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蔣兆和的凝望之眼:借筆墨光影抒寫家國情懷

蔣兆和的凝望之眼:借筆墨光影抒寫家國情懷

蔣兆和,《還鄉》,181X109cm,1952年。

南都訊 記者黃茜 發自北京 以開幕不久的「人文之光———蔣兆和文獻展」為契機,近日,勢象講堂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於洋開啟首個講座,主題為「凝望之眼———蔣兆和與二十世紀中國畫的現實關切」。

講座設置在「人文之光———蔣兆和文獻展」展廳,聽眾和主講人被四壁懸掛的蔣兆和畫作環繞,于洋稱之為一個「奢侈」的美術史課堂。在蔣兆和創作於1952年的精彩畫作《還鄉》面前,于洋說:「我們細看這個老者形象,他非常疲憊,眼神迷惘著、絕望地看著遠方,努著嘴,背著包,在他臉上那種倉皇、困頓的表情,濃縮了百姓顛沛流離的情境,是一個時代的寓言。」

用筆墨媒介表現「苦難」

講座分為「苦茶:生民的悲歌」、「家園:凄涼與熱血」、「還鄉:鄉關何處」和「現世:時代的表達」四個部分。蔣兆和出生於1904年,去世於1986年,幾乎經歷了20世紀整個的中國社會巨變。他一生留下來諸多自畫像,于洋說:「這些自畫像展現給我們的首先是一雙有神、深沉的凝望之眼,在他的眼神里有對中國社會的理解,對時代苦難的理解。」

蔣兆和的作品以表現人生之苦、世道之苦著稱。美術評論家郎紹君曾寫道:「如果說徐悲鴻的『寫實主義』還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蔣兆和的『寫實主義』就真正踏上了現實的土地。」蔣兆和出生在敗落的書香之家,早年畫過廣告,做過服裝設計,遇到徐悲鴻後,開始從事美術教學,常年在南京、上海、北京幾個城市輾轉奔波,同時參加抗日宣傳。他所畫的都是自己所見、所聞、所感之事,在《流民圖》、《小子賣苦茶》、《還鄉》這一類題材里,傾注著藝術家對世間窮苦生靈的同情和悲憫。

傳統的中國畫追求恬淡含蓄,疏淡的筆墨用以表現苦澀卻有乏力和不合時宜之感。于洋指出,蔣兆和不同於20世紀絕大多數中國畫家的地方在於,他融合了東西方的藝術語言,直接以筆墨媒介去描繪苦難。「他非常細緻、近距離去表現苦難中的民眾形象,而這種寫實又要兼顧中國畫筆墨色彩技巧,把傳統人物畫不經常表現的苦澀感、看起來有點措手不及、有點無能為力的題材,用筆墨程式和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蔣先生在一生探索里,包括在後來教學裡試圖貫穿的東西。」

圍繞家國和底層民眾展開

「家國」一詞,貫穿著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史。「蔣先生面對『家國』的時候,家國首先是家,我們發現蔣先生很多表現苦難、難民的作品,是從他身邊的人,甚至從他的家人開始畫起。」于洋說。

于洋指出,從蔣兆和最早的展覽,1937年在北平中央飯店大禮堂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來看,他的創作正是從家人形象、家族形象,從家國百姓、底層民眾展開的。蔣兆和的研究者、美術評論家劉曦林也稱該展覽為「現代繪畫史上第一個以現實百姓形象為題材的水墨人物畫展。」

他早年畫的《賣子圖》,描繪母親把孩子賣給別人,告別時撕心裂肺的場景,觀者無不錐心動容;而《百齡老叟》中的面龐溝壑縱橫的父親形象,亦和後來羅中立的《父親》一樣深入人心。于洋說:「這些題材正是中國最傳統的家族觀、家國觀最內核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以後,蔣兆和先生繼續以家人和身邊的民眾為題材。他畫《小孩與雙鴿》、《對門女》、《西雙版納一小姑》、《給爺爺讀報》等,依然從家族和一己出發,著力表現的不再是苦澀,而是希望和光明。于洋指出,進入新中國,蔣兆和與當年的諸多畫家一樣,遇到了課題的轉換。「往往苦澀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最深刻,最走心的。而到了五六十年代,你也可以看到另一個時代的蔣兆和。」

勢象空間創始人、「人文之光———蔣兆和文獻展」策展人李大鈞在講座最後表示,「蔣兆和是中國現代美術史的關鍵人物,即使對他有爭議,即使對他在學術上有不同的理解。」通過蔣兆和,勢象空間將開啟中國當代人物畫系列展覽,包括蔣兆和的後繼者李斛、盧沉,以及中青年當代人物畫家田黎明、武藝的研究性個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米蘭時裝周又開始了
年輕人的攝影新旗艦,新世代潮物節首曝努比亞前後雙攝小牛8
從胡椒到愛情
任達華琦琦的愛情「保鮮秘方」:心態輕鬆,隨時溝通
比利時王妃竟然是惠州妹子!低調嫁入多年 曾是惠州一中女神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