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穴位 | 復溜穴:補腎益陰,溫陽利水

穴位 | 復溜穴:補腎益陰,溫陽利水

一、圖解復溜穴位的位置





復溜穴屬於

足少陰腎經穴點陣圖

,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取穴方法】




坐位或仰卧位,由內踝尖向上量約2橫指(即2寸),交信穴後0.5寸的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一支。該神經自股三角內下降,經其尖進入股管。




在該管的下端,與膝最上動脈共同穿股收肌腱板,離開該管;繼在膝內側縫匠肌和股薄肌之間,穿深筋膜,伴大隱表脈下降至小腿內側,至小腿下三分處,




分為二支:一支繼續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內踝;另一支經內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內側緣。隱神經可與腓淺神經的足背內皮神經結合。上述的趾長屈肌和脛骨後肌等




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二、

穴名解說





復溜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少陰腎經。經(金)穴。別名:昌陽、伏白、外命。

1、「復溜穴」。

「復」,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復溜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輸來的寒濕水氣,上行至本穴後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熱而蒸升,氣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復溜穴」。

2、「伏白」。

「伏」,隱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氣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熱溜散的水氣隱伏著肺金之氣的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本穴吸熱後溫度上升而變為肺金之性的涼濕之氣,故名「伏白」。

3、「昌陽」。

「昌」,昌盛繁榮也。「陽」,陽氣也。昌陽名意指腎經陽氣至本穴後才變為昌盛繁榮之狀。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本穴吸熱後變為了天部的陽氣,腎經陽氣在此變得繁榮昌盛,故名「昌陽」。

4、「腎經經穴」。

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經過本穴動而不居,故為腎經經穴。

5、本穴屬金。

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腎經的天部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其屬金。

【穴位含義】

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

【運行規律】

散熱後循腎經橫傳於交信穴。

【功能作用】

補腎益氣。



三、按摩復溜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腎炎、腹脹、腸鳴、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尿道炎、尿路感染、更年期綜合征、精力衰退等

【作用功效】

補腎益陰,溫陽利水。

【復溜穴位配伍】

復溜穴配中極穴、陰谷穴緩解治療癃閉;復溜穴配後溪穴、陰郄穴緩解治療盜汗不止。

【臨床應用】

現代醫學常用於醫治消化系統疾病,如痢疾、泄瀉、便秘;五官科疾病,如耳鳴、耳聾、青盲、暴盲、近視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尿路感染、腎炎、睾丸炎、遺精;其他,如腦炎、功用性子宮出血、脊髓炎、腹膜炎、痔瘡出血、糖尿病、軟齶麻木、腰部肌肉損害等。



四、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日常保健】

座位屈膝,以拇指指腹點揉復溜穴。點揉的力度要均勻、柔和、浸透,使力氣深達深層部分安排,以有酸痛感為佳。遲早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兩邊復溜穴替換點揉。

【按摩療法】

用拇指按揉復溜穴100~200次,治療腿腫。

【艾灸療法】

用艾條溫和灸復溜穴5~20分鐘,可以緩解水腫、腹脹、盜汗。

【拔罐療法】

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改善腹脹、水腫。

【刮痧療法】

用面刮法從上向下刮拭復溜穴,力度微重,出痧為度,治療腹瀉、淋症。

【針灸療法】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小淇(微信號:135549120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的精彩文章:

中藥 | 這5個因素會影響處方藥量的多少輕重
中醫 | 黃煌:如何活用葛根湯?
艾灸 | 女人身上補水穴,如清泉般滋潤,灸一灸,按一按,告別乾燥、瘙癢和過敏!
調理脾胃,這八大方法需謹記!
養身 | 氣血兩虛的人易生病,一碗小湯就能補氣又補血!

TAG: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