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好還是西醫好?

中醫好還是西醫好?

導語

昨日,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參加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儒家思想與中醫藥文化專題論壇,與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吳世彩、清華大學教授劉兵等業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當今儒學與中醫藥發展的相關問題。

常言說得好,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以何裕民教授幾十年的從醫經驗看,至少在醫學上這樣的說法是不通的,在中國醫療大環境下,還是中國的和尚好念經,中國的月亮比較圓。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價值觀講起,還要將東西方的價值觀對比起來看。

1

人,比人體(軀體)重要

中西醫學都是以人作為出發點的,但兩者對人的理解不盡相同。

西醫學對人的認識等同於機體,建立了清晰的「人體模式」:「大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亞分子」,清晰的知識體系令人津津樂道。中醫學卻不然,強調「人」遠勝於述說「人體」。《黃帝內經》從不單純談「人體」,要麼講「人」,要麼討論「機體」(臟腑氣血/形骸)。由此又延伸出中醫學的兩個特點:(1)重功能,而忽視結構;(2)形神並重,形神兼顧。

2

生態,比生理重要

生態、生理都不是中醫學固有術語,卻可尋覓出其基本理論。西醫學講究生理,看重生物體和各器官的機能活動;中醫學卻重視「態」(生態/狀態),視生態遠較機能活動(生理)重要。中醫學重生態,體現在強調生命活動與外界有著整體效應,內外需相互接觸;自然有「智慧定律」,本然規律不可違;須對自然充滿尊重敬畏;行為大都有長效應;需要注重萬事適度;生態具有趨向和諧之特徵;越自然,就越生態;表現在治療上,則體現為不主張「征服」,而重視「協同共生」等。

3

形神有序纏繞,比身體強盛重要

中醫學提出「形神相俱」「心身合一」等重要命題。認為心身間表現出共軛(纏繞)現象;心身各層次間都相互纏繞,且以網路狀地互動著的。如此,整體才體現出心身活動錯綜且有序特性。這種互動有著「極性」特徵,可以是正性的,也可以是負性的;因郁致病,因病致郁,是對負性互動之概括。呵護健康,關鍵在於儘可能促其良性互動,避免負性互動。

4

生命:「康寧」比「強壯」更理想

健康認識上,儒道分別提出了各自見解,細節不同,但整體思路相近,都不強調健壯亢奮,而是推崇平和協調;不執著於強健壯實(亢奮),更講究康寧平和;認為「亢則害,承乃制」,過猶不及。

5

生命:「適應/平秘」pk「超越/更強

中國傳統文化並沒有誕生出你輸我贏之競爭性宗旨,也不欣賞「更快、更高、更強」理念,不講究超越生理極限及追求生命狀態最優化、最強壯。只醉心於適度且自得其樂的生活,努力做到內外良好適應,追求各項機能平秘和諧,可以說是知足常樂之康寧觀,折射出東西方以「適應/平秘」與「超越/最強壯」相媲美的全然不同旨趣。

6

「主客體合一」pk「主客體分離」

這是在認識論上東西方的差異。西方強調不摻雜任何因素地對客體進行剝離分析。唯此,結論才是客觀而科學的。中醫學則主客體不分,且不說「體驗」「感受」「心悟」諸法是中醫學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李時珍「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更將主客體合一提升到方法論高度。詭譎的是,量子力學對經典物理學的衝擊,正消弭著這「壁壘」:對事物認知,需依賴主體的觀察方式,「薛定諤的貓」就是典型實例。量子力學另一創始人玻爾也強調:再也不可認為我們與實驗本身是分離的,只是置身事外的實驗者和觀察者。

7

「整體把握」pk「精緻卻碎片化」

中醫學知識,是在對研究對象不加干擾情況下獲得的,可為整體把握;西醫學則是在對觀察對象進行干擾的實驗條件下獲得的。今天的人們開始強調需在整體把握與精準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8

「自我感覺/體驗」與「指標/形態學檢查」同等重要

中醫學的臨床觀察診斷,依賴患者的自我述說及望聞問切之體驗,都是主觀的問題在於,主觀感受及體驗(包括望聞問切結論)不重要嗎?顯然不是!指標好了病人還很難受的情況,非常普遍。生物採集技術再發達,充其量也只能是近似地反映內在變化之部分,卻掩蔽了更多的真實世界。基此,2016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21世紀治療法案》,其中特別加上了「利用(病人)真實世界證據」議題,國內睿智者也對了解「病人真實世界」更感興趣。

9

「內外總體協調」與「基因/精準」同等重要

這些年,基因研究及精準醫學被熱捧,似乎人類看到了徹底解決健康及疾病問題之曙光。然而,權威質疑聲四起,《CELL》最近刊文強調應重新審視基因組相關性研究。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借基因測序以認知疾病,意義並不大,「這很可能是一個美國牛仔的夢想!」甚至有研究認定:「最後受益的病人僅占所有病人的1.5%。」很顯然,中醫學沒有基因及精準概念,充其量只能說重視「內外總體協調」,講究不同臟器功能(尤其是形神)之間關聯及協同。如中醫理論大談五臟間「十大關係」(心與肺、肝與脾等);臨床醉心於「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等旨趣。

10

「因人制宜」「尊重個體差異」pk「臨床指南/路徑」

臨床路徑指一套關於診療的綜合制度,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認為這可以規範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顯然,中醫學沒有這樣的說法。中醫學雖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等,但這些只是「範例」,而不是約束或規範,更稱不上「路徑」。

中醫學垂青於「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範例」前提下的權變。一句話,欣賞臨床決策時充分考慮個體的多方面差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方流行性腦膜炎猖獗,死人無數,蒲輔周老中醫成功救治了大量患者,療效無人能及。但有人根據他治療167例患者開了98個處方而詬病他缺乏嚴謹性?須知,臨床是以療效為尺度的,是嘲笑者井蛙之舉呢?還是固有成見之困呢?也許,嚴格臨床路徑與「因人制宜」權變之間,保持某種適度張力是必要的。

11

病因認識:「模糊且多病因」PK「單一/清晰/準確」

中醫學討論病因,無論內外婦兒,總是多因而論且模糊的。比較西醫認識,清清楚楚,單一而準確。然而,許多慢性病並不存在清晰的單一致病因素。如致癌因素難以簡單羅列,往往是多因所致。即便是感染性疾病,如薩斯(SARS)、禽流感的發病,也有你發病,他卻不發病的事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除直接的病因外,也存在著其他很多影響因素。病因的模糊且多因論與單一、清晰、準確之間,並不存在簡單的楚河漢界。

12

治療措施:調整適應(王道)PK征服替代(霸道)

中西醫學在治療措施上也截然不同:西醫學重視對抗性手段或替代性治療,如抗炎、抗癌、抗過敏、抗休克、抗高血壓、抗血糖、抗高血脂,臟器移植等,不是「對抗」,就是「代替」。中醫學則更多關注總體情況,強調自身正氣及內在臟腑機能之間的協調、身心和諧。就應對言。中醫學幾乎沒有征服性措施,相反,喜歡協調調整,改善內在機能,扶正驅邪,而且往往不是以克病為目的,熱衷於「以平為期」,努力追求生命新的平衡,可以將雙方歸納為「王道」的「調整」「適應」與「霸道」的「征服」「替代」。

13

調動自身「正氣」,比藉助外力重要

中醫學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經典之論。祛疾治病更多仰仗自身內在正氣。許多醫學措施,如中藥、針灸、推拿等主要是通過調動自身「正氣」以起效。何裕民教授在數萬例癌症診療經驗基礎上,深刻體驗了這點,提出「抗癌力」概念。認為面對癌症,首先需藉助各種措施,包括給予希望、信念、信心等,激發其內在的主動性機制,而不只是依賴某種神奇之「外力」。

而西醫學則大都直接藉助「外力」:化療之所以必用,是因為其細胞毒作用可在某環節殺死/阻止癌細胞生長(儘管效果是另一回事);抗生素是法寶,因為其可干擾細菌代謝。西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敦囑醫師應「尊重自然的力量」。但傲慢的後世學者認為那是古人「無奈之舉」,科學進步完全可創造神奇「外力」,解決所有難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個大大的問號!藉助外力與激發內因之間,更多情況下是個互補的「協奏曲」。

除此之外,中西醫學之間還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

最後引用《論語·里仁》里的一句話,送給廣大讀者:「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聰明者應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論語》里孔夫子也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西醫學應該互為「他者」,通過相互參照比較,可以互知短長,為建構「好醫學」的框架提供借鑒。

閱讀精選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裕民 的精彩文章:

癌症不可怕,我能戰勝它!
有時,毅力比藥物更重要
蠟燭現象:長壽不在於吃人蔘
再兇險的胰腺癌也有對治之法
致癌症患者:小毛病不容忽視!

TAG:何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