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瓷器造型、器型你看懂了多少呢?

瓷器造型、器型你看懂了多少呢?

關注我們,每天都能收到這種好文章!

【121】金正恩被活捉?

【122】美女現場換衣服!

【123】微信頭像別亂用。

【124】揭秘15大驚人歷史真相

【125】揭秘:民國銀元鑄造全過程。

北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制,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管中間是空的,多與瓶不通。

北宋繁昌窯影青釉梅瓶(二件)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南宋吉州窯黑地白花荷花紋梅瓶

清嘉慶掐絲琺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

因瓶口如開放的花瓣而得名,細頸,圓腹,撇足。始見於唐,至宋代較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鳳紋花口瓶

清光緒粉彩八卦紋琮式瓶

琮式瓶始見於宋,一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至於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產,說法尚不統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變化而成。南宋官窯、龍泉窯均有這種器形。

民國粉彩萬花錦地開光山水琮式瓶

清康熙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統瓶,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多見於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紋象腿瓶

清粉彩三星圖橄欖瓶

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製,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民國粉彩花卉包袱錦橄欖瓶

清康熙五彩開光麒麟紋鳳尾瓶

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戀花鳳尾瓶

元代彭窯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之一,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清康熙五彩人物圖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後的棒槌瓶,器形趨於細長,為了與雍正時期的棒槌瓶相區別,取名硬棒槌瓶。常見的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五彩開光等品種。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清豆青青花堆粉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北宋瑪瑙黃釉三羊盤口瓶

流行於北朝至隋。盤口,短頸,平底。因瓶口像淺盤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明清時也有燒造,品種有青花、五彩、單色釉等。

明龍泉雙龍耳瓜棱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棱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制,以景德鎮製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清光緒青花花卉貫耳瓶

流行於中國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製。

明崇禎青花羅漢圖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唐代白釉凈瓶

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遊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凈手。他淵源於佛國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日本、朝鮮及南洋群島諸國。瓷質凈瓶流行於唐,宋,遼時期。造型為管狀細長瓶,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的短流多作瑞獸首形。

明洪武釉里紅牡丹紋玉壺春瓶

又稱玉壺賞瓶,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製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元建窯洗口瓶

因瓶口似淺洗而得名,流行於宋,以龍泉窯燒制量最大。南北各窯場所燒制的洗口瓶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另一種是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此類瓶可能是從油燈發展而來。

明永樂甜白扁腹綬帶葫蘆瓶

器形似扁葫蘆,頸部有對稱雙系,因腹圓若滿月,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此式瓶始見於明代洪武御窯器,盛行於永樂、宣布德兩朝,此後至明末不復出現。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窯有仿製品或略加變化,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

清光緒青花礬紅龍紋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青花人物紋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瓶式,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頸兩側貼塑獸耳,八棱錘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內台階式底。清代雍正官窯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較大,做工很好。乾隆時期仿品頸側獸耳較小,底足較矮。

清乾隆黃地描金粉彩獅紋壁瓶

專為懸於壁上或掛於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於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繫繩懸掛。初掛於鳥籠之中。萬曆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棱、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並多附御題詩句。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哥釉雙耳活環瓶

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制。

清乾隆青花夔鳳穿花紋荸薺扁瓶

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

清康熙青花月影梅雙清圖觀音瓶

又稱「觀音尊」,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制的瓶式很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清乾隆鬥彩纏枝紋藏草瓶 (一對)

又稱甘露瓶,是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制,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清光緒祭藍釉描金纏枝花卉賞瓶

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瓶呈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其「清廉」諧音,專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清廉」。

清粉彩萬花轉心瓶

清代創製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華豫之門目前是國內最權威鑒寶平台,匯聚100萬高端收藏家。關注並邀請好友加入將有機會成為內部會員。會員實行邀請制,可參加內部藏品展示交流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豫之門鑒寶交易中心 的精彩文章:

古錢幣最近成交價如何?哪個價值高

TAG:華豫之門鑒寶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