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最高教育單項獎得主說,每個小孩都應該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思維模式

世界最高教育單項獎得主說,每個小孩都應該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思維模式

小廣成長記育兒要科學更要藝術

聽 女 博 士 獨 立 思 考 的 育 兒 聲 音

2017年9月19日,世界最高教育單項獎「一丹獎」在香港公布了首屆獲獎者名單,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 S Dweck(卡羅爾·德韋克)獲得了一丹教育研究獎。

這個獎項具有很特別的意義,「一丹獎」是由騰訊聯合創始人之一、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陳一丹創辦,這個獎項的目的是為了表彰可以持續極具革新能力的教育工作,推動教育研究及發展。

大家可能對Dweck教授不熟悉,但相信不少父母都聽說過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概念,沒錯,這個在教育界被廣泛提及、普及和運用的概念就來自Dweck教授。

Dweck教授曾經在TED上分享過她的想法。

成長型思維 和 固定型思維

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Dweck教授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觀察,總結出兩種主要的思維模式。

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成人或者兒童會認為他們的能力和技巧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付出而得到發展和提高。天賦,只是起點並非終點。擁有這種思維能力的兒童或者成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採取積極的行動面對困難,不輕易言敗。

而擁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會認為現在的能力和資力基本上是固定的,他們喜歡拿自己的水平跟別人比較,比別人優秀會沾沾自喜而比別人差勁就會自怨自艾,他們不會努力去提升已有的水平。

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不相信努力會改變命運,他們總認為有些人就是天生的音樂家或者運動員,自己天生就不是學數學的料,自己比較笨等等,這一類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特別容易退縮,失敗後很難再爬起來。

Dweck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們在看待自己智力這件事情上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在學校的表現,甚至滲透到他們社交發展以及對快樂的定義和追求。

「...we found that if we changed students mindset, we could boost their achievement. Students who believed their intellgence could be developed (a growth mindset) outperformed those who believed their intelligence was fixed (a fixed mindset).」

成長型思維的神奇咒語

The Power of Yet

在美國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學校用一種特別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業表現,對於考試不及格(Fail)的學生他們給的不是不及格而是仍需努力(Not yet),一直到他們通過考試為止。

這件事情給了Dweck教授很大的啟發,她認為這種做法可以讓學生轉變思維,會讓學生把現在的狀態看作暫時,而只要再繼續努力就可以超越現狀到達理想目標。這種思維模式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在成長曲線上,而不是靜止的一個點。

Dweck教授把這種方式稱為The power of yet,這是成長型思維的神奇咒語。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這個神奇的咒語,Dweck在芝加哥的另一所學校做了一個實驗,她給10歲的孩子稍高於他們水平的數學題目。

她看到同學們的兩種反應,一種是讓她異常吃驚的積極正面的「我喜歡挑戰」,這種表現被她定義為成長型思維,而另一組學生則覺得「這是一場災難」,這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覺得是一場災難的學生在下一次的測試中,他們當中有些人開始作弊,而那些不及格的學生則開始尋找比自己更差的人以尋求安慰

科學家測量了這兩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候的腦電波。

左邊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學生,他們的腦部基本上沒有什麼活躍度,他們在逃避困難,沒有積極地投入;而右邊的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則積极參与,他們的腦部高速運轉。

Dweck教授說成長型思維不僅僅是一種面對困難的態度,它還是我們的小孩追求更大夢想的能力之一。

鼓勵我們的小孩掌握The power of yet 仍需努力是整個成長型思維的關鍵點。

為了驗證這個神奇的咒語,她和同事將128名10到11歲的小孩分為兩組。第一階段讓所有孩子都解答數學問題,一組學生解答完畢後被誇獎「你做的非常好,你真聰明」,而另一組則誇獎「你做的非常好,你肯定非常努力」

在第二階段,孩子們要求解答難度更大的一些問題。她發現在之前被誇獎很努力的那些小孩在面對更加困難的問題時,堅持的時間更久,而且更願意嘗試不一樣的方法,一直到找不到成功解決的辦法為止。

而那些被誇很聰明的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很焦慮,他們害怕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Dweck教授通過研究指出在解決困難的時候,學生們會掌握新的東西和技巧,而這個過程會讓大腦建立更多新的連接,經過不斷的努力,這些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會得到發展和提高。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如果得到經常得到鍛煉,它們就會變的越來越強大。

曾經有位13歲的小孩曾經給Dweck教授寫了封信,他說:

「我浪費了很多生命,在我聽到您的成長型思維之後,我覺得這是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的靠譜結論,我相信你,所以我開始改變我自己,結果是我在學業、家庭關係以及社交上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我希望我能夠早點遇到這麼好的想法,謝謝你。」

Dweck教授說,沒有生命是被浪費的,每個小孩和成人都值得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將會塑造小孩堅毅的性格品質,在未來的人生髮展當中具有創造力、正面積極、較高的抗挫能力以及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人生價值。

孩子自帶成長型思維,可是...

Child born with Growth Mindset, but...

學前兒童其實是天生自帶成長型思維,父母可以觀察到不少兒童在玩耍的時候很享受那種探索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他們沉迷在過程當中,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天賦,他們只是不停地探索、犯錯、改正再繼續直到超越自己的掌握新技能為止,經典例子比如學步、擰蓋子、堆疊東西等等。

可是,到後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大兒童變得浮躁、害怕失敗、喜歡比較等等,這在小孩上學之後變現地非常明顯。這個轉變跟整體的教育評分系統以及家長沒有及時引導有關係。

如何培養小孩的成長型思維?

Promote Growth Mindset in your Child

1. 從小就開始傳遞Not Yet 仍需努力的魔力

固定型思維的說法:

我不擅長、我特別擅長、我放棄、這太難了、不能再提高了、我放了一個錯誤、我就是學不會數學、我永遠都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已經夠好了、Plan A失敗了

成長型思維的說法:

我漏掉什麼了、我在前進的路上、我用了新學會的技巧、這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我可以提高的只要我再試一下、我會鍛煉一下我的數學思維、我在錯誤中學到新東西、我研究一下她是如何做到的、這是我最好的結果了嗎、我們有26個字母可以命名我們的計劃

2. 誇獎努力而不是天賦

不建議誇的東西:智力、天賦、天生的特質、結果

鼓勵誇獎的東西:努力、策略、方法、專註、堅持、提高、過程

3. 真實的成長型思維是與固定型思維共存的

Dweck教授說大部分人其實是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的複合體,真實的狀態應該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共存的,如果我們想要更接近成長型思維,我們就需要經常跟我們的固定型思維和行為保持聯繫。

這是一種更接近真實狀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應該努力搞清楚自己這兩種思維的比例,盡自己的努力更加靠近成長型思維。

育兒修己,父母也需要提醒自己

What trigger your Fixed Mindset?

在育兒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鼓勵我們的小孩擁有成長型思維,而反觀自己,我們是不是在某些時候被固定型思維限制呢?

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異常焦慮,你的腦子裡有個聲音說放棄吧!

在教學或者育兒時候,當你的小孩不聽你的或者不願意學習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被打敗了或者無能為力?你在尋找借口

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變得特別防備、生氣和沮喪,你沒有興趣再聽下去或者吸取別人的意見反饋?

當你看到別的家長或者老師做得比你好的時候,你會嫉妒、焦慮,而不是想著如何從別人身上學習呢?

你看到你的小孩達不到你的期待的時候,會覺得失望、想放棄嗎?

你經常有「我的小孩天生不是學音樂的料」,「我的小孩水平就那樣」,「我的小孩註定是最平凡的那個」的想法?

當你有以上的情況時請記住,作為父母你仍然處在一個成長型曲線上,還有很多辦法和策略能夠提高現狀。

成長型思維書籍和繪本推薦

Books for growth mindset

成長型思維的人物以及書籍很多,下面推薦一部分書籍和繪本。

1.《Mindset -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Carol S Dweck

這是Cweck教授的關於成長型思維的著作。

2. 《堅毅》

美籍華人Angela Duckworth教授在TED上發表了關於堅毅GRIT的演講,她說堅毅和成長型心態有很大關係,面對失敗的態度是構成堅毅的一個品質。

想了解堅毅,可以點解鏈接閱讀舊文她不是育兒專家,卻做了育兒專家沒有做的事情——十年科研給我們啟發到底如何培養小孩的堅毅

3. 《打破自我的標籤》陳虎平

4. 《刻意練習》安德斯·艾利克森

適合兒童的繪本則有下面這些經典代表。

1.《The Girl Who Never Made Mistakes》

Beatrice是一個從來不都不會犯錯和失誤的小女孩,直到有一天她差點掉了幾顆雞蛋,她的生活開始充滿害怕。她開始學習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動作來避免犯錯。但只學校的一次才藝表演中,她認識到犯錯帶來的重要意義。

2. 《What Do you do with a problem?》

一個小男孩經常假想自己遇到困難,然而卻不知道如何解決。他害怕自己的這種想法,經常逃避,直到有一天小男孩雖然心裏面依然很害怕,當時他下定決心面對自己的問題。他發現其實自己的問題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而他還發現其實他自身的問題其實還包含了一些特別的東西,比如機會。

3. 《Beautiful Oops》

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完美的,事實上,有時候錯誤可以能回變成神奇的作品。這本書是一本有趣的藝術作品集,裡面呈現了創造性的過程其實不是完美的而被認為是失誤的地方可能會變成出色的機會。

4. 《The dot》

Vashti覺得自己不知道如何畫畫,所以繪畫課結束後,她的紙上仍然是一片空白。在老師的鼓勵下以及自己擁有想提高的願望,Vashti發現她可以畫畫,事實上她還鼓勵了其他同學克服的他們自己的問題。

5. 《How to catch a star》

有一個小男孩想要摘一顆天上星星,他嘗試了所有的辦法去摘——跳起來、用一個救生圈和一條長長的繩子,他還想了其他的辦法,比如用宇宙飛船或者找海鷗先生幫忙。最後他的夢想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法實現了。

6. 《Thanks for the feedback, I think》

有一個叫做RJ的小男孩,他很享受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吹泡泡、踢足球和朋友玩耍。當是他的幾個朋友跟他抱怨一些不滿,他不知道怎麼回答。後來他的老師和爸爸媽媽告訴他,他需要做一些努力。RJ後來學會什麼是正面和負面的反饋以及應該如何回應兩種不同的意見。

- end -

參考資料:

1.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148

2.https://www.essentialparent.com/lesson/how-to-help-your-child-develop-a-growth-3.mindset-rather-than-a-fixed-mindset-2284/

4.http://yourbrainhealth.com.au/8-ways-to-encourage-a-growth-mindset-in-kids/

5.https://selfsufficientkids.com/growth-mindset-childrens-books/

入群長按下面二維碼

加入中新兩地高知媽媽社群

中新兩地

高知媽媽社群

珍貴資源經驗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廣成長記 的精彩文章:

產婦跳樓敲醒警鐘——生孩子不是做英雄,母子平安是終極及唯一目標

TAG:小廣成長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