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系列專題帶你逛「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第二期來看萬國瓷風

系列專題帶你逛「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第二期來看萬國瓷風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開館首展撰寫的序言

(點擊進入上一期鏈接)

在上一期里,看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外國文物館展覽圖錄撰寫的序言後,讀者朋友們是否對這座特殊的文物館產生了莫大興趣呢?

不要著急,小編這就帶大家走進外國文物館,了解這些文物中的故事~~

話說外國文物館開館展覽的展品分六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萬國瓷風」。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歐洲各國生產的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那麼,歐洲瓷器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呢?

油畫中的人正在使用中國瓷器

這還得從中國說起。17世紀中葉,產自中國德化的白瓷器具傳到了歐洲。當時,歐洲人的餐桌上使用的多是粗製的陶器,貴族階級雖然使用銀制餐具,但銀制餐具易發黑,需要花費大力氣擦拭。相較之下,德華白瓷冰清玉潔的特質讓全歐洲為之傾倒,視之為「白色黃金」。

18世紀初,歐洲大量從中國進口外銷瓷,甚至導致國家財政拮据。隨後,義大利、荷蘭、英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開窯建廠,開始仿製中國瓷器。

柏林夏洛滕堡中的瓷器

這些歐洲產的瓷器中,作為禮品、貢品,經由貿易採辦通路,進入故宮紫禁城。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中,便收藏著許多在此背景下所製造,極具特色、中西合璧的瓷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外國瓷器的「廬山真面目」——

18世紀中後期,歐洲制瓷業為迎合皇室貴族的喜好,不斷研發和設計新的釉料、樣式,以此開拓市場。最初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瓷器的造型設計和裝飾等方面,多採用鍍金、鑲嵌金屬等裝飾形式。

藍釉鑲銅花卉紋瓶

19世紀中期(德國)

高17厘米,腹徑8厘米

清宮舊藏

這件器物秉承了柏林王室瓷廠自建立以來的發展理念——華麗裝飾與精良工藝。首先是燒制高溫鈷藍色釉瓷器;其次加箍鎏金銅框,勾勒出裝飾圖案;最後在適當的位置加低溫彩釉燒成瓷胎琺琅裝飾。

瓶底用鈷藍料繪釉下彩權杖標識並加字母「U」,表明該瓶於1841年於柏林王室瓷廠燒制而成。此外,瓶底另一紅色釉上彩加冕天球印記和字母「KPM」(德語柏林王室瓷廠的縮寫),則表明大約在19世紀中期給該瓶添加裝飾效果。

金邊貝殼形盤

20世紀初期(法國)

高5厘米,口徑25厘米

郭有守捐獻

盤底印有塞夫勒國家瓷廠橢圓形生產標記「S.48.」和裝飾標記「Manufacture National,DoréàSèvres,1904」,說明該器物1848年燒製成型,1904年才再次施加低溫金彩裝飾。內壁上有兩個重疊的花體大寫字母「PC」,可能是定製這件器物的顧客的名稱縮寫。

作為果盤模仿半扇貝殼的器皿常見於歐洲的陶瓷器。16世紀,歐洲人對於瓷器還十分不了解,西班牙人文主義哲學家達米昂·德戈伊斯(Dami?o de Góis)見到來自中國的瓷器認為是貝殼形成的。英文「瓷(porcelain)」一詞的語源仍存有爭議,但是離不開「瑪瑙、寶石、貝母」這些意思。

彩繪描金花卉紋帶蓋雙耳碗碟

1782年(法國)

碗高12厘米,徑14厘米

碟高4厘米,徑23厘米

清宮舊藏

這是一套湯碗,碗碟的器型規整,但加貼的碗蓋提鈕、碗耳,以及托碟的兩耳都採用仿生植物造型,或是彎曲的枝條,或是含苞的玫瑰。這與器物的彩繪裝飾遙相呼應。碗盤均以玫瑰和矢車菊纏繞的花環為主要題材,配以草綠釉彩壓邊。器物口沿不僅用金彩勾勒,而且用立體畫法的珍珠項鏈為裝飾。將花卉題材表現得雍容華貴,正符合18世紀法國宮廷活潑華麗的風格。

碗底繪有釉上藍彩兩個相互交叉的花體字母「L」,字母之間包含兩個小寫「e」。這是法國塞夫勒皇家瓷廠的紀念方式。廠家標識以外還有藍彩花押和金彩的兩個字母「IN」。這是繪製瓷碗的裝飾工匠與描金工匠的個人簽名。

綠釉描金花卉紋帶托盤(一對)

20世紀初期(捷克時代、產地不詳)

高30厘米,通高33厘米

腹徑22厘米,最寬處30厘米,盤口直徑24厘米

清宮舊藏

這對帶有銅托架的瓷盤口沿描金,盤面用金色勾勒蘭草為飾。不同顏色的釉料分別填充在金線劃分開的不同區域內。金線勾邊與銅製托架相呼應。瓷器與金屬框架的結合渾然一體。銅托架包括瓷盤一側卷鬚狀的把手和盤底一圈蘆葦裝飾的四足銅架。

整個托架竭力表現自然界中動、植物的曲線美:固定瓷盤的銅箍為常青藤的藤蔓裝飾;一隻蜻蜓輕巧地落在把手上,以及四足的製作都盡量避免使用直線。這是典型「新藝術運動(L』 Art nouveau)」的審美特點。然而無論如何妝點,依然可見這件器皿的形狀受到舊時油燈的影響。大概是該陶瓷廠對建廠淵源的紀念回顧之作。

瓷盤底部燒有褐色圓形印記,中心為一八瓣舵盤,舵盤下側為大寫字母「R.D.Z.」,左上方是顆閃耀的八芒星,右上方一隻翅膀從舵盤伸出。這是迪特馬拉陶瓷廠(Ditmara CeramicsFactory)1904年前後使用的商標。該廠於1878年由迪特瑪爾兄弟在原奧匈帝國的首都,現在捷克境內的茲諾伊莫(Znojmo)市建立。兩兄弟最開始靠賣油燈燈具起家,隨著燈具主體部分的材質從金屬逐漸變為陶器或瓷器,兩人遂建立這家陶瓷廠。20世紀20年代由於創始人相繼去世,工廠幾經轉手,最終於二戰前夕收歸政府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日報文創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日報文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