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馬揚鞭鐵甲破」百兵之首典傳鞭棍實錄
誠信 互助 感恩
等等等等~
期待已久、高手雲集的
盤龍棍比武B組視頻終於出現了!
GIF/12K
盤龍棍比武B組
縱 馬 揚 鞭 鐵 甲 破
中國最為人們熟知的打擊類武器就是鞭和鐧了,十三節水磨鋼鞭和瓦面金裝鐧在評書和年畫里為中國人所熟知。鞭在古時歷有大將用於疆場,斬將攻城立功當時。有的槍鞭搭配,有的雙鞭齊舞,還有的單鞭救主,其法變化無窮、神妙莫測,實為制勝之利器。可短兵而長用,有槍之法、如棍之勇,刀之猛,錘之勁,劍之靈,神乎其技。然武技之傳承遠古之法言傳身教多無史載,有史可查的大都為明清之際。明朝程子頤在《武備要略選》中寫到:「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而敬德之鞭,亦不見於史傳。
硬鞭多為銅製或鐵制,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有關鞭鐧的形制,因為使用者的身材、體能不同而各有差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一般的單手鞭鐧重量在二至五斤之內,超過四斤能使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而在一些史料中記載的十斤甚至二十斤的鞭鐧,則為雙手用鞭鐧,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在明代兵書《武備志》中就有記錄這類鞭鐧的用法。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為無刃鈍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據《商君書》載:昊英之世,人們伐木殺獸;《呂氏春秋》中蚩尤之時,人民剝木以戰。迄今為止,有文字圖譜記載的如明代俞大猷《劍經》中的棍術最為著名。何良臣在《陣記》中稱讚:「棍法之妙,亦盡於大猷《劍經》。」《魏書》上就有記載「人馬逼戰刀不如棒」。
當今的社會情況下,砍刀、匕首之類本身就屬於違禁物品,而長棍 、標槍之類攜帶又多有不便,所以短棍以其短小精悍、貌不驚人、便於攜帶等諸多優點成為防身抗暴的首選器械。鞭棍作為鈍器,平時不具殺氣而在眾多的器械當中,運用身勁鈍兵器擊打的力度超出我們一般人的評估。有說鞭與短棍相差無幾,然知鞭節者即可知一二也。而其節作用斐然,其中每一節就是一個打擊點,又可加大對撞兵器的阻錯力,走鞭打出向後抽括回帶的威力不難想像。拳諺有云:「出手如銼,回手如鉤」普通短棍因其棍身平滑,抓握感欠佳,無花節不利於錯、括、帶等傳武技法。
由於冷兵的搏殺特點決定了它不象手搏,即冷兵打鬥絕不會出現相互糾纏的局面,兩人相互碰撞的瞬間同時也就是分出高低上下的瞬間,誰抓住機會作到搶先一擊得手,誰就有可能是贏家。所以冷兵追求的是快速、兇狠。一擊必殺,而不過分追求體力的旺盛和招數的繁多。典傳鞭棍的設計靈感正是出自於古代戰將手中的「鋼鞭」,這種類似竹節的凹凸造型可以身催胯、胯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手催棍,節節貫穿,與其他兵器直接相格、對撞,通過功力讓其他兵器無法近身。正所謂:明三節、齊四梢,發欲衝冠,指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摧齒,四梢一齊,內勁即發。(中國典傳黃盛陽)
— 棍 法 歌 訣 —
提撩進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勢難防;
無中生有左右戳,鐵扇封門帶搬砸;
掛打翻轉稍把點,轉環外飛斜劈鞭;
認蹬上馬兩邊跑,七手連招無對家。
「縱馬揚鞭鐵甲破」典傳國術冷兵器課題研究
——百兵之首鞭棍教學
2017年10月1日盛大開啟!
識別二維提前搶購
點擊展開全文


※練拳三階,入門五步,追尋宗師之路由此開始!
※霸王開弓,活胸拉背,放鬆肩勁
※「悶雷」般的響聲從何而來?如何做到掃地僧的功力!
※開胯、松胯兩不誤!
※第二期公開課:雖是女兒身卻懷武俠夢
TAG:典傳國術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