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7 個挪威藝術家第一次來北京,他們的繪本背後有很不一樣的想像力

7 個挪威藝術家第一次來北京,他們的繪本背後有很不一樣的想像力

8 月 23 日晚,北京東城區美術館后街的一個咖啡館裡,挪威人弗雷德里克·呂瑟達爾( Fredrik Rysjedal)拿著話筒,向在座幾十位中國觀眾,播放他的兩部「電子漫畫」短片(一種動態漫畫形式,在傳統漫畫產業中,是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衍生出的邊緣形態):《近些,近些,再近些》(Close, closer, closest )、《極光之聲》(Sound of the Aurora)。

弗雷德里克並不認識自己的祖父。在他出生前 15 年,祖父就已經去世了。他唯一知道的是,祖父是一位二戰期間的水手。如果不主動去問詢,祖父的故事或許會終止在父母那一輩的回憶中。

在視頻中,坐在客廳里的弗雷德里克父母,在一則廣播新聞的觸發下討論起德國人。通過他們的回憶,祖父過往那神奇的經歷變成了動畫線條——軍船行駛在海上,祖父看到了一個在波濤中站著的女人,接著他發現,所有的水手們都看到了她……

弗雷德里克有點遺憾地說,他沒有辦法用現場音樂作配合。2016 年,他在家鄉挪威卑爾根瑪麗亞教堂首演《極光之聲》的時候,請來了挪威知名的實驗樂隊「1982」,在漫畫展覽的同時,也進行了一場小型實驗搖滾音樂會。

GIF/126K

《極光之聲》中的一副

這場漫畫表演是一場「一個人的繪本展——中挪書架奇遇記」展覽的開幕活動。展覽持續 3 天時間,一共有 7 位來自挪威第二大城市卑爾根的藝術家,帶著創作前來。而 8 月初,他們中部分幾位已經參加了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第二屆「abc 藝術書展」。

弗雷德里克是這次「到訪團隊」的組織者之一。從 2013 年開始,他成為了一年一度的卑爾根藝術書展(Bergen Art Book Fair)的創始人和主要執行者。挪威各地的藝術家帶來了藝術書(Art Book)、迷志(Zine)、繪本(Picture book)、海報等等。這個活動的蓬勃發展,也幫助卑爾根這幾年逐漸成為了挪威的獨立漫畫文化中心。

此行,他們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而為他們張羅、發起活動的,是居住在卑爾根的一對中國人夫婦:建築設計師兼文學翻譯俞聞侯、視覺設計師一蕾。最近兩年時間裡,他們用業餘時間發起了一個名為「Northing」的非盈利機構,致力於在挪威和中國之間傳播彼此的當代文化。

在國外,藝術書區別於主流出版社書籍,是內容和形式都很自由的個人獨立出版物,包括歐美頗為流行的 Zine (獨立雜誌,俞聞侯把它翻譯成「迷志」)。

弗雷德里克有一個創辦六年的 Bergen Zines 廠牌,除了出版自己和夥伴們的迷志,還時常在書店、咖啡館舉辦「迷志之夜」。

弗雷德里克在展覽現場

不過,持續 3 天時間的展覽,不僅安排了每一個挪威作者的個人演講、作品展示;還把一部分時間留給國內幾十位原創繪本作者的作品展示,其中還有不少畫作都是還未得到出版機會的。

這也是此次展覽的國內組織方,「時差」繪本工作室創辦人毛譯敏所刻意設置的。

毛譯敏是 70 後,曾為《新周刊》記者,2011 年和英國人 Dorian 一起策劃一本名叫「時差 Meridian」的電子雜誌,原本是想要集合 24 個不同時區的創作人,後來慢慢調整了方向,花 3 年時間做出了一套「時差繪本聯合國」童話精選系列,從四大洲 10 個國家,每個國家選取一個國寶級童話。

現在,毛譯敏主要做繪本:「在中國,繪本被呈現的樣貌很單一,大部分只是兒童繪本。實際上這個世界特別大,就堅定了我們往這個方向去發展的目標。」

只是從規模上,時差繪本展更像一場同行之間的園遊會。24、25 日兩天展覽是面對普通觀眾售票的。毛譯敏說能賣出 1000 張門票就滿足了,但結果只賣出了 500 張。

毛譯敏在「時差」門口

來參展的凱·阿爾納·謝克別(KAY ARNE KIRKEB?)說:「雖然挪威也有很多人在抱怨,但是我們確實是一個比較幸運的國家。我自己在這兩年之內幾乎不需要通過其它工作(賺錢)來支持我的藝術創作。」

在卑爾根市政府的官網上,你可以很容易地在「文化體育社區」板塊找到每年度申請藝術文化補貼的通道,其中既包括對於業餘文藝團體(例如合唱團、社區文化組織)的補貼,也包括對於專業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資助。藝術家還可以申請專門的住宿。

實際上,此次 7 個挪威人來到中國,經費就是通過這樣的政府補貼得到的。俞聞侯介紹說:「我們是中國人,但是得到了資助。」

凱著迷的主題是都市,以及他從小到大所感受到的電子遊戲、科幻、搖滾等流行文化。《攻略》跟隨著一個下班回家的人,他一路上經過非常複雜的路線,穿梭在繁雜茂密的虛擬城市。凱用最簡單的工具:尺規、鉛筆、圓珠筆,和針管筆,創造出建築的迷宮、空間的串組,層層疊疊,內內外外。

凱和《攻略》

弗雷德里克強調:「哪怕挪威有這麼好的資助機制,藝術家也一定要為保持這種創作狀態而鬥爭。因為這個機制是政治家建立的,政治家對藝術一竊不通,他們想要停掉就可以停掉,所以藝術家在創作中其實也是需要非常警醒的,要時刻通過自己作品,或者是通過社會活動——提醒政治家我們需要這樣的資助。」

「中國特點是沒有得到任何的(補貼)支持,大家會遇到更加嚴峻的問題,當你年紀越大,十年容易保持信心,二十年之後不一定了,三十年之後很難講了。但是我也不知道,我覺得大家要拚命工作,因為喜歡的事情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熊亮和《尋岸集》

伊米·茂菲(Imi Maufe)1974 年出生於英國諾福克郡,2009 年起定居於挪威卑爾根。

在騎著自行車穿越冰島、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挪威和丹麥之後,伴著冰島朋友的一句話:「你離一切都只有一個決定的距離」,伊米決定放棄景觀建築師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開始了她的藝術人生。

她的主要手段是製作手工印刷的概念藝術書,這種創作正是她小時候製作家庭假期視覺日記這個小愛好的延續。對於伊米來說,書是讓觀眾參與藝術,把握、閱讀以及談論藝術的途徑。書是觸手可及的實物。

在伊米最新的作品《36 通隧道和一趟渡輪》中,她記錄下了在西挪威從卑爾根到略爾達爾全長 5 小時的大巴之旅。她省略了挪威峽灣山川美景,而是純粹而專註地記錄下了大巴所經過的所有隧道以及它們詩意的名稱。這本書由兩張紙手工印刷裁剪摺疊而成,在手中可以像彈簧一樣自由伸縮,而擺放在桌上的時候書本身就形成了一個隧道。

她還帶來了一套「可以吃的書」,把一種北歐的傳統食品——脆麵包刻成了文字。

《36 通隧道和一趟渡輪》

《書的味道》

一蕾、俞聞侯自己也是從創作藝術書開始做 Northing 的。一蕾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藝術雜誌之一《藝術世界》的特約記者。2015 年,他們給這本雜誌的 26 期副刊《零食》創作了挪威文化主題刊,按照慣例挑選三個關鍵詞,選了「下山、上路、進城」。

俞聞侯、一蕾和《零食》別冊

奧思爾·康斯塔·約翰森(?SHILD KANSTAD JOHNSEN)說,自己的作品在日本比較受歡迎,日本讀者會認為她代表著一種「挪威風格」。但是在挪威當地,反而大家並不會有這樣的判斷。

奧思爾在卑爾根群山中的一片山坡上長大。卑爾根的氣候和地貌特徵造就了她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使她成為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挪威插畫家之一。她的《木娃的博物館》 2014 年經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在國內出版。「木娃系列」在日本辦過展覽,還被動畫公司 Echoes 製作成動畫短片。

受大衛·林奇經典電視劇雙峰鎮中一位配角的寵物——一段木樁的啟發,奧思爾創造了一個名為木娃的木樁男孩,他熱愛收集各種各樣的東西,他開起了博物館、發表了大相冊,還搞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音樂會上使用的卻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自製樂器。

奧思爾和「木娃」

費雷德里克說:「大家可能認為挪威藝術肯定是很悲傷的、憂傷的、內斂的。但是當每個藝術家自己創作的時候,肯定會儘可能避免這種跟風的、比較流行的風格,儘可能想發揮自己個性。」

龔沃兒·拉斯姆森的《怪物書》和《童話書》 2017 年剛剛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

她在世界文化遺產布呂根碼頭的老木屋中,經營著一家個人工作室/畫廊。2007 年,斯卡爾德出版社的編輯找到了她,她們一起計划了一個五本一套的新挪威語兒童故事書合集項目。九年後她完成了五本全彩手繪插圖、集結了近 100 個原創新故事的兒童故事書,其中兩本分獲當年挪威最美圖書銀獎、新挪威語兒童文學獎。

在她的插畫中,出沒著各種神奇的生物:從各種各樣的怪物到神話傳說中的動物,公主和王子、吸血鬼和殭屍、小矮人和精靈。她喜歡純真和黑暗的碰撞,以及隨之而來的幽默感。她很少為角色畫眼珠。

她還用童話的招貼畫,來抵抗自己社區里出現「白人至上主義」標誌,「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極端組織的擴大。」

反對「白人至上主義」招貼畫

熊亮說:「到處聽人講這個問題,什麼是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特有文化焦慮。我經常參加國際活動,自己創作性變成了文化外交性。我特別贊同大家說的意見,展覽性質中,個人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展覽結束那天是周六。費雷德里克組織了一場叫做《Zine Machine》的工作坊活動。16 個人圍著長桌比肩坐著,把 16 張紙按順序傳遞,每 3 分鐘換一次,每個人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最後這些紙被裝訂成為了一本 Zine,封面用綠色的毛筆字寫了《迷志機器》。幾個孩子在旁邊,也畫了自己的一本。

圖片來自時差公眾號、bergenzine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票補」太燒錢,貓眼和微影合併,賣電影票這門生意又少了一方玩家
大公司頭條:貓眼和微影正式合併,成立一家新公司;標準普爾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18 年來第一次;蘋果新品發售,iPhone 8 預售情況不佳
這個花生醬品牌拍的失戀故事,可能是世界上最甜的了
Airbnb 上線餐廳訂座,這是它轉型旅遊服務平台的最新一步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