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綠色建築和可持續設計?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綠色建築和可持續設計?

nt>
閱讀全文


閱讀

投訴





寫留言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即將打開""小程序
取消 打開

");
}
if (
(document.cookie && document.cookie.indexOf("vconsole_open=1") > -1)
|| location.href.indexOf("vconsole=1") > -1
) {
_addVConsole("2.5.1/vconsole.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elements/1.0.2/vconsole-elements.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sources/1.0.1/vconsole-sources.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resources/1.0.0/vconsole-resources.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mpopt/1.0.0/vconsole-mpopt.js");
}
})();

『何為綠色建築與可持續設計?』


可持續設計是在「自然—建築—人」的宏觀視野下,尊重場地環境與氣候特徵,追求風、光、熱、聲、水等建築物理環境與微氣候的適宜與健康,尋求人、建築與自然的互動共生,注重建築功能多樣性與個性的融合,延續當地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減少建築與環境之間資源與物質交換需求,通過建築促進自然與人和諧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



『可持續性設計跟日常生活有何關聯?』


在中國,可持續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改善民生。如何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研究中國人的動態熱舒適,以期今後的設計更符合國內的生活及行為習慣。建築使用者的行為方式也對建築能耗起決定性作用。同樣硬體技術條件的建築,因為使用者使用模式的差異,可能會導致最終巨大的能耗水平差異。所以,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可持續觀念和生活方式亦尤為重要。



可持續設計該怎麼做?』


切實

基於氣候與場地應對的思考,在方案設計之初對氣候與場地環境進行科學分析,優先應用被動式的氣候與場地應對策略來實現切合當地語境的建築設計。優先選用當地材料和可循環再生材料,設計所追求的不只是建築造型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使建築回應場地獨特的地形地貌,同時使建築與獨特的生態體系共存。


建築布局與規劃通過建築體型、層次高度、局部挑空、樓棟間距、庭院等,為過渡季與夏季主導風設計場地風道,實現場地內自然通風,提高舒適性,並與場地內外的林地景觀、河流水體等構成對話,使建築與氣候、場地巧妙融合;建築可通過庭院、水景、綠地景觀等設計來調節陰陽、中和暑寒,為人與自然的交流互動提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媒介空間,並使人在建築內感知春夏秋冬季節變化。


案例1:廣州市建築工程職業學校切實性設計——建築首層架空、原始景觀保留、水景設計與雨洪管理的結合(來源:天津市建築設計院)


案例2:雲南電網公司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切實性設計——庭院、場地風道入口、局部挑空(來源:天津市建築設計院)


包容

建築的包容性設計涵蓋自然、風土、生活、藝術等內容,提倡通過規劃開放性的公眾空間,包容社會生活、公共藝術、社區營造、環境再生、風土人情,關聯人與自然關係,包容所生成的自然之美以及積聚起來的社區公眾意識。


案例:天津市解放南路地區熱電廠冷卻塔的保留與利用與解放南路文體中心零能耗項目——合理的圍護結構設計、本地材料利用、場地內地熱能開發、太陽能發電(來源: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建築設計院)

 

共生

共生思想,提倡將文化、歷史、技術、自然、社會等元素融入建築,交融共生。建築的共生設計包含三個層面:自然、地方文脈、社會經濟。共生設計將建築作為表達人文情懷、展現地方風土的符號,連接歷史與未來,通過選用傳統構件將歷史與新建築結合、建築與風土文脈融合,最終實現人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案例:福建土樓與自然環境共生

 

多樣

設計的多樣性是將不同建築功能空間有機彈性組合,將公共行為與社會功能融入建築空間,展現空間功能的混合性、可變性與多樣性。多樣性設計在建築內部創造公共空間,促進人的交流互動,提升建築開放性,模糊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功能與空間界限。


案例:天津市濱海文化中心文化長廊——可變化半室外空間設計;冬季全封閉、夏季敞開式、玻璃材料創造隨季節變化的內部空間或外部空間

 

內在美

設計的內在美是將場所文化與設計方案相結合,通過內斂而富有內涵的細節設計來表達內心的良善情感,內在美設計追求建築享用的公平性,使公眾能平等使用建築空間與功能,恰如設計中常採用的無障礙設計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接觸自然的、享受自然的平等權利。


案例:天津市濱海老年公寓——戶外涼亭、庭院、公共廊道、共享性景觀、無障礙室內休憩室等細節設計(來源:天津市建築設計院)


「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和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利用,做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並建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是綠色建築的目標。」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


宋曄皓教授一直致力於可持續建築設計和可持續建築構造設計方向的研究。曾擔任過著名的中國建築學家吳良鏞院士設計小組核心成員,參與了多個大型建築設計項目。對綠色建築和可持續化有著獨到見解。宋曄皓教授已確認擔任BAU Congress China 2017演講嘉賓,期待他的精彩表現!



『演講人』


宋曄皓曾在清華大學學習建築,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03年曾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2008年起,他擔任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科技學會主任,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2011年,他在北京創辦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素樸工作室(SUP Atelier)。自2015年起,宋教授出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建築技術委員會主任。


宋曄皓教授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素樸建築工作室主任


『項目精選』


北京動物園水禽館,2014


北京動物園管理委員會結合濕地修復,計劃在動物園水禽島修建集水禽棲居、對外展示及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場館。場地內植被覆蓋率達90%,有百年樹齡的黑楊若干,南側為水禽棲居濕地。為用最少的自然代價給水禽建設宜居的環境,項目儘可能的採用被動式的設計策略建造一座低碳、微能耗的示範建築。設計中另一重要的被動式策略是利用自然通風:建築頂部設置兩座2m×2m×3.5m,開口面積為50%的捕風塔,通過熱壓的原理達到自然通風效果。


清華大學南區學生食堂改造,2011


清華大學南區食堂及就業指導中心項目,是對清華中心校園環境的一次修補更新。項目位於校園南北幹道學堂路與東西幹道至善路的交叉口,三面臨路,一側面向廣場,是校園中心區的一處重要公共空間節點。整體設計利用地形東西兩側場地高差,為公眾設置了一條具有中式巷道空間意味的室內立體街道,不僅聯通了東西兩側高差2m的場地, 實現了建築各個界面的平層入口,更通過交通組織讓建築底層成為有圍牆的開放空間,為來自校園各方向的師生提供公共活動的場所。



此次改造最大程度地延續百年清華磚建築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在構造和細部設計中傳承手工砌築工藝的多種模式,例如清水磚的構造做法至少有5種方式:常規砌築, 花磚格柵砌築(立面遮陽及通風口), 凹磚花牆砌築, 凸磚花牆砌築,齒狀花牆砌築等。 這些做法為外牆面帶來來生動的肌理,同時也適應了不同的功能需求。



可持續設計策略,尤其是與建築空間結合的被動式設計策略,不僅讓校園建築室內空間舒適怡人,更降低了建築的造價與運營能耗。建築的地上部分藉由公共中庭,被分為獨立運營的餐廳區與就業指導中心。中庭內的立體街道銜接了兩功能區的各樓層, 如同共享的內庭院。頂部7個蛋形天窗,為室內帶來充沛的自然光, 每個天窗頂部側壁設通風口, 以便三層通高中庭內夏季熱壓及風壓通風。為中庭引入自然光影的同時, 避免了夏季過熱的問題。


江蘇常熟圖書館,2005


常熟圖書館的設計源自對蘇南新鄉土建築的思考:建築布局遵循傳統蘇南建築布局模式;水平展開的庭院體系塑造出建築的文化意義;在常熟,傳統學校的入口,均是跨過泮池的小橋,這種模式抽象應用在常熟圖書館的主入口設計中;為了滿足周圍居民觀山的需要,設計了一條相對獨立的觀山步行線路;東立面為了避免陽光過多直射入閱覽空間,設計了凹窗和角窗。而垂直遮陽構件,也很協調地融合入立面中。


四川綿竹土門鎮中心小學,2009


在小學和幼兒園設計中,對於自然光線的利用,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建築均採用外廊模式,減少進深,保證建築的採光面積,同時一些特殊的房間,通過高效天光系統,改善室內的天光照明情況,增加室內空間感知的趣味性。建築立面顏色採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色彩系列,取樣於當地的油菜花田。山牆檐口部位的細部處理是控制建築立面效果的關鍵細部,在鋪砌屋面之前對其進行了4種不同構造做法的樣品研究。綜合比較之後,最終選擇了「蓑衣瓦」做法。藤編是當地相當普遍的手工藝產品,在建築構件中出現使用,體現了建築的地域性和親和力,但是在工藝上又有一番改進。工地現場製作了藤編欄杆的樣品可以發現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並做優化處理。


點擊查看BAU Congress China2017大會日程及其他演講嘉賓信息


大會名稱:BAU Congress China 2017 中國國際建築科技大會

日期:2017年11月8-10日

地點: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票價:1980元/人

報名方式:點擊閱讀原文報名或者添加微信master-bau進入大會建築師群

電話:+86-10-84719580-818 / 815

*本文部分選自 UED城市環境設計,其餘素材均來自互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室內設計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109平的3室2廳,這樣用心的設計誰不喜歡!
公寓設計|現代混搭 時尚簡約
那些逆天的建築立面綠化設計
任正非用人:砍掉高層的手腳、中層的屁股、基層的腦袋、全身的贅肉

TAG:中國室內設計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