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懸絲診脈?伸手便知病情?中醫脈診並沒有那麼神奇!

懸絲診脈?伸手便知病情?中醫脈診並沒有那麼神奇!

傳說,古時因為宮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別,為了避免禍亂宮闈,御醫為娘娘、公主們看病時,不能直接望、聞、問、切,只能用絲線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脈搏上,御醫通過絲線另一端的脈象診治病情,俗稱「懸絲診脈」。那麼「懸絲診脈」真有如此神奇嗎?

中醫講望聞問切,單憑几根絲線上的「切診」就能準確無誤的下臨床診斷嗎?為道中醫王東峰主任說——脈診沒有那麼神奇,「懸絲診脈」雖確有此事,不過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不論他醫術多高明,光靠「懸絲診脈」不會看好娘娘公主們的病的。這才是懸絲診脈的真正奧秘所在。

脈診無法替代四診

我們有時發現,有的醫生宣稱「病家不必開口,伸手便知病情」;也有的病家不願訴說自已的病情,要求醫生一搭脈,就能道出自己病情來;至於歷史上也有後宮「牽線診脈」,更是荒誕極至的事,醫師雖然身懷絕技,想來也無法全面施展其醫術,使脈診逼至可有可無的境地。這三種做法都過於片面,不能充分展現脈診在四診合參中的應有地位。

儘管脈診是四診中最為重要和可靠者,但作為四診之一,終究無法替代四診。它不可能診知所有的癥狀,許多病症未必通過脈象反映出來,出現某種脈象也未必一定出現癥狀。比如,現在很多女性為澀脈,卻沒有任何癥狀。更何況還有舍脈從症之例,這時據脈斷症往往不準確,甚至相反。

中醫診病,主要有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簡稱為「四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髒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所以,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診察疾病表現在各個方面的癥狀,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質和它的內在聯繫,從而為進一步的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望診,就是醫生用眼睛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態的變化。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認識到人體的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內在臟腑有密切關係。如果五臟六腑產生了病變,就必然反映到體表。因此,通過望診可以了解機體內部的病變。

醫生一開始接觸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雖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說明病人正氣還旺盛,治療起來效果必然較好;相反,病情看來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經萎靡不振,這就說明正氣已經衰退,治療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澤可以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青、紅、黃、白、黑五色,相應地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如出現臉色發青,可能是肝臟的病變;臉色發黃,可能是脾胃的病變。從人的形態,也可以看出病情變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陽氣不足和「痰濕」停留的癥狀;消瘦的人,容易出現陰血不足和陽盛火旺的癥狀。

中醫望診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診」,「舌診」包括看舌質和舌苔。舌質,指的是舌的本體;而舌苔是舌質表面覆蓋著的苔垢。看舌質可以了解正氣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氣的深淺;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層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變厚。舌面光滑如鏡,那是因為正氣太虛的緣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為它通過「胃氣」與五臟六腑發生密切的關係,「胃氣」就是脾胃的功能狀態,它的生理和病理狀態對於其他各髒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醫對舌象的觀察,包括觀察舌質的顏色、舌苔的顏色和厚薄,以及舌體的形態等。在臨床中,由於舌象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所以有人認為舌象是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況的一面鏡子。

聞診,就是醫生用耳朵來聽病人的語言聲息,用鼻子來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氣味。這些對辨別病情的狀態也很有價值。

問診,它在中醫臨床上是很重要的。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過去得過什麼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都要通過詢問病人或家屬才能了解。古代醫生為了強調「問診」的重要和概括「問診」的主要內容,還編了一首「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 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這說明,中醫看病,問診是非常重要的。

切診的「切」是用手觸摸病人身體的意思。醫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或者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變化,它包括切脈和按診兩個部分。按診就是醫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觸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診法。切脈,平常又叫「摸脈」。全身的脈絡在人體內是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它四通八達,像網一樣密布全身。在心氣的推動下,血液在脈管里循環周身。所以,只要人體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從脈搏上顯示出來,中醫摸脈能診病,道理就在這裡。

望、聞、問、切各自作用不同

望、聞、問、切四診在觀察疾病作出診斷的過程中,都有它們各自獨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說中醫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脈,這種說法很不全面,因為它把中醫的四診割裂開了。當然,舌診、脈診在中醫診斷學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臨床中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這裡說的就是「四診合參」。此外,由於疾病的表現非常複雜,很多時候疾病的本質和表現出來的現象是不相同的,這需要醫生依靠經驗判斷,分清真假,認識到疾病的本質。

我們應當遵循《黃帝內經》「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的探求病機原則,在結合其他診法的基礎上,思考原因,寧失其脈症,勿失其病機。諸如外感表證反見里證之脈,我們應當考慮到外邪化熱入里;虛證之人反見實脈,我們應當考慮到因虛致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