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宗文摘:專修4得故百分百往生,雜修13失故千分之三五往生

凈宗文摘:專修4得故百分百往生,雜修13失故千分之三五往生

慧凈上人

專修四得

剛剛講,這五句話都是依循善導大師的思想,那麼依據在哪裡呢?在《善導大師全集?往生禮讚》第479、480頁: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這裡善導大師主要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畢命為期,那就「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十個人念佛,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人往生,沒有一個人不會往生的。也就是說,往生之道,就是念佛;而念佛之道,非常筆直,非常寬廣。同時,走在凈土之道的人,步步踏著蓮花,時時受著彌陀光明的護持,所以沒有任何障礙。何以故?善導大師提出「四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個叫作「專修四得」。只要專修就能夠得到這四種利益,第一種就是外沒有雜緣,能夠鞏固我們的正念。外沒有雜緣,我們的正念堅固,就能夠得到三種相應,自自然然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也跟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相應不違背,同時又跟十方諸佛所證明讚歎的也不違背。

雜修十三失

接著,善導大師說: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如果雜修雜行,不專念彌陀名號,一百個人難得有一、兩人個往生,一千個人難得有三、五個人往生。何以故?善導大師就提出十三個損失。第十二和第十三個損失,善導大師怎麼講呢?他說:「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這是第十二個損失。第十三個損失是:「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宗風一第六點,「親近同門」底下這五句話,就是依據大師這兩段話來的。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是說,對於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問的,你不親近同行善知識來請益、來受開導,知見難免會不正確,於是就自己覆蓋自己,自己障礙自己了!接下來,善導大師又說「樂近雜緣」,所謂「雜緣」,就是非同行善知識,喜歡親近非同行善知識,結果不但障礙自己,也障礙了別人的往生。所以,善導大師這兩段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親近同門,來切磋法義,不是同門,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那就退失了。

原先將「不親不近」改為「敬而不親」,但總覺得違背自己的良心。因為一般企業有其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我是學佛的人,又是學凈土法門,對這個法門有專業知識,就必須有職業的道德。該怎麼表達才更明確而不模糊,更能夠維護這個法門而不偏失,字句上就必須審慎。「敬而不親」,好像是對外妥協,但對自己的人就不夠慈悲和智慧,所以,最後我依然改為「不親不近」。因為學這個法門的人很多,有智能知識高的,有沒知識的;有對教理比較深入的,有對教理比較膚淺的。但既然同是這個法門,我們就有必要來規範它、維護它,使凡學本宗本派的人,都能純凈不雜、筆直不曲的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而保障其決定往生、往生無虞。

——摘自《慧凈法師講演集(一)》

GIF/204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驛站 的精彩文章:

找回我們自性的寶藏
凈宗語錄: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學佛問答:小孩身上奇癢好幾年怎麼辦?
仁煥法師開示 助念與往生 老實念佛
凈土聖賢錄: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TAG: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