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前聖人的一首詩,曾國藩看了想哭,是什麼詩篇如此動人?

千年前聖人的一首詩,曾國藩看了想哭,是什麼詩篇如此動人?

在1839年,也就是道光十九年的正月初一,時年29歲的曾國藩拿出了一個小本本,開始寫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日記,無論是日常瑣碎,或是軍政大事,又或是自己的一些感想,他都如實記錄,這一習慣後來也伴隨了他的一生。

到了同治七年,曾國藩57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日記中記下了這麼一句話:「溫杜詩七古,朗誦十餘首。誦《哀王孫》,如欲墮淚。」

同治七年是什麼時候呢?此時距離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大清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已過去8年。對清廷而言,為患江南的太平天國也已於4年前覆滅。作為殲滅太平天國最大功臣的曾國藩,被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而後又升任直隸總督,成為了清朝封疆大吏之首,可謂是春風得意,風光無限。

那麼杜甫的《哀王孫》,究竟是怎麼樣的一首詩,讓這位已知天命,多年來修鍊得接近內聖外王的曾國藩,讀了都想要落淚呢?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杜甫作此詩,正是大唐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爆發之時。唐玄宗寵信奸佞,導致朝綱廢弛,安祿山率軍侵入長安,以致玄宗不得不帶著後宮和大臣「走(蜀)避胡」,還在途中殺掉了愛妃,也丟掉了皇位。

但杜甫並未直接感慨時事,而是從小處入手,描寫了自己旅途之中,遇到的一位「腰下寶玦」,在路邊哭泣皇室子弟。杜甫向這位王孫問訊,但他逃難奔波多日,已身心俱疲,由於擔心惹來殺身之禍,連姓名都不敢相告。最後,杜甫只能規勸他保重身體,等待皇氣再興,收復河山之日。並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憫之情的《哀王孫》。

曾國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當代聖賢,性格方面尤其隱忍,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在曾國藩2歲的大兒子曾紀第早夭時,他只在日記中記下「痛哉」二字。而讀罷杜甫此時卻「如欲墮淚」,想必曾國藩是對此有很深的感觸。

千年前的安史之亂,與道咸之交時,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何其相似。當時咸豐也和唐玄宗一樣帶著家眷逃離京城,清朝外有強敵,內有叛亂,身在局中的曾國藩自知其中艱難。也正是因此,曾國藩對杜甫之詩產生了共情,以致幾乎落淚。

此外,當年杜甫寫此詩時,還寄希望於「聖德北服南單于」,希望大唐還有中興之日。但後來我們都知道,唐朝雖然還苟延殘喘了100多年,但早已不復往日盛況。鑒古思今,曾國藩雖然從太平天國手上挽救了大清江山,但往後之大清,又何能恢復康乾之盛世?

當今國家正處內憂外患,自己雖位極人臣,卻遭太后猜忌,也已然垂垂老矣,難以再為國家力挽狂瀾。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曾國藩對大清未來前途命運的悲觀展望,也為這晚之誦讀杜子美詩,增添了那絲許的傷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咸豐臨終前,為何不效仿漢武帝,誅殺慈禧以絕後患?
八國聯軍侵華,有一支「特殊部隊」,背後真相令人心寒
曾國藩戰前娶小妾,部下提刀質問,得知其用途後哭笑不得
他是晚清怪才 撞破曾國藩秘密與其絕交 因一奇葩原因喪命
李鴻章打下王府,在後院搜出一物,感嘆太平天國焉能不亡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