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生之道:訪學南宗宗壇,追尋玉蟾行跡

生生之道:訪學南宗宗壇,追尋玉蟾行跡

文/歐陽沛

三年未出戶牖,自年初於瓊海遊歷歸來,多得師友相助,北上京津翼,遠至承德,南下途徑滬閩蘇杭,折回西南,深入雲貴川,及渡湘水,返鄉於荊楚之地,期間訪師問道、遇故交舊知,飽覽祖國山川秀麗,了解當地風土民情,處身於歷史時間與地域空間中交錯之中,憑弔古戰場,與古人神遊,感慨系之矣。八月底又有幸故地重遊,參與海南玉蟾宮「一道一緣,百博百行」活動,雖然不大讚成黑格爾那種螺旋式的歷史「圓圈」,但與眾多青年博士回到文筆峰的確又有了新的感悟。

文筆峰帶來新的感悟

傳統與現代不截然對立

嚴復曰:「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觀覽山水名勝為樂,乃極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進許多閱歷學問,激發多少志氣,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亦有經略濟時之意與之俱起,此游所以有益也。」此番國學之旅,與眾多青年才俊探海南民俗、點香祈福、沙灘遊樂,吟詩賦歌,相互發明,正可謂是「極佳之事」;活動結束之後,博士們從自身專業學科出發,對未來海南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紛紛建言獻策,則是遊學 「經略濟時」 之有益。由此可見,在海南的南宗道教聖地,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並不是那樣截然對立、互相割裂的了,南宗道教宗壇的文筆峰玉蟾宮正呈現一片生機勃發的景象。

玉蟾宮正呈現一片生機勃發的景象

古人遊學亦多矣。如「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的「學二代」王守仁,也有「自是十年,來往於直隸、新疆、甘肅各省,察視風土,物色豪傑」的「官二代」譚嗣同,還有「以二騾二馬載書,過邊塞亭障,呼老兵車卒曲折……或平原大野,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又能自營謀生的顧亭林。但如白玉蟾學道遊歷「初別家山辭骨肉,腰下有錢三百足。思量尋師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如此之艱辛悲苦而後又有卓然之大成就者則少之又少。

「苦苦誰知苦,難難也是難。尋師訪道不知,行過幾重山。吃盡風潺雨憾,部見霜凝雪凍,飢了又添寒。滿眼無人問,何處扣玄關?」

——《水調歌頭·自述十首》

足見其求道修鍊意志之堅定。

神聖與世俗不互相割裂

史稱其「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 後師事陳楠,學內丹,盡得其道法。陳楠仙逝後,復盤桓於羅浮、武夷、龍虎、天台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 」, 又想見其超然於物外的一面。這當然是得道之後的事了,正所謂「有不可釋然者寓之於酒,而又不能超然者形之於詩」( 《蟄仙庵序)》,後人只能空洞模仿,得其一二亦足矣。其足跡幾乎踏遍南宋每一個領地,「江之東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廣閩淮海數萬里」(《雲遊歌》),盡情于山水之間,棲息於孤松之下,與天地日月為伴,乃至於後人不知其生卒年月,「未嘗有死,競莫知所終」。所到之處,必留詩文, 「望大江之東,扶劍而長呼,顧天而長嘯」(《涌翠亭記》)則又可睹其豪俠悲愴之氣,不輸魏晉建安之風骨。

白玉蟾《四言詩帖》草書(資料圖)

孝可通天感鬼神

「家在瓊崖萬里遙,此身來往似孤舟。夜來夢趁西風去,目斷家山空淚流。」(《華陽吟三十首》)常年在外的海瓊子未免偶感思鄉之懷,自名號來看就可表明其對家鄉的眷念與。據說白玉蟾最終歸隱之地即在海南安定文筆峰,至今此峰上還有祖師飛升留下的巨大腳印。聊想到翠虛真人陳楠「丹道既成,復歸桑梓」(《 道法會元卷》一百八),看來此事是有可能的了。《論語》所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仙蹤不定、受三教之化的白玉蟾當然重視人倫之孝道,這種人倫並不違修道之真。「孝之一字協天倫,信可通天感鬼神。霜滿竹林安得筍,心傾淚雨自生春。」(《武昌懷古十詠·其五》)可見他又把這種人倫上的孝擴大至天地萬物之間,足以與天地大道相契了。

南宗道教精神

深得白玉蟾祖師之意的文筆峰玉蟾宮主持陸文榮道長非常強調 「孝」文化在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是道;夫妻琴瑟和鳴,鄉鄰和睦相處,國家鼎鼐調和,歲月年豐時和,更是道!」在玉蟾宮的宮牆院落可見精美的二十四孝圖。陸道長還著有《百孝經釋評》一書,他把「孝」追溯到中國上古時期源遠流長的「祖先崇拜」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傳統將宗教倫理政治混而為一,「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我們依稀可以在一些鄉落村間的大廳之上看到供奉著的「天地國親師」牌位。白玉蟾在其所著《道法九要》中的解釋是:「知感天地陰陽生育之恩,國王父母劬勞撫養之德,度師傳道度法之惠。則天地國王父母師友不可不敬,稍有違慢,則真道不成,神明不佑 。」故「大孝」對於修道是至關重要的了,也符合「助國安民,濟生度死」的南宗道教精神。

玉蟾宮夜景

面對金元的入侵,在南宋偏安累卵之際,「赴臨安,伏闕上書言天下事,沮不得上達」的白玉蟾以「濟世利人」的悲憫情懷而創建南宗道教至當今陸羅星,歷經艱難曲折,至此已有八百餘年。道教如何以應對當下的挑戰以及如何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陸道長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陸道長遠見卓識兼開明通達,善於聆聽和接納異見,尊重學者而又下心請教,重視培養青年人才,推動道教慈善事業,這在道門中人是極為少見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繫辭》)在危難困境之間不斷向前奮進的生生之德,是中華民族文化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偉大精神力量。南宗道教吸收儒釋道三教思想,兼容並蓄,在一定程度強化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南宗在天道大化流行而又生生不息的歷史創生中崇德而廣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道教「唯變所適」,在現代性和國際化視野中將更加包容開放,豐富而有活力。

(編輯:孟淅)

聲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睡中妙彈華胥調 靜里常奏混沌譜——大江西派丹訣「鎖鼻術」
從民間信仰到道教神壇 談談清微派四大元帥
信仰道教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天靜宮,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道教之祖庭
身上這五處痣,非富即貴,打死都不要點!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