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忠報國 眾志成城

精忠報國 眾志成城

記憶歷史 服務現實 面向未來

精忠報國

眾志成城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全面抗戰爆發後,國立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曾掀起過四次從軍熱潮。第一次在抗戰初期,一些同學投筆從戎。第二次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為協助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大隊,部分同學應徵擔任英文翻譯。第三次是為配合1943年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政府徵調四年級體格檢查合格的所有男同學,工作也是充任美軍譯員。第四次是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正面戰場遭受嚴重挫折的形勢下,廣大同學響應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參加中國青年遠征軍。

投筆從戎 奔赴疆場

投筆從戎 奔赴疆場

圖1:中央大學校長顧毓琇(字一樵)作詞的《青年從軍歌》(1944年11月16日《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飛虎隊」中的中大、金大同學

1941年7月,由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將軍創建的「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來華,協助中國空軍對日作戰。1943年,志願航空隊改為第十四航空隊,除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並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飛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以突破日本的封鎖,史稱「駝峰航線」。

圖2-4:《國立中央大學校刊》對中大學生在湘西芷江電台工作情形的報道(1944年9月16日)

「每當敵機來襲,警報發出,人們都分別向郊野疏散的時候,卻正是他們頂忙碌之際,『兩三洞洞』『幺勾幺洞』常時弄得手忙腳亂,喘不過氣來。」這是應徵到湘西芷江「飛虎隊」擔任譯員的中大同學在電台工作的情形。

圖5-6:身穿常服和身穿飛行服的「飛虎隊」翻譯黃啟宇

黃啟宇,1936年9月考入中大體育科,1940年7月畢業從軍,曾任「飛虎隊」軍事翻譯官。

圖7-8:黃衡一;楊曾渥

黃衡一,1937年10月考入金大英文系,1941年7月從軍,擔任「飛虎隊」機要秘書室翻譯。

楊曾渥,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1944年從軍,在湘西芷江「飛虎隊」電台擔任譯員。

圖9-10:范新弼;陳咸章

范新弼,1940年11月考入中大電機工程系,1944年從軍,在湘西芷江「飛虎隊」電台擔任譯員。

陳咸章,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1944年從軍,在湘西「飛虎隊」芷江機場擔任譯員。

圖11-12:羅明敘;朱宗文

羅明敘,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氣象系,1944年從軍,在湘西「飛虎隊」芷江機場負責接收天氣預報。

朱宗文,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法律系,1944年從軍,在湘西「飛虎隊」芷江空軍招待所擔任譯員。

遠征軍中的中大同學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日宣戰,制訂了一項援助中國的X-Y-Z計劃。X代表印緬戰區,Y代表中國戰區,Z代表美軍在中國南方沿海港口登陸作戰的部隊。由中國成立遠征軍,在美英配合下打通一條滇緬公路,並隨公路敷設輸油管道,增強中國戰區空軍燃油供給,支援中國戰區向廣西雷州半島進攻,使美軍在這一地區登陸展開反攻。為配合這一計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多次到各大學招錄從軍翻譯人員,奔赴戰區工作。從軍同學保留學籍。

圖13-14:嚴伯奎;王禹九

嚴伯奎,1935年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1939年畢業從軍,後在緬甸任中國遠征軍通譯官(1944年5月1日《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王禹九,1937年9月考入中大政治系,1941年畢業從軍,隨中國遠征軍赴印緬戰區。

圖15-16:張素;洪寶順

張素,1938年11月考入中大哲學系,在校從軍,加入遠征軍第71軍。

洪寶順,1939年10月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在校從軍,加入遠征軍第71軍。

圖17-18:孫樹初;許祖歧

孫樹初,1939年10月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在校從軍,加入遠征軍第71軍。

許祖歧,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法律系,在校從軍,加入遠征軍第71軍。

圖19-20:景振華;杜梅蓀

景振華,1940年11月考入中大生物系,在校從軍,加入遠征軍第71軍。

杜梅蓀,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在校從軍,加入遠征軍第53軍。

圖21-22:周貴基;吳大惠

周貴基,1940年11月考入中大電機工程系,在校從軍,到滇西第八軍美軍聯絡組任譯員。

吳大惠,1940年11月考入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1944年初應徵印緬遠征軍譯員,奔赴緬北前線。

圖23:唐義方

唐義方,1940年11月考入中大機械工程系,1944年初應徵到昆明美軍司令部擔任譯員。

圖24:在遠征軍軍部從事戰報翻譯工作的中大李念培同學發自印度的書信(《國立中央大學校刊》1944年7月12日)

圖25-26:周其驊同學在《滇西來鴻》中提供的滇西前線18名中大參加遠征軍和盟軍譯員同學動態(《國立中央大學校刊》1944年6月26日)

圖27:應徵同學王河林(1940年11月考入農業經濟系)6月10日從成都寄給母校師長的信函(《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1944年1月,中央大學奉教育部令:「徵調重慶中央大學等五所大學四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充任隨軍譯員」。2月10日被徵調的600名譯員參加短期訓練後分赴戰區。

圖28:陳斉蓮3月27日寫給母校的信(《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1944年3月,應徵盟軍譯員的中大同學首批17人抵達印東阿薩密省陸軍醫院。

圖29:應徵同學吳大惠4月7日寄自緬北前方的書信(1944年5月1日《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1944年3月23日,中大第三批赴印緬前線的隨軍譯員33名同學從重慶起飛出發。

圖30:在昆明美軍司令部擔任譯員的唐義方同學發自前方的通訊報道(《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在1944年發起的怒江反攻戰中,中大應徵譯員的百餘名同學「配帶著鋼盔槍彈,走向滇緬邊境,來執行『用腦制勝』的譯述任務。」

青年遠征軍中的中大、金大同學

1944年4月,日寇從本土及中國東北調集各兵種部隊約51萬,發動豫湘桂戰役,使我正面戰場遭受嚴重挫折,擁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萬人口的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相繼淪陷。為應對緊急局勢,發起戰略反攻,蔣中正於8月27日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決定徵集10萬人組建「中國青年遠征軍」。中大、金大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數以百計的同學踴躍報名從軍,奔赴抗敵前線。

圖31-32:周文楷同學4月5日發自桂林的報道(《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豫湘桂戰役打響之前,中大應徵盟軍譯員的同學首批18人於1944年3月25日抵達桂林。

圖33:中大應徵盟軍譯員的王德懋同學致函母校,介紹在豫湘桂戰役中轉戰湘桂戰場情形(《國立中央大學校刊》1944年9月17日)

圖34:中央大學「知識青年志願從軍徵集委員會」成立,校長顧毓琇任主任委員(《國立中央大學校刊》1944年10月)

圖35:《金陵大學校刊》關於金陵大學「知識青年志願從軍徵集委員會」的報道

1944年11月13日,金陵大學「知識青年志願從軍徵集委員會」成立。截止12月中旬,參加遠征軍已被錄取者34名,飛印度受訓者36名,另有從軍報名者88名,總數為158名,約佔全校學生人數七分之一,內有助教二人。

圖36:金陵大學被遠征軍空軍錄取同學(34名)和印度遠征軍錄取同學(36名)名單(《金陵大學校刊》1944年12月16日)

圖37:金陵大學報名參加青年遠征軍同學名錄(88名)(《金陵大學校刊》1944年12月16日)

圖38:金大紀峰波同學在奔赴印度前線之際寫下的《臨別留書》(《金陵大學校刊》1944年11月29日)

「為著祖國的眷戀」,「離別並非隔離,……我想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帶著勝利的微笑,出現在你們懷著渴望心情的面前,到那時再來追溯起今天,不但不是離別,而更是我們互相熱烈團結的開頭呢!」這是金大紀峰波同學在奔赴印度前線之際寫下的《臨別留書》。

圖39:「金陵的兒女,跑上神聖抗戰的火線,或為遠征健兒而深入印度,或為狙擊侵略者而南下黔邊,或飛美洲受訓準備作天上英雄。」(《金陵大學校刊》1944年12月16日)

圖40:「金陵的兒女,跑上神聖抗戰的火線,或為遠征健兒而深入印度,或為狙擊侵略者而南下黔邊,或飛美洲受訓準備作天上英雄。」(《金陵大學校刊》1944年12月16日)

圖41-42:金大蕭奠宇、陶祿鎮寫給母校師長的信函(《金陵大學校刊》)

1944年11月21日,金大蕭奠宇等參加青年遠征軍的同學抵達印度汀江。25、26兩日,陶祿鎮等22名同學也先後抵達汀江。

圖43-45:張廷鵬(左);張練齋(中);夏良哲(右)

張廷鵬,1941年考入金陵大學電機工程系。張練齋,1944年9月考入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夏良哲,1943年秋考入中央大學水利工程系。3人同於1944年11參加「中國青年遠征軍」,編入駐印遠征軍戰車二營,成為同一輛坦克上的戰友,分別擔任正駕駛、副駕駛和炮手。

圖46-47:葉秉如;楊恩榮

葉秉如,1941年9月考入中央大學水利系,1944年11月參加「中國青年遠征軍」,奔赴緬甸與日寇作戰。

楊恩榮,1943年9月考入金陵大學電化教育專修科,1944年參加「中國青年遠征軍」,曾擔負中印緬公路和中印輸油管警戒任務。圖為手持金陵大學畢業證的抗戰老兵楊恩榮。

圖48:中央大學農學院三年級學生陳士毅休學從軍(《國立中央大學校刊》1944年10月16日)

捐款捐物 支援抗戰

圖49:中央大學藝術系「嘉陵美術會」歡迎徐悲鴻教授由南洋歸國返校聯歡會合影(1942年6月29日)

1941年4月,中大藝術系教授徐悲鴻將出國講學和舉辦畫展所得40萬元全部捐獻國家,支援抗戰。

圖50:梁希(左二)、金善寶(左三)等中大農學院教師在重慶留影(1937年)

1941年,中大農學院教授梁希、金善寶各向新四軍將士捐贈寒服款100元。

圖51:中大戲劇學會勸募戰債,在敵機空襲間隙公演《雷雨》《夜上海》《日出》《霧重慶》(《中央大學日刊》1941年夏)

圖52:中大同學發起百萬獻金運動,於7月9日校慶紀念會上呈獻政府,支援抗戰(《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1944年)

圖53:中大醫學院歌詠隊為救濟河南災民在成都舉辦募捐義演(1944年5月)

圖54:中大體育考察團捐獻前方將士12067元(《國立中央大學校刊》1944年9月)

深入城鄉 動員民眾

圖55-56:熊德邵(上)、張滌生(下)在校學籍表

1938年4月,中央大學醫學院和農學院畜牧獸醫系與四川大學共同發起組織「成都學生抗戰宣傳團」(簡稱「抗宣團」),並和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合編成抗宣第三團。中大學生熊德邵(畜牧獸醫系)、張滌生(醫學院)擔任副團長。抗宣團深入城鄉,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圖57:金大「抗宣團」同學在川陝公路綿陽段崖壁上書寫抗戰標語

圖58:「抗宣團」同學在公路旁崖壁上書寫抗戰標語

圖59:藝術系教授吳作人率中大戰地寫生團赴前線(《申報》1938年6月)

圖60:歌詠團成員合影

1938年至1944年,中央大學與重慶大學聯合組建「嘉陵歌詠團」,唱響抗敵戰歌。

圖61:成都市大學生寒假鄉村服務團乘船出發(1940年)

1939年,中大醫學院和金大參加華西壩五大學組成的成都市大學生暑期和寒假鄉村服務團,到農村進行抗日宣傳和注射霍亂預防針。

圖62:成都市大學生寒假鄉村服務團書寫抗戰標語

圖63-64:成都市大學生寒假鄉村服務團在成嘉公路沿線鄉鎮張貼抗日宣傳壁報

圖65:中大藝術系徐悲鴻教授為第二次長沙會戰創作國畫《前進》,鼓舞士氣(1941年)

圖66:金大學生向成都市民宣講抗戰形勢

從「自然科學座談會」到「九三學社」

全面抗戰爆發後,具有光榮愛國傳統的中大師生無時不在關注著國家的前途命運。1939年春,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李士豪等中大教授,自發組織起「自然科學座談會」,討論自然科學與抗戰的關係,並向延安根據地伸出援助之手,捐獻資料、書籍,提供技術援助。1944年11月,「自然科學座談會」成員響應中共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聯合重慶文教、科技界人士,以「團結民主、抗戰到底」為宗旨,發起組織了「民主科學座談會」。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學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座談會」, 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946年5月4日,源自「民主科學座談會」的「九三學社」在重慶舉行成立大會,中央大學教授潘菽當選為常務理事,梁希當選為常務監事,涂長望、李士豪當選為理事。

圖67-69:梁希; 潘菽;金善寶

梁希,「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大森林系教授。潘菽,「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大心理系教授。金善寶,「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大農藝系教授。

圖70-71:涂長望; 李士豪

涂長望,「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大氣象系教授。李士豪,「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大水利工程系教授。

圖72:張治中將軍公館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在張治中將軍公館會見了中大進步教授的代表梁希、潘菽、金善寶、熊子容、涂長望等,為「九三座談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Thank you for reading

預告

下周為大家推送《抗戰專題第六輯 浴火重生 凱旋東還》。

未完待續

南京大學檔案館

記憶歷史 服務現實 面向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大學檔案館 的精彩文章:

TAG:南京大學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