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模式

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模式

·「雙一流」建設特別報道

9月21日,備受期待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出爐。為何要設立這份名單?名單是如何產生的?對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來說,此舉意味著什麼?這些高校又將如何向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邁進?圍繞這些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雙一流」建設的重大進展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1995年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一批高水平大學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為進一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動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按照部署,到2020年,我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對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組織實施等做出具體規定,為「雙一流」建設確定了「施工圖」。

此次公布的名單,正是按照《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進行遴選認定的結果,是「雙一流」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按照每5年一個周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的原則,這批高校將進入「雙一流」建設的實操階段。

對於這份名單,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海峰分析說:「『雙一流』是以『211工程』『985工程』為邏輯起點和繼承基礎的,是新時期中國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政府行為,代表著國家意志,體現了公平和效率兼顧的原則。」

「『雙一流』建設將推動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在第二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看來,「從全國各省市相繼出台高水平大學建設相關政策的情況看,『雙一流』建設的概念已從中央傳遞到地方,激發了地方進行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斷增大。同時,重點建設高校名單不斷變化,說明重點建設的政策起著激勵高校發展的作用。重點建設高校往往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教育綜合改革、教育教學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學科建設、大學治理等方面具有示範效應。」

「雙一流」名單這樣產生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鼓勵和支持高水平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扶持特殊需求。既要破除封閉固化的做法,打破終身制,又要考慮高等教育戰略布局,考慮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無可替代的學科。」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遴選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重點關注的內容。

那麼,這份名單是怎樣產生的呢?

據介紹,「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認定遴選程序主要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組建「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高層次戰略專家作用,具體承擔遴選認定和審核建設方案的有關工作。第二步,依託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確定遴選認定標準,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擬建設學科。第三步,確定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第四步,三部委根據專家委員會意見,研究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報國務院批准。

不難看出,專家委員會在「雙一流」高校的遴選認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專家委員會都由哪些人組成呢?

曾經參與討論建設高校遴選認定標準、審議諮詢高校建設方案的黃達人說,國家三部委成立了以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為主任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會中,有部分高校主要負責人,有相關部委領導,有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也有大學教授代表。「專家委員會的結論都經過討論、記名投票,且不允許委託投票。建議名單的產生,先由專家們討論並通過遴選方案、認定標準等,再整體生成建議名單。既充分發揮了專家的作用,又保證了過程的嚴肅性。」

「不折騰高校。」在黃達人看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雙一流」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的做法。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確定一流學科建設範圍時,專家委員會不對具體高校或學科進行評審,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平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論證確定認定標準,再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納入『雙一流』建設範圍作出評判。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證遴選的公平公正、開放競爭。」不少高校也在採訪中表示,這種做法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不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於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

此外,依託第三方評價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的另一個創新之處。「認定遴選標準的依據、數據,充分依託第三方評價,根據已公開發布、可公開獲取、高校普遍認可的國內、國外第三方權威評價結果確定,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體現內涵發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觀評價、整體評價、質量評價,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台條件等掛鉤,堅決糾正高校數人頭、拼硬體、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說。

「雙一流」高校和學科重在建設

「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重點在『建設』。」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強調,這份名單的公布只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要看最終的建設成效。

據了解,這些即將進入實操階段的高校都有一份量身定製的「圖紙」,即「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建設方案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核、「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審議諮詢最終形成。「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通盤考慮學校整體目標和建設學科目標,統籌安排部署;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把建設學科擺在建設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時也對學校學科整體建設作出長期規劃安排。」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建設方案將由高校另行向社會公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於入選,許多高校在高興之餘,更感受到肩負著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已開始摩拳擦掌、積極謀劃。

聚焦方向、服務需求、注重創新是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力點。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表示,行業特色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中應主動作為,努力成為行業發展的開拓者和主力軍,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告訴記者:「下一步,學校將圍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建造中醫藥學科群,積極發展與中醫藥相關學科,培育拓展新興學科,形成醫、工、管、理等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格局。」

「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的河南,人口一個億、第一農業大省、第五經濟大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呼喚一流高校。」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說,「下一步,鄭州大學將實施『6+3』方案,即以6個學科為代表的綜合性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布局和3個近期一流學科建設重點突破。在學科布局方面,以發揮區域與學校優勢、切實服務地方為原則,確立學科方向、搭建學科平台與組織體系,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楊林告訴記者:「學校將充分整合學科資源,著力建設民族學、高原山地生態與地球環境學科群、邊疆治理與地緣政治學科群等5個一流學科(群),對接國家重大科學布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邊疆治理、民族治理需要,支撐雲南省生物產業、大健康產業、文化產業等重大產業需求。」

「建設高水平大學是江蘇實施創新驅動的需要,是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基地』的需要。」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葛道凱表示,「江蘇將持續加大對高校的支持,對所有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不論是中央高校,還是地方高校,省級財政都將給予配套支持。」

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實施辦法》,中央高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支持;中央預算內投資對中央高校學科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給予支持。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範圍的地方高校,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中央財政予以引導支持。對此,劉海峰認為:「地方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應通過多種方式,對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大資金、政策、資源支持力度。建設高校要積極爭取社會各方資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長效機制。」

本報北京9月21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2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產學研賽」助推航空運動發展
創客思維打通學科教學
引導更多青少年愛上體育運動
創新創業促進學科發展
「SCORE」模式讓學生「動」起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