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費者該不該了解化妝品成分?

消費者該不該了解化妝品成分?

前兩天跟一個工程師聊天,小編被「批評」了。

原因就是這個老師覺得,我們最近寫的幾篇文章關於一些問題說得有點「多」。

《『聚焦』一個工程師眼中的「二惡烷事件」》

《『吐槽大會』滑石粉、熒光劑都不能用?你咋不上天呢!》

《『資訊』資生堂再陷召回門,半年三回作死吶》

工程師說,消費者對這些事件的恐慌完全就是操心過了頭。 「消費者根本沒有必要關注原料和產品成分。你對他講,他也根本不懂。本來是很專業的事情,讓你們搞得草木皆兵!」

可是因為這幾篇文章,小編已經成為目前大學校友群里的炙手可熱的「明星」,不少同學來討教產品知識,他們明明是挺願意知道的。

唉,小編有點迷茫了~~~

1

這個工程師的觀點其實有點意思。

他認為,關於「熒光劑」「防腐劑」「添加劑」「二惡烷」等成分,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結果媒體蜂擁而至,報道哪些產品中含有這個成分,這個成分可能存在致癌風險等,報道得又不專業、全面,搞得消費者草木皆兵。

搞技術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這就是說,每一個原料的篩選都與其含量、配方、工藝等相關,並且是基於權威論文論證,資深經驗和技術累積調配出來的配方,確保該成分的應用和佔比不會產生質量安全問題。

可是消費者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這些長篇大論的論文,而且有多少人能看得懂這些化學分子式。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就是看產品成分表上的這個符號是不是跟新聞上報道的一樣,就斷定你這個產品是不是存在風險,要不要買。

「所以這個很煩,一知半解就把某些產品某些成分判了死刑。」

2

但消費者在購買化妝品的時候越來越關注原料和成分,這已是一個大趨勢。

「成分黨」就是其中的代表,有數據顯示,59%美國的用戶在買化妝品的時候會關注原料,美國亞馬遜也有越來越多的成分篩選項目幫助用戶選購化妝品。

國內不少美妝app及平台也引用EWG等級安全指數幫助消費者了解化妝品的的成分和安全係數。

在國內各個網路渠道,通過簡單搜索也會發現很多「達人教你讀懂化妝品成分表」的技術貼。

也有公眾號、網紅通過向消費者傳播解釋成分而走紅。

而一些品牌,比如The Ordinary,因為把一些成分具體佔比多少簡單粗暴地直接標註到化妝品瓶包裝上,備受消費者青睞,甚至被比喻為化妝品行業的特斯拉。

3

而且現在的消費者張口就能說上幾個專業術語。

像是敏感肌的消費者會了解到神經醯胺這個成分,還可能會關注到防腐劑安全性,長痘痘的朋友一定聽說過水楊酸,要保濕的一定會抱住透明質酸不放。

他們已經熟練於通過第三方的工具和平台看產品的成分去解讀裡面的安全和功效問題。就像前文提到的EWG成分安全指數,簡單直接地對成分的安全性打分,0到3是安全,4到6是一般,7相對風險更高。

很多消費者會基於這個前提選購化妝品。

通過成分表鑒定產品安全性之外,產品與膚質的匹配性也是消費者了解成分表的初衷之一。其中敏感肌、孕婦、嬰兒產品最為明顯,成分表中尤其見不得刺激性大的成分。

所以在消費者眼中,了解原料是非常必要的。而隨著消費者對原料越了解,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原料越不信任,也對陌生原料越排斥。

4

但在工程師看來,這種評判標準實則過於表面,不管是網紅的技術講解還是所謂的aap成分安全性分析。

「這些成分既然能在產品中出現,產品既然能夠出現在市面上,就說明了這個產品的安全性了」。一位工程師提到國家已經為消費者把關了,所以一些成分的安全性問題消費者根本無須過度關注。

而另一位工程師也提到,產品的安全性並不僅僅跟單一成分的指標相關。

5

那麼,問題來了,消費者該不該了解化妝品成分?

某微博大V:在選擇原料上做更多的權衡,在細分市場的產品配方中,多把消費的需求作為原料篩選的考慮因素中。

某行業人士:如果消費者是基於成分安全性的基礎上篩選產品,那麼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更專業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挑選出合適的化妝品。

你又如何看待?歡迎留言評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妝供應鏈 的精彩文章:

從美國庄臣的擴張步伐中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國際趨勢
你了解?最長波長UV防禦劑及光學評價系構築嗎?

TAG:美妝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