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2億美元「貧富鴻溝」,NBA怎麼填補

2億美元「貧富鴻溝」,NBA怎麼填補

██在NBA這樣一個最賺錢的聯盟里當球隊老闆是什麼感受?或許超過半數的老闆會說,我們總想著怎麼少虧錢。

9月20日,據ESPN、《體育畫報》和雅虎體育等美國媒體報道,一份NBA聯盟的內部財報近日被公開,數據顯示,有14支球隊在上個賽季處於虧損狀態。

而在聯盟清算完每支球隊的奢侈稅和「收入分成」後,依然有9支球隊的凈收入處於赤字,其中不乏包括騎士、馬刺。

NBA,一個擁有眾多「吸金」能力超群的球星、擁有全球不同領域贊助商和合作夥伴,同時還享受著9年240億美元天價轉播合同的體育聯盟,怎麼還能讓球隊老闆們虧錢?

這些年,NBA一直在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但似乎這條「共同富裕」的道路,並不好走。

哪家賺哪家虧

到底是啥決定的

██根據NBA的財報顯示,在剛剛結束的2016-2017賽季,聯盟30支球隊總共創造了5.3億美元的凈收益。

不過,當收入情況細分到每一支球隊時,處於虧損狀態的球隊多達14支。而虧損球隊和盈利球隊之間的「貧富差距」,已經到了聯盟不能忽視的程度。

根據內部財報顯示,湖人是聯盟里最會賺錢的球隊,他們在20年來第一次缺少了「流量擔當」科比,卻依舊賺到了1.15億美元。這個數字還是扣除了他們繳納給聯盟的4900萬「收入分成」之後得到的。

底特律活塞則是聯盟里經營最慘淡的球隊,他們虧損了4510萬美元,這還是在他們得到了聯盟的1760萬美金「收入分成」的補助之後。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身處小球市的球隊總是被聯盟提醒應該運營得更好才能賺錢,但是大球市的球隊就算隨便管理,也一樣財源滾滾。」一位不願具名的球隊老闆在接受ESPN採訪時這樣「吐槽」。

然而,關於球隊賺錢與否的問題,遠不像比賽的勝負這樣簡單易懂。

從這份財報中可以看到,湖人缺少了科比、球隊戰績聯盟倒數,但是他們依舊是「吸金」大戶。然而,同在洛杉磯並且和湖人共用一個主場的快船,則沒有這麼好的「財運」。

快船擁有保羅、格里芬和小喬丹,在上個賽季,他們卻只有210萬美元的凈收益,如果沒有加上地方媒體合同的5100萬美元,他們可能在球票和廣告上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球員工資和運營成本上的花銷。

大市場決定不了球隊的盈虧,大明星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選之人」詹姆斯和騎士隊。

他們在上賽季繳納「收入分成」之前,球隊的凈收益達到2170萬美元,但在繳納了2480萬美元的奢侈稅和1520萬美元的「收入分成」後,他們的營收狀況變成了赤字。

2億美元「貧富鴻溝」

NBA怎麼填補

██問題似乎就處在了這個「收入分成」之上,為什麼原本已經「沒賺多少錢」的球隊,還要交出「收入分成」,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經營狀況從盈利變成虧損呢?

根據ESPN的專家Brian Windhorst和Zach Lowe解釋,所謂的收入分成(revenue-sharing),原本就是為了減小聯盟球隊的「貧富差距」才設立的。

這其中包括了一系列複雜的數據分析模型,根據每支球隊的球市大小、賽季預期收入狀況、成本花費水平、奢侈稅比重以及其他變數構成。

依照這樣的一個複雜計算公式,以上個賽季為例,NBA聯盟中有10支球隊拿出了他們收入中的2.01億美元,以「收入分成」的形式分給了其他15支球隊。而另外5支球隊猛龍、籃網、熱火、小牛和76人——由於奢侈稅和運營成本等因素,不需要繳納「收入分成」,同時也無法得到任何分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付錢的10支球隊里,「吸金」大戶勇士、尼克斯、湖人和公牛就繳納了1.44億美元,佔了所有「收入分成」的71.5%。

正因如此,不少虧錢的老闆怨聲載道,「聯盟應該調整』收入分成』的比重,讓那些』坐著就能收錢』的大球隊老闆們多出一些錢。」

不過,這種言論也得到了那些身處大球市老闆們的反駁,「分享收入只是在特殊情況的特殊方法,那些賺不到錢的老闆們,不應該把它們當成永久的補助金。」

事實上,NBA的這些試圖抹平「貧富差距」的方式,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因為在最初設定的數學計算模型中,引用了很多過去的數據和市場大小的變數,並且考慮了球隊在市場和聯盟戰績中的整體表現。

以雷霆隊為例,由於戰績超過預期以及球星影響力深遠,球隊連續6個賽季向聯盟繳納「收入分成」,而他們是NBA中最小的球市;而作為大球市之一的丹佛,由於戰績不理想,他們則每年能拿到8位數的「收入分成」。

在這份「不合理」下,老闆們準備「逼宮」。據ESPN透露,不少老闆希望聯合起來在NBA董事會上要求,聯盟保證提供每年2000萬美元的收益。

天價轉播合同

是福是禍?

██要聯盟保證每支球隊每個賽季都能得到千萬級別的盈利,這顯然不是NBA可以輕易答應的承諾;但NBA總裁蕭華能夠保證的是,在每年的全國轉播合同里,抽出一部分分給每一支球隊,減輕負擔。

NBA在2014年10月簽下了一份天價電視轉播合同。這份長達9年價值超過240億美元的合同,平均每年可以給聯盟帶了接近27億美元的收入。

在不少人看來,這筆錢解決了不少球隊經營慘淡的燃眉之急。但現實的情況正好相反,資金的流入卻反而增大了不少球隊的缺口。

「聯盟的總收入提高,造成每支球隊的工資帽上漲,但是地方的收入卻跟不上工資帽飛漲的速度。」一位不願具名的球隊老闆說出了他們的尷尬處境,「如果一支球隊不能得到足夠的地方收入,那麼意味著,那麼要面對註定虧錢的未來。」

對於那麼本身就經營狀況不善的球隊來說,電視轉播合同分成這個「止血劑」根本止不住在球員工資和其他運營成本上「流掉的血」。

根據聯盟的工資帽紀錄,從2008年到2015年,NBA的工資帽很長一段時間一直維持在6000萬美元左右,但在新的轉播合同生效之後,工資帽很快飛漲到了9400萬美元。

即便拋開奢侈稅不說,球員飆升的工資以及不少溢價合同的出現,已經逐漸讓一些老闆開始「吃不消」了,他們抱怨地方的媒體轉播合同以及廣告收入,沒有辦法和球隊的支出相提並論。

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球衣廣告的招商情況其實並不樂觀,如今只有14支球隊招到了球衣廣告,除了勇士和騎士擁有千萬級別的廣告費外,其他的球隊都只有百萬的廣告合同。

正因如此,不少球隊老闆開始打起了球員的主意。

據ESPN報道,老闆已經提議繼續調整球員的收入比例。據《福布斯》報道,2011年的勞資談判中,聯盟成功將球員獲得聯盟相關收入的分配比率從57%降到了49%至51%之間,而球員這7%的讓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球隊虧損。

但其實,部分球隊的老闆確實在球隊上還有一筆「灰色收入」。那就是球場在承接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和展覽時的一部分收入。

但不管怎樣,球隊老闆不希望看到經營赤字,球員不希望自己的收入減少,而NBA聯盟也不希望負面信息影響了他們在市場上的商業號召力……

多方的博弈或許在9月27日和28日的聯盟董事會上將得到一個初步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馬作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ba 的精彩文章:

就是偷瞄,當NBA球星遇上美女,這一動作驚人的相似!
NBA現役五傻陣容都有誰?
盤點NBA中打球最沒脾氣的球員……看著都心疼
NBA史上成名已久的絕技(史上最全)

TAG:n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