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你反叛一切,消解完一切的價值過後,接下來你該怎麼辦呢?

當你反叛一切,消解完一切的價值過後,接下來你該怎麼辦呢?

——獻給那些在路上苦苦找尋自己人生歸宿的人們。

內容提煉

本文的核心觀點:

反叛生活的條條框框甚至消解掉它們的全部意義不是目的,重新建構我們自己的生活才是核心。而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諸多行為進行審視,否則的話,你會發現,我們走的太多無非就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意淫罷了。

內容框架:

在自戀心理的驅動下,我們都在刷存在感,可是很遺憾我們很快就會厭倦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也不難知道如何打消生活的倦怠感,有兩種途徑,在關係中保持同步成長,或者尋找生活的終極意義。二者一內一外,一個向外探索,一個往內追尋。

然而即使如此,如何踏入這兩條道路的其中一條卻也著實令人頭疼。畢竟,任何一條既定的道路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束縛,更何況我們的生命力總是被環境所打壓。

如此,反叛生活中既定的秩序和消解生活中的全部意義則成了我們手中的核武器。

然而,反叛和消解是簡單的,關鍵在於之後呢?

是的,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呢……

還是那句話,你很複雜,環境也很複雜,如果你不用點心思的話,還想活的洒脫,這和掩耳盜鈴有什麼區別呢?

以下是正文:

先說句玩笑話,有些人啊,為了強化自己的存在感,參加個追悼會都會恨不得讓自己躺在中間……

是的,笑話雖然有些極端,但是足見我們人的自戀心理的強大——無時無刻地不在加強自我的存在感【如果你對人的自戀心理不太熟悉的話,那麼你可以理解為以自我為中心】。

事實上,那些越是在日常生活中自戀心理難以得到滿足的人就越容易通過其它渠道來表現。

就拿一個特別私人化和個性化的獨自旅行來說吧。這些人在這一過程中要麼通過貶低那些跟團旅遊的人來強化自我的存在感;或者通過曬照片和文字來強化和表現自我;再者就是通過其它特立獨行的方式凸顯自己,還有就是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些通過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其本質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化對自我的掌控,這其實是另外一種獲得自戀滿足的方式,我的世界,我說了算,不過這也需要一定的毅力否則的話很容易為外界的評價所動搖);對了,還有一種就是通過在路上積累的見聞以充當今後吹牛逼和炫耀的談資——果然心機深沉啊!

其實,如果你住過青旅的話,當你看到牆壁上各色各樣的塗鴉,你就可以明白個大概了。

不過這種自戀心理所外化出來的存在感,老是靠刷,似乎也不是個長久之計。畢竟再怎麼刷也就那樣,刷著刷著也就倦怠了,也沒有什麼存在感了。這就相當於以前大家都在瘋狂地發朋友圈,曬自拍,曬伙食,曬一切能曬的。可是現在呢?雖然還在曬,但是很多人也都厭倦了。屏蔽朋友圈的,甚至關閉朋友圈的也開始大有人在。

昨天晚上和幾個朋友在一起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們討論了一個話題:我們誰也不能保證我們對待一個人,一件事,一份工作不會厭倦。

即,倦怠感是我們最大的生活殺手。

據此,我做了一個判斷:那就是如果我們想要在一段關係之中,不厭倦不反感,那麼在這段關係中一定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第一,這段關係可以有助於彼此雙方的成長。所謂有助於彼此雙方的成長,其實就是在這段關係中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所期待和希冀,並且雙方都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

其實,這一點暗和了人們喜新厭舊的本能。是的,在一段持續增長的關係之中,我們永遠可以在對方身上看到新的閃光的東西,而這能有效地防止倦怠感的產生。

我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向外擴張。【因為需要不斷在對方身上感受到變化,以此來防止倦怠感的產生。】

第二,這段關係能夠讓人感覺到神聖感、使命感和秩序感(這三種感覺是一體的)。其實這種感覺本質上是讓人們自己覺得自己是卑微和渺小的,因此,它可以給人以一種永遠無法窮盡的感覺,譬如宗教。

而這一點,則剛好暗合了我們人類對於秩序和意義的追尋。畢竟這是我們人類耐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你看看我們每個人都在構建自己的規則,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並賦予意義你就知道,人類的這種本能衝動該有多麼強大了。

我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向內探索【因為宗教和使命,本質上都是我們精神世界的產物】。

但無論是向外擴張還是向內探索,這兩條路似乎都並不太好走。正如有句話說的好,好走的路,那是都套路而不是人生的路。

當然,根源還是在於不知該如何下腳。畢竟生命都只有一次,我們都沒有經驗。更要命的是我們也都會不自覺地把別人的經驗看成是對於自己的束縛,因為那是別人的意義,那是別人的人生。

這麼說來也無可厚非,畢竟生命都只有一次,況且人性本就自戀,以自我為中心,那麼誰還願意就這麼地將就呢?

尤其當我們在血氣方剛之時,而且周圍的環境似乎還非得把我們摁在原地的時候,可想而知,我們內心深處該有多少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

是的,對於那些想要壓制我們生命力的自由表達的力量,我們是會從內心深處抵制和所極力反抗的。

這種反抗最為突出的表現節點有兩個,一個是在青春期,另一個則是在剛剛成年的我們獲得空前自由的時候。

前者的反抗基本上都以家庭和學校勢力完勝而終結。這個完全可以理解,畢竟那時我們心智不夠熟,而且也沒有資本和實力為自己的自由選擇鋪路,自然百般掣肘和恐懼最後落得全面潰敗。

然而後者的反抗則具有太多的人性幽暗複雜摻雜其中,頗值得玩味。因為很多人掙扎著掙扎著竟然成為了自己曾經掙扎著的對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成了自己所討厭的那個人。

當真是世事無常嗎?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了曾經讀過的易卜生的劇本《玩偶世家》。

它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即娜拉這樣一個女主人公感覺到自己就是丈夫的玩偶,當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後,最終導致她摔門而出徹底離開了這個傀儡般的家。

記得自己當初讀這個劇本的時候正值非常躁動的青春期,那看的是想當地過癮,覺得自己也像娜拉一般是個傀儡,既被別人安排又被別人指指點點,而娜拉的摔門而出,則釋放了我蓄積已久的心理情緒。是的,我也曾幻想過摔門而出,去追尋自己的自由,不過因為害怕外面的社會故而悻悻然作罷,最後沉浸在各種小說的世界裡,當然也包括武俠小說。

不過時至今日,當我真的從整塊牆上面掙脫出來以避免成為一塊磚的命運的時候,開始以一個人的姿態獨自面對整個世界的時候,我反而對娜拉摔門而出的舉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當然,這些也確實有感於身邊人由當初的意氣風發而再次嵌入牆體之中——成為了一塊具體的磚,而且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那種狀態。

我其實知道,真的願意以一個人的姿態獨立地面對整個世界,追逐獨立和自由的人是極少的。畢竟,嵌入牆體之中的生活是確定的,是踏實的。然而,一塊磚頭當真離開了牆體,那麼,強烈的對於未知的恐懼,會讓它無時無刻不想著逃回去,回到它那熟悉而又確定的空洞裡面去。

不過即使如此,我仍然特別渴望將我抽離於牆體之後的思考,講訴出來。因為生活本就有無限的可能性,若是這種可能性因為我們的恐懼和無知所被阻擋的話,那無疑是十分可惜的。

好了,還是說說我的思考吧。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往前多看了一步,也就是娜拉出走過後呢?她該怎麼辦?

事實上,在之前讀這個戲劇之前,我自行腦補的是,自從娜拉出走過後就開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擁有了獨立自尊的人生……

你聽著是不是有點熟悉的味道和一點原來的配方的感覺?

嗯,是的。王子和灰姑娘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記得有人評價紅樓夢時如是說道:黛玉魂歸離恨天,是悲劇。然而當真黛玉和賈寶玉有情人終成眷屬則可能是一個更大的悲劇。然而我們很多人當真是希望黛玉和寶玉是在一起的。

是的,這種想法實在太不靠譜了。沒成想這種童話般的想像依然頑固地在我們的心底作怪,難怪自己不成熟阿!總是受傷,自然也就是活該的了。

我們還是回到這樣一個現實問題,娜拉出走過後呢?她該怎麼辦?這就好比我們開始反抗自己身上的諸多束縛,如,被壓制的生命力,被否定的人生,被安排的生活……可是反叛過後呢?

是的,反叛過後呢?當我們消解了一切綁在我們身上的意義,然而之後呢?我們怎麼辦?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我們父輩和先輩們,他們的「創業」是艱難的,然而,我們的「毀業」則幾乎是瞬間。

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啊。

是的,如果這個問題不把它掰扯清楚的話,那麼我們最終又會回到牆面之中,那麼成為自己當初所討厭的那個人也就在所難免了。事實上,我們身邊的這種人大量存在,而那種活出自己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因此,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價值,我甚至把這個問題看成是區分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準。

其實要想回答這個問題,確實還是有些難度的。

首先還是讓我們回到娜拉的具體處境當中來看。

擺脫原有的生活,反抗別人對她的控制,她只做了一個摔門而出的動作就終結了所有的壓迫。這就像我們很多厭倦了工作的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樣,同樣地簡單。

可是離家出走過後呢?旅行結束過後呢?

生活還在那,還需要繼續,接下來該過什麼樣的生活,該走什麼樣的路,這就是很多摔門而出的人或者說走就走的人所未曾考慮過的了。

如果他們運氣足夠好的話,或許摔門而出過後抑或旅行途中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存在的使命,和活著的意義。但是請你記住,這種事情一定不會在你身上發生的,請一定記住。

不信你問問那些說走就走的人吧,大部分都是回來後該怎樣還是怎樣。甚至對目前的生活更加厭倦,把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糕。

因為對於這種小概率事件還是不要心存幻想的好,這就好比走在路上被雷給劈了,甚至比這概率還小。更重要的是這種一勞永逸的思維根本就不適用於現代複雜多變的社會,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妄念。

所以這種幻想還是不抱的為好,太不切實際了。

不過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生活真正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如何建構生活的框架、如何重建生活的秩序和如何填充生活的意義。亦即如何重構生活,而不在於如何打破它和消解它的一切價值。

那麼我們很自然的就會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建構自己的生活呢?

哈哈,你咋不上天呢?

這個問題可不是用來回答的,而是用來身體力行,用來探索的。這正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無盡的不確定性。

我們且不說個體的差異性。若拿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往另一個人的身上去套的話,那麼你願意去接受嗎?

幾乎不可能。前面已經說了,那對別人來說是意義,但對你來說,則是束縛。尤其當它不是你主動選擇的時候。

不過也不用灰心,事實上,當我們問出「娜拉出走過後呢?」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這個問題意義顯現的時候。

因為這個問題之於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它可以反覆提醒著我們:反抗當下的各種秩序和規則,消解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並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重新去建構自己的生活。否則的話就是本末倒置,那麼退回到原因來的狀態,則幾乎就是我們自己的宿命。

是的,有了這樣一個問題不斷提醒著我們,相信我們會對自己當下的生活更加地負責,我們也會對已有的生活更加底敬畏。與此同時,那些真真正正走出來的人也會以一種更加負責任的姿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去面對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如此我們還需要什麼確切的答案嗎?

看看那些認認真真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吧,或許你會有所啟發的。

冥想時刻:

第三條道路:

王陽明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對於他身上最大的亮點和特色,似乎就不是很多人所能夠想到的了。

在正文當中我們提到過人類有兩條道路來強化自身的生存:一條是向外擴張,一條是向內探索。

事實上我們整個人類文化所有的結晶,無非都是表現在這兩條道路上,一方面是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是人文和藝術。一個向外探索,一個往內延伸。總之,這些都是我們人類不斷地與外在環境斗,與自己的內心斗的結果。

而王陽明這個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開闢了人類的第三條道路,也就是同過驅動自己的內心,來和外在的環境進行博弈。

這也是我們前面幾篇文章一直所提到的,不要著急,先學著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如何更好的去接納自己,如何更好地去完善自己,在自己與自己和解的基礎上,攜手一起去面對這個複雜的環境。

通往獨立自由之路漫長而孤獨,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話,這條路走的會讓你絕望的。

然而,任何一條道路,只出來了他都已經不成為道路了。

這就是人,我們不斷趕路,然而卻忘記了出路。

這確實又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見人生 的精彩文章:

生存環境的改變導致搭訕的必要以及搭訕行為被妖魔化的根源

TAG:創見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