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國神秘文化與數字

中國神秘文化與數字

中國神秘文化與數字

《中國神秘數字》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是指某些數字除了本身的計算意義外,兼有某種非數字的性質,它在哲學、宗教、神話、巫術、詩歌、習俗等方面作為結構素反覆出現,具有神秘或神聖的蘊涵。人類學家稱其為神秘數字,又稱魔法數字或模式數字。

神秘數字的發生根源在於前理性的某種原始的數觀念。當數還附著於事物的具體表象,沒有為人的理性所把握,就被賦予神秘意義,形成神秘數字觀念。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就會產生頑強持久的傳承力量,世代相沿,在文明進程中歷久不衰,成為集體無意識中的一種生成性的原型數碼語言,衍生出光怪陸離的文化現象。

【0——無極】莊子夢蝶 國畫

無極的含義:

一、無邊際,無窮盡。《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荀子·修身》:「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二、古代哲學範疇。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這是第一次出現無極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說:雖知道潔白,卻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復到不可窮盡的真道。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以後道門人士,都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無極的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引伸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思是世界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依道門觀念,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是一致的。道是無限的。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辟、但卻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與道合一,道門術語稱與道合真,在具體機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這就叫做復歸無極。

【1——太極】

太極:

太極,我國古代哲學上指宇宙的本原,為天地原始混沌之氣。《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繫辭上》。

一、《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二、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三、謂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理論概述

太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易緯乾鑿度》和《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則採用了五階段說法(聶文濤談《周易》):「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起源:

關於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

關於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

(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後序》)。

(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

(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後》)這個「浮屠」,就是壽涯。

(4)源自陳摶刻於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後來又通過种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

(5)源於《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清毛奇齡:「或雲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之圖,此即摶之竊之所自始,且稱名有『無極』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極圖說遺議》)又說:「此在陳摶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摶所為圖,一本於《道藏·真元品》,一本於圭峰《禪源全集》,而總出於《參同契》,是真臟實據。」(《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說》)《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現代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等許多學者贊成此說。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乃是周敦頤以後的著作,其後兩品及後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為偽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極圖淵源辨》)所據不一,尚有爭議。

【2——兩儀、陰陽】呂氏春秋

兩儀:

兩儀即天地。《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

兩儀是陰氣與陽氣的合稱,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陰陽相反相成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根源。

陰陽: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陰陽五行國學之本,看似簡單,卻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最早出自《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分陽儀和陰儀兩種,表達陽儀和陰儀的圖形有很多種。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為兩儀。《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1、指天地

《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 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出陰陽。」《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准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

《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 南山 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陰陽、男女

魯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3——三才】

三才:

三才,即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構成天、地、人的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徵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系列符號,以陽爻、陰爻相配合而成,三個爻組成一個卦。「兼三才而兩之」成卦,即這個意思。

《周易》最早最明確最系統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這個學說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貫穿於中華民族的人倫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華民族樂於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對天地與自然持有極其虔誠的敬愛之心。中華民族與天地和諧相處的高智慧,對於今後改進、調整、理順、整合、協調人與天地即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人心與人身的平衡和諧發展的關係(即使生態、世態、心態的三態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諧發展),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實現世界和平發展,對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明天,必將具有巨大的啟迪。

【4——四象、四季】

四象:

四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源於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由於不好記憶,便將其分為四部分,以一動物的形象代替,稱為四象,也稱四神、四靈。四象在春秋易傳的天文陰陽學說中,是指四季天然氣象。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鮮極度受重視,這些國家常以四聖、四聖獸稱之。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四象的不同概念:

周易中的四象:太陽----少陰 ----少陽 ----太陰

中的四象:中有大四象和小四象。

大四象:純乾(純陽)----變乾(變陽)----變坤(變陰)----純坤(純陰)

小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四季: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的劃分是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確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5——五行】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運行、變化)。我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用五行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水、火、土、氣四元素學說類似,但隨著近代化學的發展,這兩種學說的物質構成理論都被否定。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燒盡,則火會自動熄滅

火生土:因為火燃燒物體後,物體化為灰燼而灰燼便是土;

土生金:因為金蘊藏於泥土石塊之中,經冶煉後才提取黃金

金生水:因為金若被烈火燃燒,便溶為液體,液體屬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

水生木:因為水灌溉樹木,樹木便能欣欣向榮。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眾勝寡,故水勝火也;因為火遇水便熄滅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能溶解金屬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根苗的力量強大,能突破土的障礙

實勝虛,故土勝水也。因為土能防水

五行數理:金為七,木為八,水為六,火為九,土為五。

【6——六合】

六合:

1、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2、相關的兩個月份。《淮南子·時則訓》:「~~: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

3、古代以年月日時十二地支,選擇吉日良時,考慮月和日的「沖(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十二地支六合。

 4、十二生肖屬相,在判斷人與人之間和諧程度上的六合為:即鼠與牛為合,虎與豬為合,兔與狗為合, 龍與雞為合, 蛇與猴為合, 馬與羊為合,為十二生肖六合。與六合相匹對應的是六衝:鼠與馬相衝,牛與羊相衝,虎與猴相衝,兔與雞相衝,龍與狗相衝,蛇與豬相衝。

5、武術應用有內三合和外三合之分。內三合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又有眼、心、意、氣、功、力六個方面的配合。 還有以手、眼、身相合為外三合,精、氣、神相合為內三合。

【7——七星】

七星,名詞。可用於表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八宿中的天罡。

北斗星,也可稱為天罡。屬於我國傳統文化範疇。《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

七星,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鳥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顆。《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史記·天官書》:「七星頸,為員官,主急事。」

人體部位武術中指人體的頭、手、肩、肘、胯、膝、足七個部位為七星。

【8——八卦、八方、八音、八風】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風,兌代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在中醫中,八卦指圍繞掌心周圍八個穴位的總稱。

八卦源於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係、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最原始資料來源為西周的易經,內容有六十四卦,但沒有圖像。《易傳》記錄「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可在不同時候引申為天地、晝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在不同時候,可分別對應四方、四季、四象。青龍居東,春之氣,少陽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氣,太陽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氣,少陰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氣,太陰主之。四季養生也分別對應為:生、長、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兌、艮、震、離、坎。分別代表天地等諸意,下有詳解。

及至宋朝,有學者認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學者認為八卦應該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學說,他認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餘六卦皆為其子女: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普通話讀音:gèn)為少男;巽(普通話讀音:xùn)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是為文王八卦,又稱後天八卦。八卦符號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真理:「道」。

八卦的「卦」,是一個會意字,從圭從卜。圭,指土圭,開始以泥作成土柱測日影。卜, 測度之意。立八圭測日影,即從四正四隅上將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和記錄,這就形成八卦的圖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 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爻有陰陽兩類, 陽爻表示陽光, 陰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 包括整個天體運行和氣象變化, 這些星象之學, 古稱天文。地部指觀測日影來計算年周期的方法, 用地之理了解生長化收藏的全過程。人部指把天文, 地理和人事結合, 以便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生產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 最下一橫叫初爻, 中一橫叫二爻, 上一橫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為天, 坤為地, 震為雷, 巽為風, 艮為山, 兌為澤, 坎為水, 離為火, 總稱為經卦, 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為一組的排列, 則構成六十四卦。

(一)八卦歌訣

先天八卦:「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後天八卦:「一數坎來二數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數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二)八卦代數

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後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為中宮,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

後天八卦:震東,兌西,離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

(四)八卦所屬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七)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 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剋:水火金木土

(八)八卦分割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八卦

▅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四象

▅▅▅▅陽▅▅▅▅▅▅▅陰▅▅ 兩儀

(九)八卦分陰陽

乾、坎、艮、震、四卦,屬陽卦 其中 艮為少男 坎為中男 震為長男

(震、坎、艮中陰多陽少,表示陰從陽,故為陽卦 )

坤、兌、離、巽四卦,屬陰卦 其中:兌為少女 離為中女 巽為長女

(兌、離、巽中陽多陰少,表示陽從陰,故為陰卦 )

後天八卦九宮排列:

乾六、坎一、艮八;

兌七、宮五、震三;

坤二、離九、巽四。

八風:

八風,一說為八方之風,在《呂氏春秋》《淮南子》《說文解字》《左傳·隱公五年》等中都有記載,另一說即為八種季候風,在《易緯通卦驗》記載有:「八節之風謂之八風。立春條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也指針灸穴位名,位於足背五趾畸縫間,左右共八穴。八方,同樣是佛教名詞,外人對某人的八種態度。又叫「世八法」。指塵世間煽惑人心的八件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詳見《釋氏要覽·澡靜》。

一、八方之風:

《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飂 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

《淮南子·墬形訓》作:炎風、條風、景風、巨風、涼風、(風翏)風、麗風、寒風。

《說文解字》則作:「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

《左傳·隱公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陸德明釋文:「八方之風,謂東方谷風,東南清明風,南方凱風,西南涼風。西方閶闔風,西北不周風,北方廣莫風,東北融風。」

二、八種季候風:

《易緯通卦驗》:「八節之風謂之八風。立春條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

八方:

八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

(1)四方和四隅。《逸周書·武寤》:「王赫奮烈,八方咸發。」《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 顏師古 註:「四方四維謂之八方也。」《雲笈七籤》卷一:「登丘陵而盼八方,覽參辰而見日月。」 清 唐孫華 《有客》詩:「喧闐聲利塲,八方聚才英。」

(2)泛指各方。如:四面八方。

八音: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五聲和,八風平。」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古者八音謂之八風。襄公二十九年傳:『五聲和,八風平。』謂八音克諧也。」參見「八音」。

「八音」詳細解釋:

(1)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質材所制。《書·舜典》:「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孔 傳:「八音:金、石、絲、竹、匏(pao二聲)、土、革、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鄭玄 註:「金,鍾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鞀也;絲,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書·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 宋 蘇軾 《賀韓丞相啟》:「付八音於 師曠 ,孰敢爭能。」

(2)泛指音樂。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離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辯八音之雅俗。」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冶鑄》:「虛其腹以振湯空靈,而八音起。」

(3)八風之音。《呂氏春秋·孝行》:「雜八音,養耳之道也。」 高誘 註:「八音,八卦之音。」 陳奇猷 校釋:「八音,八風之音……陰陽家以八風分屬八卦,故 高 謂八卦之音。」

樂器·八音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金(鍾、鎛)、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鞀、雷鼓)、木(柷、敔)8類。

八音也指民間 器樂樂種。如山西五台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鑔、小鑔、大鑼、雲鑼等;廣西壯族的隆林八音樂隊,使用的樂器共有 8件,它們是:橫簫(笛子)一對,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鑼、鼓、鈸各一副。南寧市邕寧壯族八音則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組成。海南地區流行的海南八音源於潮州音樂,因使用8 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彝族八音所用樂器有二胡、環簫(無膜笛)各一對,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鑼)、鼓、鈸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樂器有二胡、橫簫(笛)各一對和五鍟、鑼、鼓、鈸等。

【9——九宮】

九宮,我國傳統文化範疇。

一、漢代的「九宮算」圖:漢代徐岳《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我們准此,即可得到《九宮算圖》(見下圖)。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九宮」之法用之多端。漢代時有「九宮占」、「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壇」等,是於占、術、算、醫、緯、建等方面的應用。

《易乾鑿度》曰:「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陽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則復。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以言無偏也。自此而從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從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兌宮。兌,少女也。又自此從於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從於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所行即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為一周。一周之後還於中央,再行又從一始。後來,這樣的「行」法被道家稱之為「禹步」,據說到一定時候行者本身就會「隱形」。就是這樣,「九宮」圖與八卦結合起來,而有「九宮八卦圖」的出台(見第一講中之圖)。術數《奇門遁甲》中的「八門」,就部署在這樣的「九宮八卦圖」上。

今天,我們從數學的角度看《九宮算圖》,那隻不過是一簡單的「數陣」(也稱「幻方」)。因「九宮算」圖縱、橫、對角三數之和皆為十五,又《易》數九與六、八與七之和為十五,所以此圖與《易》有所掛鉤。

相傳伏羲氏在得到天下後,從黃河中,跳出了一匹龍馬,而其背上有一幅圖,上面畫有八卦,而此龍馬則將這幅圖,獻給了伏羲氏,所以河圖,又稱之為黃河之圖。至於洛書,則傳說是,大禹在治水時,從水中出現了一隻神龜,而在其背上,馱著一部書,內有九個數,其也將此書獻給了大禹。據說這河圖與洛書,隱含治天下的道理,從而使這二位聖賢,明白如何治理天下。

到了宋代,有人將《河圖》與《洛書》,與所謂的《九宮》關聯在一起。例如劉牧在《易書釣隱》中曾提到:河圖就是《九宮》,而洛書是一種,由十個數所排列出的「天地生成數圖」。不過,在理學極盛的朱熹時代,人們又把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顛到過來,認為洛書是一到九排例成縱、橫、斜,各方向數字和皆為十五的數字魔陣,而河圖則是一到五相加而成的數列,這並且也被後世的人,說成是中國數學魔陣奧秘的起源。而在卜筮、術數或風水學方面,河圖與洛書,也經常成為其引用理論來源,因而可說是中國「五術」(山、醫、命、相、卜)的根源。

九宮是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資訊。

九宮,中國傳統文化範疇。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其中,乾、坎、艮、震屬四陽宮,巽、離、坤、兌屬四陰宮,加上中宮共為九宮。九宮在奇門遁甲中代表地,大地,為奇門遁甲之基,是不動的,奇門遁甲分為天、地、人、神四盤,四盤之中唯有地盤是不動,為坐山。漢代徐岳《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宮」之法用之多端。漢代時有「九宮占」、「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壇」等,是於占、術、算、醫、緯、建等方面的應用。

中國古代神秘數字產生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儒釋道文化與巫術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周邊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匯成中國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給予中國古代神秘數字以深刻影響,使它既具有神秘數字的一般性特徵,也構成它的特殊性。

漢字的象形特點使神秘數字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它不僅在構型中直觀形象地表現出神秘數字的蘊涵,也為神秘數字觀念的傳衍,起到潛在的注塑作用。它不同於西方的表音文字,成為中國古代神秘數字的又一特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八卦 的精彩文章:

執手禮和禮教思想
樂觀、幽默、真誠、並隨時保持一種面對生命的活力
音樂不只是技術,更是禮教!
三個人的拳照拳架的比較
張三丰墓葬在太原晉源?

TAG:太極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