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在佛教藝術中,許多佛像和菩薩像都具有沉思冥想的神態,具有超越現實生活中凡人形象,佛陀的「三十二好」特徵美化和誇大,無比殊勝,但在絲路石窟的遺存中,可以見到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另外一種造像樣式,他臉頰消瘦,身體瘦骨如骷髏,脖項的筋腱和喉頭、鎖骨等都刻劃得極富寫實,看起來十分震撼。這種形象稱為釋迦菩薩苦行像,也稱為餓佛。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釋迦 3世紀 片岩 高83.8厘米 拉合爾博物館藏

釋迦成佛前,悉達多太子逾城出走,然後前往毗舍離城的跋伽仙苦行林,希望能夠獲得「解脫之道」,但是第二天即離去,師尊認為其所修「未斷苦本, 以此因緣, 是故去耳」。他跟隨著兩位婆羅門高人阿羅茶·迎蘭摩和郁陀羅巡·羅摩子修行,證得了「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禪定境界。佛陀希望自己能通過禪定達到「正覺」,從而解決人類的生死苦惱。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像 2-3世紀 大英博物館藏

釋迦逐漸的覺得,禪定的道法是無助於他實現最終理想。於是,他就獨自去尼連禪河畔修習,並在摩揭陀國的前正覺山西南15里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下苦行6年。未果,遂放棄苦行,並在尼連禪河邊洗浴,一位牧女獻給佛陀乳粥,佛陀開始有了力氣。最後在菩提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獲得證悟。

釋迦在苦行時,日食一麻一麥,身體經受了極大的痛苦,《瑞應本起經》五卷本曾記載,苦行修行的菩薩,形體肌骨枯腐。餓的苦行像用來概括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附近苦行到降魔得道這一階段的事迹。雖然釋迦並沒有因苦行獲得作為自身目的的覺悟,但釋迦的苦行像卻成為佛教藝術中一種特殊的創作表現。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釋迦 3世紀 片岩 白沙瓦博物館藏

悉達多太子為了探索覺悟的道路,嘗試苦行。忍飢挨餓的菩薩,兩臂枯瘦,肋骨顯露,雙目深陷,五官只剩下骨頭,但仍然結跏跌坐,施禪定印。全神貫注的思索人世間的生死離苦。這種題材新奇,違背了那種酷愛和諧、寧靜、安詳與平衡之美的古典主義風格。無疑是矯飾主義藝術的開始,是古典主義家的高超、純熟的技巧表現。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釋迦 3世紀 片岩 高30厘米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釋迦 3世紀 片岩 高30厘米 大都會博物館藏

苦行的題材除了有單尊外還有以佛傳故事浮雕表現的,主要與布施吉祥草、須闍多施乳糜等題材一起出現的浮雕,如大英博物館藏的32606號高32.5厘米的苦行像,悉達多在樹下結跏趺坐苦修,周圍有天人出現,還有少女須闍多等人手托缽盂和水瓶供養 。《觀佛三昧經》記載佛陀經過苦行後「形體羸瘠」,決定食女子奉上的乳糜,並在樹下「諸天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上。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像 2世紀 大英博物館藏

與佛像的表現樣式不同,犍陀羅藝術菩薩的圖像特徵,更接近於印度本土的藝術。早期的佛像樣式與古希臘羅馬藝術的表現手法相似,而犍陀羅的菩薩,從五官特徵到裝飾等細節,都展現了獨特的世俗味道。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苦行釋迦 3世紀 秣菟羅博物館藏

目前,釋迦的苦行像主要出現在絲路沿線的石窟,雕像與壁畫都有,雕塑主要是三佛或五佛並坐,壁畫則多與降魔成道佛傳故事出現。藝術形象的表現手法都類似。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敦煌莫高窟第260窟 苦行像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甘肅永靖炳靈寺第169窟苦行像

甘肅永靖炳靈寺第169窟也有一座苦行像,這座造像屬於西秦,應當算是年代最早的苦行像造像。在南壁下雕刻有五佛像,從左起第三尊為釋迦的苦行像。佛像高髮髻,圓臉,卻面帶微笑。身體骨骼清楚,尤其是胸腔骨骼的輪廓也刻畫清楚,脖頸與上肢的肌肉清楚可見。消瘦的面型及胸部肋骨極富寫實性,身體骨瘦如柴的形象刻畫的逼真。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克孜爾石窟第76窟 魔女誘惑

釋迦苦形像在石窟壁畫中也有表現。克孜爾石窟第76窟,主室右壁繪禪定苦行像,釋迦結跏趺坐於中間,嶙嶙瘦骨,身旁刻畫有妖嬈的魔女、外道等。表現的是降魔成道與苦行的畫面,《受胎經》、《觀佛三昧經》中描述了佛陀曾坐閻浮樹下,三十八日觀樹思惟,這其中魔王和魔女使出各種方法干擾誘惑佛陀,但佛陀並不為其所動,並使用法力使他們得到覺悟。降魔與苦行相結合,一方面展現釋迦牟尼的枯瘦,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豐滿艷麗的魔女,視覺衝擊力很強。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克孜爾石窟第17窟苦行菩薩

克孜爾第17窟主室券頂東側壁菱形格本生故事中的苦行像。釋迦頭戴寶冠,類似三珠樣式,雙眼低垂,眉間有白毫。背後是披帛,從雙臂繞開,彩繪藍色,下身著裙,赤裸上身,雙手持禪定印,結跏趺坐。背後的圓形頭光與身光。全身刻畫出清晰的胸腔與四肢的骨骼,表現釋迦苦行的枯瘦的形象。

苦行像以高度寫實的手法來表現釋迦為成道的堅忍苦拔精神,在西北石窟出現的苦行佛像,應當具有禪觀修行的作用。東晉天竺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序觀地品》中記有「佛告父王,若有眾生,欲觀佛者、欲知佛生時相者、欲知佛納妃時者、欲知佛出家時者、欲知佛苦行時者……」的經文,可知苦行時,觀看苦行像即為修行的一種。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藏】頭條號!

西藏的佛教泥塑叫「擦擦」,與唐卡和金銅佛造像齊名

海外最傑出的藏玉,溫索浦的收藏

您的《千里江山圖》已全卷打開,請查收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更多乾貨等著你!

釋迦摩尼苦行像:如骷髏般抵禦世間所有苦難與誘惑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一壺一詠——張鐵林韋陀紫砂刻壺書法藝術
海外遺珠:遠在瑞典的中國史前彩陶 堪稱海外第一
古瓷上的牡丹國色
遼寧省博物館藏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琅器賞析(上)
廣漢三星堆出土青銅器精粹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