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爸爸去哪兒》中一些互動說起:孩子都容易犧牲自己來討好父母

從《爸爸去哪兒》中一些互動說起:孩子都容易犧牲自己來討好父母

本文為專家撰稿,作者:楊琳

《爸爸去哪兒》為什麼會一直這麼火,一路殺到了第五季,如果改成《媽媽去哪兒》會怎麼樣呢?

縱觀我們的歷史,傳統的中國家庭在若干年來都有一個普遍的模式,即一個長期繁忙總是缺席的爸爸;一個永遠埋在家務里,任勞任怨心生不滿的媽媽;一個垂簾聽政喋喋不休的婆婆,當然,有時候還有一個似乎被閹割而變成隱形人的公公。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把《爸爸去哪兒》錯聽成《爸爸去哪兒了?》,以為這是個找爸爸的遊戲,爸爸去哪兒了呢?是不是又去哪兒忙了,好像爸爸總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記得早年有一部特別火的電視劇里,一個事業成功的中年男性在飯桌上感慨,抱怨孩子和自己沒有溝通。因為在他看來,給予孩子最多的就是自己辛苦賺得來的錢,可真等到他去關心已經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活問題時,孩子只是冷冷地拋出了一句「不用你管我,it"s not your business.」

義大利心理分析家魯格在他的著作《父性》扉頁赫然寫道:「全世界有無數的孩子,是在沒有父親的生活中長大的。」所以,這也許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的基因就已經埋下了一種規則,父親出外狩獵,打天下,保障生活,母親操勞家務,維持家庭,陪伴孩子。

《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最偉大的地方不在於它把植入性廣告做到了極致,成功地賺到了無數鈔票,而是把爸爸陪伴孩子這一久違的命題,成功地拉回到了公眾的視野里。雖然某些遊戲環節設計的近乎白痴,好像一堆藝人帶著萌娃,穿著名牌,坐著豪車集體來賣萌,或消費著某個依舊落後的中國山村。比如最新的第五季的第一集,他們來到的福建東庠島,就是這樣一個山青水秀但貧窮落後的村莊。

當這些皮細嫩肉的萌娃們出現的時候,我就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在當他們進駐到貧瘠簡陋的石房子里時,頗有一種王子公主進入了貧民區後極度不適,想掙扎著返回宮殿一樣的感覺。正當我被這種矯揉造作的情節折磨的想關掉視頻的時候,他們的對話卻猛然讓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父親的角色原來如此重要,這是拋去節目本身和環境而單獨呈現出來的一種重要,那一刻他們就是真實的父親和孩子。

陳小春和杜江,這兩對父子的對話幾乎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杜江父子的故事是這個版本:

兒:爸爸我要回家。

父:明天就回去了。

兒:那今天呢?

父:今天不能回去。

兒:那為什麼?

父:沒有為什麼,我說不能回就不能回。(兒子的眼淚瞬間湧上眼框,父親立即伸出食指指向兒子,意為不許哭)

兒子開始使用動情計:爸爸,你最好了。

父:我是最好了,但是你哭也沒有用。來!自己擦眼淚。

兒子開始始用苦肉計:爸爸我要回家!邊擦邊眼淚邊哭訴我要回家。

父:我知道,我跟你說了,住兩天就能回家。你不要再哭了,你不哭了之後咱們再談。

兒子開始始用合情合理計:爸爸你也不喜歡這個房間對不對?父:我也不喜歡啊,但是房子是怎麼來的?是靠石頭選來的,那個時候是隨機的,碰到了咱們就要一起面對。我覺得這裡挺酷的,我覺得我能住,為什麼我能住你就不能住啊?……(這時孩子已經哭累到睡著了)。

陳小春父子的故事是這個版本:兒子先是遲疑的走到了門口,然後捂住了鼻子,猶豫地說這麼臭臭的,我怎麼進去?然後看到爸爸很堅定的進去之後,賭氣地坐在了門框上跺著腳,可憐的叫著媽咪。父親開始講故事:「我以前也是住這樣的環境,我小的時候也是住這樣的房子,所以這個已經很ok了」。然後父親開始拿起空氣清新劑噴屋裡,緩緩地說到,「我們還有一張床,待會兒等行李來了,我們把東西鋪上去,就不會髒了,爸爸會在這裡會照顧你。」兒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

杜江父子的對話,清晰地印證了一件事,那就是父權代表極權,我說的代表對的,對的東西是不能反駁,只能接受的。杜江的兒子其實特別希望離開這個地方回到家裡,因為這是一個沒有安全感和陌生的環境,求助爸爸之後得到的反應很令他受挫,他甚至試圖去理解爸爸,爸爸也不喜歡這個地方,他覺得找到了更合理的理由可以讓爸爸拯救自己,但仍然被堅決的拒絕了。於是兒子只好在這種委屈的情緒中抽泣著睡著了。

陳小春卻是另一個反應,那是對孩子一種深深的共情。兒子坐在門框上是因為他表達了對環境的不喜歡,小春在這個時候並沒有馬上去遏制和否定孩子不適的情緒,而是拿出了噴霧器去盡量營造一個孩子可以接受的氛圍,並且告訴他自己小的時候也在這樣的環境生活,讓環境和孩子之間產生聯繫,讓他感覺到這樣的環境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且爸爸會一直陪伴來讓他獲得支持感的,而不是被拋棄在孤山野嶺,是有溫暖的陪伴可以度過去的。如果說在家庭結構中,母親是大地,是水,給了孩子滋養包容和溫暖,父親就是山,是天,給了孩子陽性和力量,給了規則。換句話說,父親,恰好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給勇氣又給邊界的重要客體。

小春的兒子在後來的遊戲環節中,面對著強大的父親,可以勇敢的質問:你怎麼了?你能不生氣了嗎?這不但證明著他的勇氣和力量,同時也印證了陳小春作為父親,可以放下權威,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在任何一段親子關係中,孩子在飽受委屈的情況下可以勇敢地直面或挑戰權威,爭取自己的權益其實都是非常不易的,不要說4歲,甚至有人到了40歲,還會籠罩在當年父親對自己強烈鎮壓下的那種無力感中。

很多人感概陳小春兒子的軟萌,因為他後來反覆追問自己的爸爸還有沒有再生氣,覺得他是個乖巧懂事的寶貝,但我卻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悲涼。這個世界上,我們一直在講,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其實真理是,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在親子關係的這種教育反哺中,我們呈現出了很多問題。孩子需要照顧父母的情緒,有時用壓抑,用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愛好,用犧牲自己的前途來討好父母。

有位心理學專家老師講過一個案例,有個媽媽一直擔心自己的孩子出門就要生病,所以每次都要準備一大堆的藥品,而孩子也總是很順理成章的生病,必須去吃這些葯。我到現在還記得那位老師的原話,「如果這個孩子不生病的話,簡直就是對不起他媽媽為他操勞準備那些葯的辛苦。」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孩子甚至會用生病來捍衛父母對自己很畸形的愛。孩子在反哺父母,讓自己變成更懂事的家長,來照顧那些不懂事的父母,那一刻父母變成了任性的孩子,需要被照顧。

推而廣之,在我們的周圍,又有多少子女不正是在干著同樣類似的事情,懂事就是犧牲的偽裝。這樣的討好順從,滿足他們的願望,讓他們不要再生氣,其實是因為自己太想要獲得父母的那份肯定,支持和愛。從極端的意義上講,當你成功後哪怕獲得億萬掌聲,可能都敵不過來自於你父母心裡對你的那份深深的認可,爸爸媽媽最終投給你的目光是讓你潸然淚下的最重一擊,這是在我們年幼時內心的烙印,無處遁逃。

《爸爸去哪兒》用了一個無比華麗的包裝營造了一檔親子節目。但撥開它的內核,它體現了很多作為父親的男性,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果敢、堅定、溫暖以及他們不斷的改進和成長。人類父親的原型是史前階段帶有攻擊性的雄性動物,成熟的父親,兼有衝動與理性,剛烈與溫和這兩種性格特質。如果說母親決定了孩子最初能夠獲得的信任,能夠體驗到腳踩大地的踏實感。那麼父親就是他們能夠張開翅膀,擁抱藍天,清晰地知道自己能夠飛多高,飛多遠的力量感。

終有一天,父親能夠不再那麼忙碌,可以安靜的蹲下來,拉著孩子的小手,順著他們的目光,指向遠方。

本文為專家撰稿,觀點不代表橘子娛樂

作者:楊琳 致力心理學工作近十年

壹心理簽約資級心理諮詢師、瑞博恩心理諮詢創始人、藝術治療師、心理雜誌專欄撰稿人

*號外!號外!我們的新公眾號「橘花」上線啦,小橘子們快關注起來哦!

大家可搜索微信號:JUHUA_JuziMedia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GIF/350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橘子娛樂 的精彩文章:

郭富城首次曬女兒,大手牽小手……一家三口好有愛!

TAG:橘子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