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中飲食不當,這9種常見食物會使大家中毒!

生活中飲食不當,這9種常見食物會使大家中毒!

這也不能隨便吃,那也不能隨便吃,叫我們這些又帥又美的人們這麼活?小編的憂桑已經快要溢出屏幕了,看來還是吃土最安全啊。哦呵呵,其實不是不能吃,只是遇到這些情況時注意一些就好了……

1 生四季豆有毒

毒物:皂素和毒蛋白

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素,皂素對消化道黏膜有強的刺激性;另外,未成熟的四季豆可能含有凝聚素,具有凝血作用。攝入未煮熟的四季豆,引起中毒的潛伏期為數10分鐘,一般不超過5小時,主要為胃腸炎癥狀,如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

【健康對策】

把四季豆全部煮熟燜透。

2 鮮黃花菜

毒物:秋水仙鹼

鮮黃花菜中含有一種「秋水仙鹼」的物質,它本身雖無毒,但經過腸胃道的吸收,在體內氧化為「二秋水仙鹼」,則具有較大的毒性。

【健康對策】

只要處理得當,完全可以放心的吃黃花菜。由於鮮黃花菜的有毒成份在高溫60度時可減弱或消失。所以要防止出現鮮黃花菜中毒,可將鮮黃花菜在沸水中稍煮片刻,再用清水浸泡,就可將大部分水溶性秋水仙鹼去除。

食用干品時,消費者最好在食用前用清水或溫水進行多次浸泡後再食用,這樣可以去掉殘留的有害物,如二氧化硫等。

3 西紅柿半生不熟別吃

毒物:龍葵鹼

半青半紅的西紅柿含有具有毒性的龍葵素,吃下它後會在胃中分解成次鹼,並且進食時會感到苦澀難咽,嚴重時容易發生中毒。中毒癥狀表現為咽喉麻癢、胃部灼痛、噁心嘔吐、頭暈、胃腸炎等癥狀。

【健康對策】

青西紅柿變紅以後,就不含龍葵鹼了。

4 青土豆或者發芽的土豆

毒物:龍葵鹼

土豆如果保存不善,會發芽變綠。在這個過程中,龍葵鹼的含量會大大增加。產生綠色的不是龍葵鹼,而「變綠」是龍葵鹼產生的一個標誌。同時,土豆也會變苦,苦味更是直接說明龍葵鹼含量已經很高了。

【健康對策】

變綠或者發芽的土豆,已經有了明確的「有毒」信號,我們要盡量避免食用。

5 未燒開的豆漿不能喝

毒物:抗胰蛋白酶、酚類化合物和皂素等

生豆漿一定要煮沸了才能飲用,因為生豆漿中含有一些有害成分——抗胰蛋白酶、酚類化合物和皂素等。抗胰蛋白酶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酚類化合物可使豆漿產生苦味和腥味。另外,煮豆漿時,還必須將上浮的泡沫除凈。

【健康對策】

將豆漿徹底煮開再喝。家庭自製豆漿或煮黃豆時,應在100℃的條件下,加熱約10分鐘,才能放心飲用。

6 香蕉未完全熟透不要吃

毒物:鞣酸

未成熟的香蕉含有大量鞣酸,它不僅不能潤腸通便,還會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鞣酸具有非常強的收斂作用,可以將糞便結成干硬的糞便,從而造成便秘。

【健康對策】

吃外皮發黑(帶有芝麻點)的香蕉。

7 腐爛的生薑不能吃

毒物:黃樟素

生薑等天然香辛料中,或多或少含有黃樟素,爛生薑的黃樟素含量更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研究顯示,黃樟素可引起肝癌。

【健康對策】

不宜多吃,吃太多姜易引發胃病等問題,多吃水果蔬菜,可以有效抑制黃樟素與氧化劑的結合,降低其致癌效應,因此,吃了生薑等作料後,最好多吃些水果蔬菜,以減輕黃樟素的危害。

8 新鮮蠶豆要煮熟

毒物:蠶豆嘧啶(一種核苷酸)

蠶豆里含有的蠶豆嘧啶(一種核苷酸)可能導致傳說的「過敏性溶血綜合病症」,也被稱為「蠶豆中毒」。不過這種癥狀只發生在體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的人群中。但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充足的G6PD,所以不要過度擔心。另外上豆類中含有一些植物毒素,比如植物凝集素,倒是會導致正常人中毒,但不會危及生命。

【健康對策】

對於G-6-PD缺乏的人,使用蠶豆確實會帶有危險,因為加熱、乾燥等處理可以降低發生「溶血症」的風險,但還是不能完全消除。而對於正常人而言,植物凝集素可以通過充分加熱來消除毒性,只要處理得當,是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

9 壞瓜子

毒物: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毒性較大,會在體內積累,較難排出。有苦味瓜子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帶苦味的瓜子並非都有毒,發苦的瓜子也可能是被炒糊了或者蟲蛀了,而且瓜子中含有40%~50%的脂肪,放久了其中的脂肪也會被氧化,從而產生苦味。所以,在食用瓜子時,要控制好量,一天10~20克最好。此外,瓜子內的油脂較豐富,大量食用對身體也不好。

【健康對策】

要避免接觸黃曲霉毒素,就要避免食物發霉,不過,堅果類最易霉變 但偶爾吃到幾顆沒事。

「今天準備做一個西紅柿炒番茄」

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部分作了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瑞斌醫師 的精彩文章:

足聯FIFA排名揭曉 國足位置飆升創12年新高
站在即將畢業的十字路口,准大四的你何去何從?

TAG:李瑞斌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