識到,自己根本不是在追求禮物和祝福,而是一種儀式感。

而儀式感也僅僅意味著,這一天和平時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如果每一天,被不被在意,開心不開心,都是毫無變化的。

想想要這麼活80年,就覺得好沒意思啊。

二。

想起身邊的一對情侶,就經常因為這種事情鬧矛盾。

老高沒什麼節日的概念,每一次過節或是什麼紀念日,要麼就是忘在腦後,要麼就是不當一回事。

偏偏女生又是個重視這些的主,於是才看他們在一起一年多,每次過節都好似渡劫。

上次倆人鬧矛盾是七夕,兩人在家宅了一天,晚上到了飯點時,女生試探性地說了句:「肚子餓了。」

結果老高聽完後,打開了外賣app,點了兩個便當,接著繼續窩在沙發上看電影。

後面的事情,大概只有家裡那滿地的玻璃渣知道了。

那天晚上老高跑來跟我說了這些之後,氣呼呼地發出了一串連珠炮彈:「過節就那麼重要嗎?不都是商家的營銷嗎?學人家湊什麼熱鬧啊?為什麼要求每個人都要有節日概念啊?」

我倒了杯水給他,拍著他的肩膀一句句笑著回答:「過節不重要,是商家營銷,確實沒必要湊熱鬧,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節日概念。」

聽完我的回答他好像找到了同盟戰友,更加理直氣壯地吐槽了起來。

只是後來我又問了他:「平時不過節,商家不營銷,外面不熱鬧的時候,你給過她驚喜嗎?」

他怔了一下,彷彿沒聽清,又問了一次。

接著便是沉默。

過沒多久,他便突然站起來,轉身告辭,飛奔回去。

見過許多像老高這樣的男生,總以為情侶間的矛盾在於過不過節日。

但事實上,紀念日和節日更多的只是一個「借口」,可以名正言順地在這一天向對方索求儀式感。

之所以需要這麼做,大多是因為,平時從來就沒有「不一樣」過。

只能靠期待節日,來獲得一些盼頭。

三。

小時候在外婆家住過一陣子,因為院子夠寬敞,外公養過狗,外婆養過貓,而我也養過兩隻小雛雞。

每天放學,我都會跑去廚房,抓一把米粒,偶爾抽兩根青菜,撒在地上喂它們吃。

日子一長,它們倆也漸漸和我熟絡起來,只要我一踏進院子大門,就開始一步一步地邁到我身邊。

有天放學回家,它們倆消失了。把整個院子都逛了一圈,依舊沒找到。

直到天黑才發現,那隻叫做「來福」的看門狗,嘴邊和腳邊都殘留著一絲血跡。

很難過,但不知為何,我卻一直告訴自己,現在不能哭。

那天晚上,我把小雞被咬碎的骸骨用紙包起來,跑到屋外一片土地,挖了個坑,把它們埋進去,找一株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插在墳頭上,坐在一旁開始流眼淚。

大人們看到這幅畫面後,都紛紛跑來安慰我,外婆想帶我出去買雪糕,外公抽出皮帶往來福身上狠狠抽了幾下,都想哄著我開心一些。

可我不依,誰過來想強行拉走我,我就哭得更加厲害,不給人碰。

一定要等到自己哭累了,周圍夠安靜了,我才會對著那根草輕輕地說一聲再見,也告訴自己,不可以再難過了。

長大後失戀了,一定要喝光一瓶酒,一邊喝一邊難過,然後渾渾噩噩地睡去,我是在提醒自己,不能為情所困了。

有時遇到不順心,便到操場跑步,一圈接一圈,直到大腿被乳酸填滿,汗水被蒸發完,才感覺身體里的煩惱都被排出體外。

儀式感的另一種作用,是為自己設定一個界限,過了之後,就該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

最後。

如果每一天,都能像生日派對上那般受人矚目,被人擁簇;

如果每一天,都能過得像情人節一樣浪漫,像公主一樣被寵著;

如果每一天,都可以過得足夠幸福,不受任何一點兒委屈。

也許我們才會不再對「儀式感」這件事如此執著。

但沒辦法,想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卻無法一瞬間全都得到。

我們能做的,只有期待,再帶著這種期待,去努力地生活。

人活著,總歸要有一些盼頭,把這僅剩的一絲盼頭都掐滅了,才是真的沒意思。

在那些鮮有的紀念日里;

在該對自己好點的時刻;

在每次受了委屈的瞬間;

無論是誰,其實都需要一種儀式感。

儀式感是需要載體的,也許是一次浪漫的約會,也許是一頓精心準備的早餐,又可能只是被揮灑掉的汗水。

不過我更喜歡最近屈臣氏上架的那款1841桑格利亞水果汽酒,它由葡萄酒和果汁配製而成,看起來比啤酒高貴一些,又不至於像紅酒那般太正經,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流行飲品。

它完美地詮釋了「不一樣」,不僅在產品上與其他酒類不同,更是給人在生活中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

它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每一個需要儀式感的時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和島 的精彩文章:

世界如此病態,我甚至不能吃完第二個蘋果派
放棄是一首難忘的哀歌
現在的我不夠好,以後可能更不好?
她曾為馬雲定製服裝,再創業用15年深山「挖寶」建13座博物館

TAG:正和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