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別再繼續說「司南」是一把磁勺了 | 短史記

別再繼續說「司南」是一把磁勺了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接受過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國人,鮮少有不知道「司南」者。在指南針出現之前,司南被認為是古代中國人所發明的最重要的方向辨識工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工具。



「磁勺狀司南」的來歷




教科書對司南的常見描述如下:





「漢代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製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司南的形狀像一把湯匙,放置在銅製的方形地盤中,地盤四周刻有24個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盤中轉動,當它停下來時,匙柄就指向南方。」①




圖:50年代,依據王振鐸的見解復原的司南模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款司南模型(形制如上圖)。因為廣泛宣傳的緣故,這款模型成了國人對司南的最具體印象。

約自2000年左右起,大眾漸漸開始了解到這款司南模型的來歷,知曉其乃是四、五十年代由歷史學者王振鐸根據個人見解所複製,真實的「司南」究竟是不是這個模樣,迄今並無學界共識。




王振鐸之所以認為司南是一把磁勺,乃是基於東漢人王充在《論衡·是應篇》中的一句話: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大眾同時也了解到,同款磁勺狀司南模型,在作為國禮贈送給蘇聯時,使用了古人所沒有的現代工藝。

此說來源,是自然科學史學者李志超。據李披露:





「在筆者所曾執事的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研究室,老主任錢臨照院士曾親口對筆者陳述一段往事:1952年郭沫若率團訪蘇,要帶禮物,決定做個司南。任務下到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就由錢老先生主辦。他們找到最好的磁石,叫琉璃廠玉工照王振鐸的復原件做。

做得倒是漂亮,可就是不指南。期限緊迫,只好拿那磁勺放在大電磁鐵里做人工磁化。

」③





圖:王振鐸40年代繪製的司南復原模型圖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曾在文章中稱,留在國家博物館內做陳列之用的司南模型,也是「用人工磁鐵製作的」





「王振鐸先生根據他的理解製作的『司南』,是在占栻的銅地盤上放置一個有磁性的勺。此勺當以何種材料製作?他說:『司南藉天然磁石琢成之可能性較多。』可是天然磁石的磁矩很小,製作過程中的振動和摩擦更會使它退磁,這是一宗不易克服的困難。王先生於是採用了另兩種材料:一種是以鎢鋼為基體的『人造條形磁鐵』,另一種是『天然磁石為雲南所產經傳磁後而賦磁性者』。漢代根本沒有人工磁鐵,自不待言;他用的雲南產天然磁石也已被放進強磁場里磁化,使其磁矩得以增強。

這兩種材料均非漢代人所能想見,更不要說實際應用了而後來長期在博物館裡陳列的『司南』中的勺,就是用人工磁鐵製作的

。」④




不過,

王振鐸生前的助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強,並不同意孫機的說法。




據李介紹,王振鐸的司南復原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在四川南溪李庄進行,時為1945年10月。李庄環境艱苦,「第一,無法找到有一定磁力的磁石;第二,也沒有合適的玉工和相應的設備。」只好因陋就簡,「借用高校和研究院的設備,對鎢鋼做的勺進行磁化,來做磁勺的指南的實驗。」第二步是在南京進行,時為1947年8月。王振鐸「在萬難中找到天然磁石,用傳統工藝製成磁勺,進行了實驗。」

換言之,王並不是刻意違背復原工作的原則,要用古代沒有的人造磁鐵來做實驗。




此外,李強還特別指出:





「出土文物、後人複製模型、饋贈禮品是三種不同屬性的事物」,「

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中的通史陳列里,從來就沒有,也沒有必要使用人工磁鐵製作的模型來做展示。

」⑤



李沒有否認作為禮物送往蘇聯的磁勺狀司南模型,使用了古人所無的人工磁化技術。




以上,乃是「磁勺狀司南」的大致來歷。





圖:西漢墓中出土的各式銅勺(圖片引自:趙曉軍,《西漢未央令官銅勺及其相關問題》,《洛陽考古》2014第4期)




司南是不是「磁勺狀」?




王振鐸將司南復原為磁勺狀的核心依據,是東漢人王充在《論衡》中的一句描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這句話具體該如何理解,至少還存在著另外三種學術意見。




(1)學者劉秉正等人認為,王充所談到的「司南」,其實是天上的北斗。



王振鐸曾用玻璃皿承托約6.4厘米長的磁石和約10厘米長的磁鐵,做旋轉試驗,得出結論:磁石/鐵條停止旋轉時可以指示南北。





圖:王振鐸40年代所繪製的天然磁石/人造磁體指極性實驗圖




劉秉正「用含鐵64%的好磁石做成10.3*1.3*1.25立方裡面的條形磁棒」,重複了王振鐸的實驗,且在實驗前「用電磁鐵將磁棒飽和磁化」,但

實驗結果與王振鐸所言截然不同




據此,劉秉正認為,王振鐸的實驗「不足以證明天然磁石做成的勺狀物真正能夠大體上指南」。因古代「杓」字也常用來指「北斗柄」,劉認為「司南」二字存在著被解釋為北斗的可能。⑥




圖:劉秉正重複王振鐸實驗示意圖。上方長條為磁棒,中間半圓為玻璃皿,下方為玻璃板和拋光銅板




劉的上述意見,50年代即已提出,但直到80年代才得以公開發表。

箇中原因,據中科院自然科學史學者華覺明披露:





「大概在1974年,東北師範大學的劉秉正教授寫了文章,他認為司南是北斗星。這篇文章寄給了《考古學報》,因為王(振鐸)先生關於司南的文章是在《考古學報》上發表的。《考古學報》的主編夏鼐先生找到王振鐸先生,談該怎麼對待這件事情。有一次,我和薄樹人先生到王先生家,談起這件事。王先生說:『你們兩人能不能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看究竟這個說法對不對。』後來薄先生怎麼回答王先生的,我不知道。我當時查了一些資料,仔細看了劉先生的文章,最後說了兩點意見:第一,對司南的研究是有意義的;第二,說司南是磁勺沒有絕對的證據。後來,夏先生到底怎麼考慮這件事的,我不太清楚。但是,

很可能劉教授的文章沒有發表的原因之一是《毛澤東選集》提到了中國的四大發明。其中有一個注釋說司南就是指南針。因此,如果和《毛澤東選集》的說法不一致,在當時的形勢下就不可能發表了。這是我所知道的情況。

」⑦




持「北斗」說的學者,還有羅福頤、劉文貴等人。




(2)學者孫機認為,「司南」就是指南車,與磁性無關。




2005年,學者孫機發表《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一文,在學術界和媒體界引起很大反響。




文章認為,王振鐸所依據的「司南之杓」一句有誤,正確的原文是「司南之酌」

,所謂「司南」,其實是與磁性無關的指南車:





「王先生的引文所據之《論衡》的通行本,應是自明嘉靖通津草堂本遞傳下來的。但此外還有更古的本子,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存卷十四至卷十七,為1921年清理清內閣檔案時揀出的,後歸南京博物院,《是應篇》恰在其內。可注意者,通行本中的『司南之杓』,此本作『司南之酌』。『酌』訓行、用。……『司南之酌,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即言在地上使用指南車時,其橫杆就指向南方之意。

通行本中作為王先生立論之基礎的『杓』,其實是一個誤字。

」⑧





圖:指南車模型




(3)學者聞人軍認為,「司南」是一種「原始水浮指南針」。




2015年,學者聞人軍發表《原始水浮指南針的發明——「瓢針司南酌」之發現》一文。




針對孫機的「司南之酌」說,文章補充了一項證據: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論衡》宋光宗刻本殘卷,也作「司南之酌」。




不過,文章不能認同孫機將「酌」解釋為「行、用」。

對照上下文,鑒於與「司南之酌」並列的「屈軼之草」、「 魚肉之蟲」中的「草」、「蟲」都是實體名詞,聞人軍認為,「酌」不可能是動詞,也應該是一個實體名詞。

酌有酒器(爵或勺)之意,與勺相通。鑒於「屈軼之草」即「屈軼草」,「司南之酌」其實就是「司南酌」。




那麼,「司南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聞人軍認為:它實際上是一種漂浮裝置,是後世的水羅盤的雛形:





「被磁石吸引過的鋼針,而不是磁石,才是『司南』的核心。歷史上恐怕從未有過磁石勺指向器。

磁化鋼針,承載它的小小勺狀物,連同水碗之類組成的整個裝置,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水浮司南,即『司南酌』。

」⑨





圖:聞人軍利用小葫蘆瓢和水碗復原的「司南」。

聞的實驗稱:「將磁化鋼針兩頭嵌入小葫蘆瓢,浮在水面能旋轉自如而指南」「干透的薄殼小葫蘆瓢很輕,用1-2毫米粗細的磁針驅動沒有問題,較粗的磁針效果較好,小葫蘆瓢的兩頭以大小均衡,能平躺於水面為佳。」




其實是一道古文閱讀理解題




簡而言之,「司南究竟是不是一把磁勺」這樁科技史謎案,之所以眾說紛紜,其

核心問題,在於結合上下文,該如何理解「司南之酌/杓」四字。




《論衡》中的相關原文如下:





「故夫屈軼之草,……。司南之酌/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魚肉之蟲,集地北行。自然之性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聖人因草能指,宣言曰:『庭末有屈軼能指佞人。』百官臣子懷奸心者,則各變性易操,為忠正之行矣。」⑩




「屈軼之草」,是古代儒者傳說中的一種神草,生在庭中,若有奸佞入朝,草就會「屈而指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王充不相信存在這種神草,認為這種草有「屈而指之」的現象,只是草的天性,好比「司南之酌/杓」能夠指南,「魚肉之蟲」選擇北行,都是自然本性。聖人假意宣揚「屈軼之草」能指認奸佞,只是為了震懾心懷不軌的百官臣子。





圖:2008年,磁勺狀司南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




從這段史料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1、「司南之酌/杓」指南被王充視作「自然之性」。磁性指南是一種「自然之性」,指南車則是一種依賴人力干預的器械。




2、形狀如「酌/杓」的,究竟是指磁石,還是指整個裝置?就常理而言,應該是指整個裝置。




一者,對古人而言,製作磁棒/針,遠比製作磁勺容易,磁棒/針的磁性,也要強於磁勺,實在沒道理棄易就難。二者,現代復原實驗已經證明,讓磁勺指南的技術難度極大,藉助現代工藝也仍不理想。第三,以磁棒/針為工具的水浮指南、懸線指南等手段,對工藝水平的要求並不高;東漢時已有「磁石引針」的記載,當時之人發現針可以被磁化,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投之於地」者,也應該是指整個裝置,而非單指磁石構件。




3、整個裝置究竟如何運作,王充沒有留下更詳細的資料,後人只能圍繞著「酌/杓」展開想像。考慮到「酌/杓」皆指酒器,該裝置與水有關, 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圖:部編本(2016年使用)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仍認定司南是一把磁勺。




注釋


①部編本(2016年使用)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P60。

最新的統編本七年級下冊,筆者尚未購到。

②比如,2006年1月10日新京報的報道《國博藏「司南」復原件誤解歷史?》一文,報道了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先生的論文對司南勺狀模型的質疑,該文在互聯網上曾廣泛傳播。③李志超,《再議司南》,收錄於《黃河文化論壇》第11輯。④孫機,《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收錄於《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⑤李強,《關於王振鐸復原司南的思路兼與孫機同志商榷》,《華夏文明》2016年第7期。⑥劉秉正,《司南新釋》,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第1期。⑦《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報告會上關於「司南」問題的討論記錄》,收錄於《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⑧孫機,《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收錄於《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⑨聞人軍,《原始水浮指南針的發明——「瓢針司南酌」之發現》,《自然科學史研究》2015年第4期。⑩

此段引文,「酌/杓」並用;「自然之性也」一句,以《太平御覽》所載為準。






推薦閱讀




「邏輯課」被中國教育拒之門外數十年!





新版歷史教科書:內中插圖大有問題 




新歷史教材,如此描述漢武帝,非常不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甲午戰前,清國海軍的軍事教材仍是《孫子兵法》
民國「政治禁書」偽裝術 | 短史記
「九一八」紀念史:八十餘年曲折多 | 短史記
中國女性的「胸部政治史」 | 短史記
1944年「薛岳等於叛變」事件 | 史料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