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秋寒襲來 進補養生少不了

秋寒襲來 進補養生少不了

很多人在四季之中,最喜歡的季節就是秋季,一方面與秋季秋高氣爽宜人氣候有關,另一方面更是進補的好時機。

雖然秋季進補是佳期,也要掌握原則,了解禁忌,才能確實的起到滋補的效果。

秋季進補註意9大禁忌

1、忌無病亂補

「無疾不吃藥,無病不亂補」就是提醒人們進補要有根據,有前提,不可亂補。

秋季進補,要先查看機體有無病史,一定要先諮詢醫生,做到有的放矢,治病防病。

2、忌恆補不變

「恆補」就是一直或長期服用一種補品。

機體所需的營養不可能長久只局限於一種,所以恆補顯然是不科學的,一方面會影響體內諸多平衡,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營養不良。

3、忌凡補必肉

肉的確是進補好食材,但不是時時都必須。

過多的食肉,易造成消化到問題,久之,「三高」等很多疾病接踵而來。

4、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是社會集體思想意識,但盲目的只補貴的,卻不對症,是無法取得進補療效的。

人類是靠眾多食材生存延續下來的,稀罕之物必有針對,進補只有適合不適合,沒有貴賤之分。

5、忌重進輕出

有「進」,相應就要有「出」,吃進再好的補品,滯留不暢通,都是無效的。

只有當脾胃消化和腸道排泄都正常時,才考慮進補,才能補出「益」來。

6、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如果患有尿道炎等疾病,是要忌補品的;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7、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這也是造成人們盲目進補人蔘的主要原因。

濫服人蔘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癥狀。

8、不分虛實

中醫主張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要查清楚自己是否體虛,然後再對症,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9、以葯代食

葯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

很多的食物的滋補作用非常顯著,而且還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秋季進補原則

1、初秋:清補為上

建議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的食物或藥物,如潤肺生津的木耳、補而不滯的山藥、潤腸養發的芝麻、清心潤肺的百合等。

2、仲秋:和中為要

所謂「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熱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間應協調和諧。注意飲食的時間、飲食的總量等都要均衡。

3、晚秋:益氣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已經可以感到陣陣寒氣襲來,因肺主氣,又為嬌臟,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虛,所以晚秋進補要散寒,同時要養肺。在加強營養,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並忌生冷。

秋季進補最好選擇食補

一、陰虛體質者

癥候:體內因虛火旺盛,常常手足心冒汗、口燥、口渴。

食補:適當吃豬肉、鴨肉、枸杞、牛奶、百合、蓮子、山藥等食物。

二、陽虛體質者

癥候:體型雖又白又胖,但手腳經常發涼。

食補:多吃胡蘿蔔、菠菜、桃子、蘋果等潤肺的食物。

三、氣虛體質者

癥候:常出虛汗,呼吸短促、疲乏無力。

食補:多吃小米、黃豆、雞肉、菜花等食物。

四、氣鬱體質者

癥候:形體偏瘦,常煩悶不樂,並伴隨有胸悶、氣短、失眠等癥狀。

食補:多吃山楂、蘿蔔、絲瓜、山藥、冬瓜、枸杞等食物。

秋季中藥進補要對症

相比於西藥,中藥的進補效果更為顯著,秋冬選用溫補中藥,可助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

中藥進補分三類

氣虛:

氣虛者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怕冷的感覺不明顯。可用靈芝人蔘湯進補。

做法:將人蔘切成薄片,每次取2克~3克放入杯內加開水,浸泡1小時後便可飲用,飲完後再加入新水,如此循環。

陽虛:

陽虛者表現為身寒、肢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便稀等症。陽虛補藥以鹿茸為主。

做法:將鹿茸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內服用。

陰虛:

陰虛者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陰虛的主要補藥是冬蟲夏草。

做法:常用老鴨煲湯喝,也可泡茶或泡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