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道家學說」探究

老子「道家學說」探究

道家學說,是老子思想理論體系,其學說認為,「道」是一個本源性的最高理論範疇。既是世界的本體,又是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

一、老子「道家學說」產生的時代背景

1、社會背景

「春秋時代」得名於史書《春秋》,具體指從周平王遷都洛陽的公元前770年到戰國七雄格局形成的公元前476年,大致是東周的前半期。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政治、經濟,尤其文化上深遠地影響了中國。在政治上,周王室大權旁落,群雄爭霸,連年戰爭,大國不斷蠶食小國。同時,由於卿大夫勢力強大,各國內部動亂也時有發生,權力更替頻繁,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據《春秋》所載,春秋時代的前242年間,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死,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480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則達450餘次。期間,先後出現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到春秋末期,經連年吞併,140多個諸侯只剩下了20多家。其中以「戰國七雄」為最強,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除戰火不息的亂世特徵之外,春秋時期還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周王室以及諸侯國的衰落導致學術下移,從「學在官府」走向「有教無類」,大批文化人流入民間,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尤其孔子、老子、墨子等文化巨人的出現,為後世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奠下了根基。

春秋時代的另一個重要旋律不得不提,這便是中原四周的蠻夷「華夏化」的民族大融合進程。秦、楚、吳、越這些本來的蠻夷之邦陸續躍入華夏的行列,漢族的基礎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此外在經濟上,春秋時代最重要的兩個進步是鐵器的廣泛使用所帶來的工農業的發展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所帶來的商業繁榮。

2、思想文化背景

翻閱中華文明史:在老子之前,已延續了2500年,有不少先賢在探索「道」,但不系統,沒有一個完整的看法;在老子時代,他發現「道」在宇宙、天地形成之前,就已混然一體的存在,且周而復始(又非絕對重複)的循環運動,人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員;在老子之後,又延續了2500年,中國人明白了很多關於「道」的真理,以至能「尊道而貴德」,故而能延綿不斷,並能光耀五洲。老子正好處於中華5000年文化歷程的中間位置,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偉大作用。

不難想像,老子在周朝的圖書館裡,所閱讀的書,即便是當時,也無人能與之比肩;在老子之後,由於天災戰亂、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已沒有條件與老子相比。就連司馬遷收集到有關老子的素材,也只能成傳兩百餘字。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華夏古代優秀文化的深厚底蘊,就誕生不了老子這樣的文化巨人;如果沒有老子及其《道德經》,中華文化很有可能會失去靈魂。也許會與其他古今中外的許多燦爛文化一樣,在某個時期、某個環節,淹滅在某段歷史長河之中。

老子在撰《道德經》前,曾對前朝歷史作過調查研究,如對商代的「成湯盛世」、「武丁中興」之世的「聖人治世」做過考證。《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源自商代開國明君湯向「國柱」伊尹詢問治國的主張,伊尹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佐料才行;治國就如同烹飪,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老子去用了伊尹的說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方略,說明治國要依照規律循序行事,一切有條不紊,國必昌盛。伊尹原來是「耕於莘野」的農民,湯以幣三聘之而為佐相的。

《道德經》載:「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說的就是武丁舉以為相的傅說。傳武丁當國君時,處於亂世,三年不言,後夢得聖人,得傅說於傅岩,舉以為相,國大治。傳傅說是個穿褐衣的受刑之人,在傅岩這個地方修建水利的。既見武丁,作《說命三篇》。傅聖在《說命三篇》中篇強調:「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逸。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慮善以動,動惟厥時」以及「有備無患」。

傅說告知武丁:「要想治國安邦,使百姓安居樂業,必須頒布讓臣民欽佩,使百姓安逸的憲法;不要輕易發號施令,不能隨便動用軍隊,不可到處封官許願,賞罰要分明;官服、兵器應深藏,不得隨意授予人。」並告知:「天下混亂在於百官不正」,「任命官吏要避免因己之偏見而親疏彼此,不能用道德惡劣的人,只能用賢能之人;經過深思遠慮地完善政策應付之行動,但行動必需選擇時機」並提出:處理國事不可輕舉妄動,不得打無準備之仗,「有充分的準備才能避免禍患」。

在《說命三篇》下篇中傅說提出:「道積於厥躬」「厥德修罔覺」。意思是說:「客觀規律必須在實踐中日積月累地勤奮自悟才能掌握」「良好的品德靠排除主觀成見並不斷地修鍊才會養成」。這一理念,直接影響並啟發了老子對「道」的頓悟,使其形成了超越時空的世界觀,從而完成了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不朽佳作——《道德經》。

二、老子「道家學說」的基本內涵

老子文化最重要的是他的哲學命題「道」。「道」的本意是供人行走交通的路徑。引申為一種抽象的含義:用來表達道理、道義而成為一個哲學概念的表述。表達宇宙起源於自然規律的範疇,則始於老子。《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所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他的經典著述《道德經》闡述「道」的兩種含義:一是宇宙本源的「道」;二是自然規律的「道」。認為「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莊子說:「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的文化內涵摘要如下:

「氣」的運行不息而且無形可見的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是說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生生不息。《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地;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有與無

老子說:「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說,天地萬物起始於「無」,「有」從「無」中生髮而來,這是老子關於起源和萬物源生的哲學觀點。

動與靜

《老子》:「重為清根,靜為躁君。」「躁」為動。老子認為,「靜」主宰著「動」,「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是宇宙萬物的最後歸宿。

道法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自然崇高地位而相應地去掉人為的力量,即「絕聖棄智,返璞歸真」,達到一種樸素無為的自然境界,告訴人要遵從自然之理。

齊善惡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說醜惡是相對於美、善而言的,如果沒有美、善,也就無所謂丑、惡了。善與惡有等同性,即所謂「齊善惡」。

天人合一

「天」在老子、莊子那裡,「天」是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本來是一體的。之所以天人分離,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要倡導:「絕聖棄智,返璞歸真。」從而達到天人相融的本然境界。

天地不仁

《老子》:「天地不仁。」是說天地是沒有「仁」這個概念的,對待萬物全是一樣的,人如果有了仁與不仁的觀念,對待事物和處理事情就會融入主觀情感,因而會偏離自然規律。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柔弱勝剛強

老子的「處下」、「不爭」、「不敢為天下先」等主張,其思想內涵是以柔克剛。是老子思想中最為獨到和深刻之處。

無為而治

所謂「無為」,並不是一無所為,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無妄為,不隨意而為,不行違反自然規律之為。

絕聖去智

《老子》:「絕聖去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要人們做到純潔樸實,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虛浮禮法,如此沒有什麼可憂慮的。這是對「無為而治」的解釋。由於「天地不仁」,貧富分化,盜賊四起,才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一切以素樸為之,遂得天下清平。

禍福相倚

告誡人們面對幸福之時,不可盲目樂觀,要有危急之憂;面對災禍之時,不要盲目悲觀,要在不利之時,尋找有利因素,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老子的「道德觀」和「生命觀」。如道士修持是向道、學道、修道,領會先師教誨,把握教義精髓,修身養性,強健體魄。其道德觀:「道」是永恆存在的世界本源。「德」是道之得,即道在萬物中的體現。萬物皆有道性,「德」是萬物的共性。德是道的體現和形式,而道是德的根本所在。就個人來說,德是個人身上道的體現。修德才能合道。生命觀:生命是精、氣、神和諧結合於一體的產物,有形有質。「我命由我」、「重道貴生」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重道」是為了「貴生」。重視生命,熱愛生命,出於養生的目的,加強煉養方技,達得道升仙。

老子是我國乃至世界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老子的哲學原本是抑王權、制貴族、助窮人、興科學、講民主的,世間少有的中華文化之精華。西方文化凸現的是上帝,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按上帝旨意構成的。又請看,東方文化以儒、佛、道為代表。儒家崇尚——仁,佛家講究——悲,道家倡導——慈。所以,至今仍有「仁慈」與「慈悲」之說,但無「仁悲」或「悲仁」之詞。這表明:儒、佛均需與道相結合方能順理,並可被人們所接受、傳承。還有,儒家相信孔子的天命論,佛家崇拜如來法力無邊,道家頌揚老子的道法自然,是生成論——「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即可理解為;宇宙萬物,按自然規律運動,生生不息,而決非是上帝、如來或菩薩創造的,更非按他們的旨意先天構成的。因此,西方學者驚呼:老子是上帝以前的聖人!但老子卻謙虛地告訴後人,他是一個比較愚笨的人,只不過通過沕(wù,深微,細緻深究之意)望與靜思的方法,觀察、領悟到萬物運作特徵,發現了一些自然規律「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一個民族,很早就悟出了自然之道,掌握了「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的辯證關係,明白了「居善地、心善淵,洞善時」的道理,又怎麼會遭至滅頂之災呢?遇事仍能順其自然地生活,遇到問題,均能因勢利導,與時俱化。 然而,當今的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都是不得人心的。不管是發生在上個世紀初,以德、意、日為軸心所蓄挑起的世界大戰,還是隨後由美、蘇演義的爭霸及冷戰格局,均以逞強者失敗而告終。當今的中東戰爭,更是典型實例,霸權與恐怖這對孿生兄弟,均將逃脫不了同歸如盡的命運。發生在中華民族內部的分裂與腐敗行徑,也是背離老子和生與不爭(不貴難得之貨)精神的,很快即會被人民統統拋入歷史的垃圾堆。

無數事實證明,以暴易暴、殺身成仁、冤冤相報的劣根,沒有不腐爛並隨之消亡的道理。

老子在那些方面讓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呢?閱《老子通解》可知:老子對宇宙物質、自然規律、修身養性、治國安邦、民主政治、軍事策略、醫學養生等方面的見解,無不超越時代,甚至不少觀點當今仍能獨領珠峰景色,並將繼續指導人類邁向新的時代。

老子從一些自然現象,發現了宇宙之「道」為「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由有、無兩類物質,經陰、陽和合不斷地運動而生成萬物。這一觀點,至近代才被西方天體和高能物理學家所揭示。在醫學方面,陰、陽平衡理論,以及演生的醫藥化學、經絡學,對人類的貢獻之大難以比擬。李約瑟博士說:「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它的成就要遠遠大於四大發明,在中國科學史上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你們能破解『經絡之迷』,那將是對全人類的重大貢獻,這可不只是一兩個諾貝爾醫學獎的問題。」老子的民主與科學的文化遺產,仍然是解決世人紛爭、貪婪不止,並讓人類走向和平與光明的濟世良藥。因為,崇尚民主與科學精神,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當代文化重要標誌。民主,是解放人類——探求最佳管理方法的社會科學;科學,是破除迷信——揭示自然規律和客觀真理的人類智慧。民主與科學是帶動文明社會發展的火車輪,兩者不可或缺。

有人會問:老子時代就有民主與科學思想了嗎?回答是肯定的!不僅有,而且這種思想十分鮮明、這種精神非常強烈,真可謂永垂不朽,並依然影響和指導著人類,甚至仍是人類的最佳行為準則。老子的民主核心是:聖人之玄德(能代表人民當家作主);其科學精髓是:自然之法則。在此,僅就老子的這些思想簡述如下:

老子在《道德經》中,一方面大力倡導民主政治,另一方面無情譴責殘暴統治。老子對領導人(或管理者)——聖人的要求高且極為嚴格,認為他們必須要有完美的品德,民主才能得以實現。

1、老子說,是以聖人:「居無為(違)之事,行不言之教。」「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貴為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拓天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處眾人之所惡。」

這幾段話的大意是:領導者說話、辦事不能違反客觀規律、法律法規和道德準則,應以身作則;不居功,將自身獨置之外;把天下的事看得比自己的身體還珍貴,方可寄於厚望;熱心獻身便可開拓新天地。就像水那樣,為了滋潤萬物而不惜爭先恐後。

2、領導者應不貪且不可居功

老子告誡人們:「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意思是說:即使你獲得滿屋的金銀寶玉,莫想能守得住;你因富貴而驕橫,終將咎由自取;只有做到不居功,且功成之後,功歸大眾,自身隱後,才是天經地義的正確道行。也就是說:每做好一件事情,不佔有其成果,成功之後也不以功臣自居。 對於領導者來說:最好的,與百姓同甘共苦,從不知分彼此;比較好的,與百姓彼此親近相譽;比較差的,百姓對他心存畏懼;最差的,對百姓進行欺侮。成信不足,才會出現互不信任。這些問題,應對症謀劃,而且要說到做到。把事情做成功了,老百姓自然會稱讚:這才像當領導的樣子——真心為民謀利,而不居功自傲。

3、領導人的行為準則

老子要求領導者:應該「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為天下渾心、為天下牧、為天下溪、為天下谷、為天下式、為天下貴、為天下正」 「不自視、不自見、不自伐、 不自大、不自貴、不自私」「去甚、去太、去奢、去惡、去偽」。「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也即領導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發現事物本色無華的實質,生活中應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把私慾控制在最低限度。應做到:七為、六不、五去。即,順民心,以天下為公;陰陽和合成溪流,胸懷豁達似曠谷;成為公認的楷模,為民眾所尊重,使天下人行為正規。要想做到七為,必須做到六不:不只顧自己,不自我表現,不自作主張,不驕傲自大,不把自己看得太貴重,不能自私自利。因此,領導者應除去極端、過分、奢侈、作惡與偽劣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具有嘉美聖德的人,其行為舉止將無不順合客觀規律。

4、民心為上,為民是從

老子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違)。」

並告訴後人:「江海之能成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很顯然,領導者應該沒有自己的私心與偏見,必須以百姓的心愿為己願;聆聽百姓的意見,應象小孩子聆聽大人的教誨一樣;一生不求名利,不固執己見,不宰制萬物,這才是最高尚、最完美的德行;領導者不強作枉為,民眾將自我感化;領導者倡導清靜,民眾將自我矯正:領導者不滋生事端,民眾自然會致富;領導者的意願中若無貪慾,民眾將自行返樸歸真;領導者如果不想貪圖貴重難得的貨物,不賣弄自己學說觀點,而是反覆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與教訓,方能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違反客觀規律。

江海能納百川,在於善處地勢低下,所以能使千百條溪谷歸往。領導者也是如此,要想領導人民,必須言行謙下,民眾才不會害怕;百姓不怕你對其形成威壓、不厭惡你,才會樂意推選你當領導。這不就是不與民爭,而民不與其爭的道理嗎?!懂得這些道理而且身體力行的領導者,對老百姓慈愛、對自己儉樸、不爭名奪利。就好像穿著爛棉襖,懷裡抱著美玉一樣,即使過的是艱苦生活,但心裡照樣亮堂,心情無比舒暢。

5、對非民主的暴政者的憤恨與痛斥

老子警告暴政者:「民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老子還說:「人之飢也,以其食稅之多,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這幾段話的意思很清楚:暴政者對人民施加淫威,人民很快就將暴發出更大的威力推翻暴政者;暴政者殺人太多,民眾就不怕死了,還用殺頭來威脅有什麼用?如果暴政者逞能,經常動不動就處死百姓,我們將團結起來把他殺掉,看誰還敢!?

人民出現饑荒,是因暴政者苛捐雜稅太多;老百姓不屈從暴政,是因為暴政者違返常規,索取太多,不管百姓的死活,所以不能再受殘酷的統治;老百姓到了輕意冒死抵抗的地步,正是因為有求得生存的強烈願望。

6、人道與天道的關係

眾所周知:民主的目的是讓人類實現自由、平等。為什麼要平等呢?因為人類不能違背自然;怎樣才能平等呢?人類唯有效法自然。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人,依附地球生存;地,相應於天體存在;天,按照道的規律運行;道,順合於自然而隱現。自然界的規律是:減損多餘的物質而彌補不足的部分。當時的人類社會卻不然,減損不足者而奉獻給富餘者。(如: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窮死。)誰能做到損有餘而奉獻給天下人?只有掌握了真理的人方可做得到。因此,自然規律是,有利萬物而儘可能做到不破壞;人類也應遵循自然規律,多做好事、善事而不爭功勞。

老子在《道德徑》的篇尾大聲疾呼:「天道無親,恆與善人!」意思是說:只有實現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民主與自由才會永遠屬於愛和平的善良人們!

老子的這些論述,把聖人(領導者)的言行、志向,以及為人準則、對社會的責任,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法則等,都說得一清二楚。

三、老子「道德學說」價值的後世評說

有語云:「燦爛文化不等於優秀文化,但優秀文化必定是燦爛輝煌的的。」關於老子的科學思想,簡直是永恆的真理!他所描述的宇宙及其物質生成奧秘,2000多年之後才被天體、物理學家們部分予以證實。他的「道、玄"理論,讓我們明白了:宇宙及其物質的生成規律,以及物質內部的結構和外部形態之間的關係,均由其自然規律所演化,而並非上帝創造的。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證明了老子宇宙(世界)觀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即使將來再形成宇宙,新的智慧生物仍然會發現「道」的存在,並生生不息地永恆運動。老子不與人爭,是因為他掌握了「道"這個客觀存在的真理,任何人都無法駁倒他。他對人類的貢獻,真的稱得上光照五洲、惠及萬代。因此,可以斷言:能尊道貴德、實事求是、與時俱化、無為而達的中華民族,將繼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道法自然"的格言,將永遠迴響在浩瀚的宇宙蒼穹!

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基在於道家。」「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德國理學博士德·洛倫茲。盛讚:「老子很多觀點在今天也十分恰當,不必要改動便可借用。一部著作的永久性給予它一個偉大的、不尋常的現象。老子在他生活的社會裡,已經體驗到人類生活、社會形態的總旨和精華。」「老子及其著作與人類共存。」

廣東「老學」專家羅尚賢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儒形道魂。」由此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總脈及靈魂在於道學。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淵源於中國,由耶穌會士介紹到歐洲,經過馬克思主義者們一番改造後,又回到了中國。」老子說:「為天下牧」,孫中山創導:「天下為公」,毛澤東題書:「為人民服務」,與老子道家學說更是一脈相承的。

當今人類,危機四伏,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嚴重失衡,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挖掘老子的學說,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更新的曙光。另外,本人在編撰《文明源頭與先秦輝煌》書稿時,進行中國文化根基探源,認識到:「尋根溯源」本身就是尊重歷史、尊重文化之舉,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文化尋根,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最輝煌時期,不在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而是先秦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東漢班固著《漢書·藝文志》載:「凡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是說此時期,周朝宗室衰微,諸侯國常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紛爭四起,相互攻伐。而代表各派政治力量且具不同主張的學者和思想家,都企圖按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及本人的思想見解,對人生、對社會、對宇宙萬物做出自成體系的解釋和主張,縱橫談天下,廣收門徒,著書立說,發表己見,互相辯難,爭雄逞強,後世稱此「大觀」為「百家爭鳴」。而「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兵、雜等家,其所闡發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尤以儒道兩家流脈廣遠,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可以這樣說,此時以老子為首的道家,以「道」為理論基礎,闡發天道、世道、人道,提出了解決「天、地、人」之間關係的學說;以孔子為首的儒家,以「仁」為理論基礎,在繼承與宗法等級社會相適應的周公「禮樂」文化基礎上,提出了解決「你我他」之間關係的倫理道德學說;這兩位文化巨匠創造的「高精尖」學說成為傳統中國「禮俗社會」的理論基石,以「儒形道魂」的面目,倡導「真善美」,遏制「假惡丑」,涵養「精氣神」,創造「福祿壽」,實現著他們設計的「小康」、「大同」的社會藍圖。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使中華文明延續至今而未中斷。

(李福蔚 提供)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八月初一許天師飛升日,廣布忠孝舉家拔宅飛升的祖師
出去到日月山川里,身在首山第一峰
七月廿六張三丰祖師聖誕,一同走近名揚天下的武當隱仙
知足常足,不辱不恥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