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6)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6)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安住戒)(17):

三、住饒益有情戒(6)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三、住饒益有情戒

二、為說正法(2)

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如是於行慳行有情,為欲令彼斷慳行故,於現法中求財寶者,為欲令彼正少功力,集多財寶,守護無失;

前邊說樂行惡行的有情,菩薩為欲令彼斷諸惡行故,為說正法。這下邊「如是於行慳行有情,為欲令彼斷慳行故,於現法中求財寶者」,慳行有情於現法中希求財富,菩薩怎麼樣幫助這個眾生?「為欲令彼」菩薩想要令他「正少功力」,這個「正」這個字當作「只是」講,只是用微少的功力就能夠集聚多財寶,又能夠守護無失,菩薩這樣慈悲幫助他。

於佛聖教懷憎嫉者,為欲令彼得清凈信,證清凈見,超諸惡趣,盡一切結,越一切苦,應知亦爾。

於佛法懷憎嫉心的眾生,菩薩為欲令彼對於佛法得清凈信,「證清凈見」能成就清凈的見地,從佛法中得到智慧。信也是從智慧建立的,沒有智慧是不能於佛法有信心的,屬於聞思的智慧。「證清凈見」,應該是有修所成慧,能調伏煩惱了,若再進一步就是得無生法忍了,那樣能斷煩惱了。

「超諸惡趣」若能夠得無生法忍,斷除分別我執,分別法執,達到這個程度就能超越諸惡趣。「盡一切結」就是滅除去了一切的煩惱,得無生法忍以後;小乘佛法來說,是得初果了。惡趣是果報,盡一切結是因,沒有惡因也就沒有惡果。「越一切苦」就是超越了三惡道的苦。「應知亦爾」,菩薩也為眾生宣說正法,為欲令彼得清凈信證清凈見。

韓清凈《披尋記》:「如於樂行惡行有情至應知亦爾者:令斷惡行,謂由戒論。令斷慳行,謂由施論。令彼正少功力,招集、守護財寶,謂由開顯工巧業處所作成辦種種異相所有言論。令彼得清凈信乃至越一切苦,謂由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如是一切,名善說法。於所說法隨順理門,忍可勝解,是名得清凈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清凈相。從是以後,於所說法證諦現觀,離邪分別,不生惡趣,是名證清凈見,超諸惡趣。乃至最後證阿羅漢,於有餘依永斷下分、上分諸結,於無餘依永滅三界生死諸苦,是名盡一切結,越一切苦。

「如於樂行惡行有情至應知亦爾者:令斷惡行,謂由戒論」。「令斷惡行」,就是菩薩為眾生開示戒法,戒的議論,戒的論說;眾生若能夠隨順學習戒,那麼惡行問題就解決了,「令斷惡行」。「令斷慳行,謂由施論」,開示布施的道理,那麼眾生就會不慳吝了。

「令彼正少功力招集守護財寶,謂由開顯工巧業處,所作成辦種種異相所有言論。」菩薩開示工巧業處。「營農」就是農業,種田的這些事情也能夠發財,工商業也是發財,還有書算,或者營造,造房子造機器這些事情,音樂也算是工巧處,菩薩為開顯這工巧業這裡面的道理。「所作成辦」根據工巧業去作事情能夠作成功的話當然就是能發財了。「種種異相所有言論」這工巧業裡邊有很多不同的事情,菩薩為他開示這些異相所有的言論,就能夠完成了他的願望。

「令彼得清凈信乃至越一切苦,謂由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由於菩薩為眾生宣說超越世間最殊勝的四聖諦的道理,成功了「得清凈信,證清凈見超諸惡趣,盡一切結越一切苦」。「如是一切名善說法」,前面這一段就叫做善說法。

「於所說法隨順理門,忍可勝解是名得清凈信」,解釋清凈信,「於所說法」,聽法的人對於菩薩所說的佛法,對於所說的道理,內心裏面能夠隨順,不違逆;內心裏面能忍可,而且得到很有力量的認識,所以叫做勝解,這就叫得清凈信。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聽法的人,就由於菩薩說佛法,加上他自己對於佛法的真理有勝解的關係,這就叫做增上力,他全身的汗毛都豎起來了,悲泣流淚了。「如是等事,是清凈相」,這都是清凈信的相貌。

「從是以後,於所說法證諦現觀」,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聽聞了菩薩所宣說苦集滅道的道理,深深的受到感動,就從聞思修證諦現觀得無生法忍了。

證諦現觀就是證初果須陀洹。說「諦現觀」,「現觀」,就是現前觀察,就是無分別智現前了,與苦集滅道四諦相應叫做「諦現觀」,但這時候是無分別的境界。就是在止的時候,這時候沒修觀,在止的時候,無漏的智慧忽然間出現了,這是一個情形。有的時候不是,是在修觀的時候,無漏的智慧忽然間出現了。菩提的清凈智慧出現了,那就叫做諦現觀。這就是得了聖道了。這個時候的慧和原先修那個觀不同的,原先修觀怎麼樣修好,沒斷煩惱還是有漏法的,這時候忽然間出來智慧這是清凈的菩提智,叫做菩提,清凈的智慧,是無漏的智慧,那叫做「諦現觀」。

「離邪分別不生惡趣」,得了諦現觀的聖者,這個時候正念堅定有力量,不會像以前在凡夫的時候種種邪分別。得初果須陀洹的時候,得到無我的智慧,還要得於諸法如幻的智慧。初果聖人看見一切世界都是如幻如化的,不執著這是真實的。他有這個智慧了,得諸法如幻智離邪分別。初果聖人是斷了見煩惱,愛煩惱還在,那也不能說他完全是清凈。他有的時候心是清凈,有的時候也有煩惱,但是他有煩惱的時候,正念一提起來,煩惱就沒有了。所以說「於所說法證諦現觀」,證者悟也,這個悟是證悟,如實的覺知了,不是從文字上明白這件事,那不算數。「離邪分別,不生惡趣」,他沒有這些虛妄的分別,不會投生三惡道了。「是名證清凈見」,清凈見,是指無漏的智慧說。超諸惡趣。

「乃至最後證阿羅漢,於有餘依永斷下分上分諸結。」有餘依,這個依是什麼?就是色受想行識。證阿羅漢道以後,見煩惱愛煩惱都沒有了,也不再造生死業了。但是來原來的果報還在,色受想行識還在。「善不善孰為本?身為本。」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做善,做惡也好,修出世出世間的善法,要依靠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身體什麼也做不來,所以身體是一切善法,一切惡法,出世間的聖道的依止處,要靠它才能成就的,所以稱之為依。現在愛煩惱見煩惱完全消滅了,這個身體還是存在的。身體是生死的果報,它是果報,是由愛煩惱見煩惱來的。以前造的業力,那個業力支持壽命活兩百歲,若是一百歲時候得阿羅漢,還要一百年存在。只是斷了煩惱,這個業力還是沒受影響,還是繼續存在的,所以有餘依。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又望色、無色界,欲界為下分;望其修道,見道為下分。由約此二下分差別,隨其所應,說名五下分障;亦名五下分結。與此相違,當知說有五上分結。

在有餘依的時候,永斷上分下分諸結。下分是指欲界說的,上邊就是色界無色界。修道無學道是上,見道是下,這也是上下。下分結有五個,身見、戒取、疑,還有貪瞋這五種煩惱。有這五種煩惱,得禪定到色界天上去,那這五種煩惱還把人拉下來的,還回到欲界來。這五種煩惱,身見、戒取、疑是見煩惱,貪瞋,是欲界的思惑,這裡面也包括愚痴在內,這是五下分結。阿羅漢在有餘依的這個時候,已經永斷了下分五種煩惱。五上分結在欲界以上,就是色界、無色界;修道是在見道以上,也有五種。五種是什麼呢?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這是五上分結。

這地方說是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色界定、無色界定,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有掉舉。怎麼解釋這句色界天上、無色界天上的人有掉舉,在禪定裡邊有掉舉,這怎麼講?

若有人問,我們欲界的人修禪定成功了,心裏面不昏沈也不掉舉,為什麼色界天上的人有掉舉,這問題怎麼解答?《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或有有差別結;謂愛上靜慮者掉。」什麼叫做掉舉?就是愛上靜慮。得了色界定、無色界定,對三昧的境界有愛是名為掉舉。這樣講,和初開始靜坐的內心的掉舉不一樣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掉舉也是微細了一點,它裡邊有愛,給它個名字叫做掉舉。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云何愛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於彼一向見勝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譬如有一類的人,聽說得了禪定有三味樂、有殊勝的功德,色界天上的人好,心裏面生希望心,不想做欲界的人。但是他沒能聽到那個人,告訴四靜慮也有一些過患,應該出離,還應該教授一個方法要出離四靜慮的,沒有能夠學習到,出離四靜慮等的方便法門。就是偏於一面,見到禪定靜慮的殊勝功德,就「勇猛精勤」的修行,不知道禪定裡面也有不如意的事情。由於貪求殊勝功德法,所以能夠勇猛精進,就成功了,就是入初靜慮。「或所余定」,或者不只「初靜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其它的「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像這樣的人,很勇猛,他成功入定了,但是入定以後他對定就生愛著心了,所以叫做「愛上靜慮」。

「於有餘依永斷下分上分諸結」,就是三界的煩惱完全消除了。

「於無餘依永滅三界生死諸苦」,身體這個有餘依,壽命盡了的時候,一剎那間就失掉了,一剎那間就滅壞了。那麼第二剎那不生起,不生;前一剎那滅,後一剎不生,這時候叫做無餘依。色受想行識沒有了,這個時候永滅三界的生,永滅三界的死,再也不生也不死了。「諸苦」一切生死的苦也都沒有了。「是名盡一切結越一切苦」。

往期閱讀

文章|觀諸法如 校對|如相 編輯|如心 美編|如梵 圖片|網路

發 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5)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4)
參禪與念佛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三、住饒益有情戒(3)
三門三品(蕅益大師法語集2)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