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有哪些不同的稱謂?
古代對皇帝的稱謂有數十種之多,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對皇帝的稱謂也經常有變動。比如「後」原來是夏朝帝王的稱謂,後來變成了「皇后」,也有一些稱謂本來是平民都可以用的,但是後來成了皇帝的專屬。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整理的古代對皇帝的一些稱謂。
三代及之前的王、後、皇、帝
在先秦時期,中國最高的統治者有這幾個稱呼:「王、後、皇、帝」,如三皇五帝(一般認為,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不過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他們都是單獨稱皇或者稱帝,商、周天子一般都稱王,如商紂王、周武王,而夏的統治者一般稱後,如夏後禹。
皇帝
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便各取一字,自稱「皇帝」,所以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
子嬰在秦二世死後即位,當時正是楚漢爭霸時期,秦國已經風雨飄搖了,所以子嬰沒有成為第三代皇帝,而是自稱王,是為秦王子嬰,但當時劉邦尚未稱帝,所以秦王子嬰名義上還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
陛下
後來皇帝也被稱為「陛下」,但陛下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基本上是從秦朝開始正式稱為皇帝的代名詞。正如皇帝自稱「朕」一樣,在春秋戰國時期「朕」也是一般人都能用的,向屈原就曾經說「朕皇考曰伯庸」。「朕」也是在秦始皇時期稱為皇帝的專用自稱。
主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也被稱為「主」,還有相關的一些其他稱呼,比如我們比較熟悉在三國時期大臣將自己的領導稱為「主公」,但「主公」一般都是未稱帝時期的稱為。「主君」也是春秋時期對諸侯王的稱呼,另外還有主上、聖主等等稱謂。
官家
官家在宋朝時期常用來代指皇帝,但是晉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寫到「官家」一詞的來源:「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明朝時期《初刻拍案驚奇》中寫到:「官家作戲,忒沒道理」,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皇帝。但官家也並不是皇帝的專用,比如蘇軾《初到黃州》中就寫到「,尚費官家壓酒囊」,這裡的官家則是指官府。
君
君在古代並不是皇帝專用,在個別情況下才指皇帝,比如「忠君愛國」中的「君」,指的就是皇帝。
萬歲
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尤其是明清兩朝經常稱皇帝為「萬歲爺」,只有皇帝才能活一萬歲,有權勢的太監頂多活九千歲。
上
上一般都是用作書面語,在二十四史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用「上」來表示在任的皇帝,《史記·孝武本紀》其實原名叫《今上本紀》,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漢武帝還在位。
另外,「天囚」常用來當做對皇帝的蔑稱,這個比較少見。


※秦國為什麼只統一了七國,而沒有再向外開拓疆域?
※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貴為太子,卻為何選擇了謀反?
※秦國的迅速滅亡,到底是誰的過錯?秦始皇還是秦二世?
※中國漢字有什麼優勢?為什麼永遠不會有「用完」的情況?
※漢字為什麼不可能用拉丁文代替?原因很簡單!
TAG:國史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