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若宰與香山寺狀元碑

劉若宰與香山寺狀元碑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汝州香山寺住持福恕與居士杜齊召領銜,率眾重修大悲觀音大士塔,次年十月竣工,崇禎三年(公元1630)立碑記其事,請狀元劉若宰撰文並書丹《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因碑文由狀元劉若宰所書,故稱其為狀元碑,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

劉若宰(公元1595~1640),字胤平,號退齋,安慶府懷寧縣人,前山東布政使劉尚志第四子。「性明敏,數千言能力就,楷書行草無不精絕」(清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鄉賢傳·劉若宰》)。天啟七年(公元1627)中舉,崇禎元年殿試中一甲一名,崇禎皇帝欽點狀元,授諭德職務,充日講官,為帝師。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秋,因母病一連五次上書請求歸養,得到批准,崇禎帝詔書:「講筵啟沃,積歲著勞」,賜銀幣馳驛歸里。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正月母親病逝,四月十三日,劉若宰也因勞疾去世,時年45歲,追贈「詹士」(《懷寧縣誌》1996年1月第一版)。

劉若宰身為狀元,自是才學高深,知識淵博,從其所撰《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即可窺其文學才華之全貌。《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首先是融佛學禪理於文中,獨創一格,文風令人耳目一新。劉若宰不僅於儒學上承傳統,下承家學,而且博覽佛經,於佛學頗有心得,深受佛教文化熏陶。因此,在《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中,一掃記事碑刻中常見的陳腐庸俗之氣,採用駢偶體,韻散相間,清新可麗。「疑龍譬象悲華,轉覺地之輪;析色明空水月,熄煩城之焰。良繇家懸夢鐸,人炳心燈;故爾夙富資糧,生圓性海。誠慈門之標指,即大眾之梯緣也。」這一段的意思概括說,佛法境界高妙,人要向善,修行到無善無惡一心向佛的境界。但看不到一句俗語,全部是佛教詞語,採用駢體、對偶、排比句法,又不空泛,言詞深邃,意境宏闊。碑文對觀音大士塔是這樣描寫的:「宏開峻宇,亘壓危磐。掛清漢以控宏圖,列金容而羅玉相。須彌絕地,遙瞻丈六之光;兜率凌雲,依稀尺五之上。會婆羅於賢劫,示妙覺之真境。華欞共珠輝,雕薨與金精並麗。將使凡流拾級,瞥眼盡見山河。慧暗同登,舉足能齊日月者也。」這段描寫極言觀音大士塔高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卻不見常用的形容詞,不落俗套。包括佛法遭劫衰微,寺院頹敗,僧俗發願重修塔、造寺,佛法重輝。整篇碑記,除轉折處用少量常見散文句法連結外,其他大多採用四六句、六四句、六五句,或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對偶排比句。看似六朝駢體文,卻比駢體文句法豐富、靈活;句子對仗工整,絕無華而不實之詞。字詞意蘊深邃,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富有情感,韻味無窮。

其次是善用典,意境深邃。古人屬文多用典,似是不足為怪。但通覽《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所用詞、典並非單純傳統的、固有的漢語辭彙,而是多源自印度佛經。如祇陀、慧燭、窣堵、法雲、龍象、覺地、六度、法雷、群生、慧日、四眾、三昧、香泥、四禪、普門、依皈、法藏、三途、接引、宿愆、毗尼善信、大士、伊蒲、蛤隱慈顏、沉水、香霏、白乳、軍持、法雨、粥鼓、冥緣、無生、蓮社等等。佛陀釋迦牟尼自幼聰敏穎悟,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學識淵博,出家悟道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傳經佈道者,也是一位富有文學才華的人。他說法常常用譬喻的方法,借用故事或舉出事例,使說法的語言具有藝術性。為便於記憶,多用韻文,使得佛經文學性比較強。佛經是產生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背景迥異的古代印度,其辭彙大多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所沒有的。佛經漢譯,為中國傅統文化帶來了數萬個新的辭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語言藝術。在這裡之所以不惜筆墨將碑記中相當部分佛教辭彙一一列出,意在說明這些詞不僅個個意蘊深刻而且都可以稱為典故,每個詞都可以講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考證篇章。作為科舉狀元的劉若宰,對傅統文化辭彙的掌握和通用,當然是輕車熟路,無可贅述,但是對這些大量外來辭彙、典故的熟練掌握和巧妙使用,如果不閱讀並熟知大量佛經是不可能達到的。在這篇《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中,劉若宰一掃傅統碑文的固有模式,一步一典故,一典一境界,把梵漢辭彙融為一爐,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化腐朽為神奇的撰文,豐富而又有機結合的梵漢辭彙,寓意深邃的典故,工整嚴謹的對仗,和諧優美的韻律,駢散相間的句法以及充滿詩意的語言,使之成為一篇傑作。一篇600餘字的碑記,充分展示了劉若宰的文采,猶如壺中掀風暴,一粒河沙見三千大千世界。

據可靠資料記載,劉若宰亦工詩,他古詩詞作得不錯;「詩歌雋永」(清姜紹書《無聲史詩七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九年李光暎觀妙齋刻本),是指他的詩詞意味深長、引人入勝。劉若宰目前存世的詩作不多,《懷寧縣誌》收錄了一首《程亨象贊》韻文:其他有關資料看到他存世的詩作有二首,或是詩詞題扇,或是條幅楹聯。從這些詩中可窺見其形象思維之能力絕非一般。由於劉若宰英年早逝,《明史》無傳,為了充分了解掌握劉若宰的史料,2009年5月,寶豐書畫研究院院長曹二虎、副院長何清懷,特邀筆者一道去安徽省安慶市查閱資料。在劉若宰安慶私宅的後花園,即現在位於安慶市孝肅路105號的狀元府賓館前,立有許多名人書丹的碑刻,其中有一巨石刻劉若宰行草書對聯「六橋衣履香仍客,一夕蒲菱月有家」。「六橋」在杭州西湖,北宋時蘇軾始建。「六橋衣履」指代夜遊西湖的文人學士們,劉若宰在此用以借指自己的家鄉的良辰美景。涼風習習的明月夜,在安慶的湖光山色中,文人學士們或徒步或乘船賞月,吟詩作詞,頗有東坡遺風。月灑清輝,波光粼粼,閃灼在無邊的蒲草菱荷之上,令人陶醉,令人痴迷。在這一副對聯中,劉若宰寫出了家鄉的無限美景,傾瀉了無盡的感情。在僅僅十四字的上下聯中,竟然動用了對偶、借代、用事、通感、誇飾、擬人等修辭格,雋永蘊藉,意味深長,嘴嚼品嘗,玩味無窮。思慮之深,求之細而臻於工歟!這比「鄉比西湖美,人帶東坡風」或「湖光山色家鄉美,文採風流人物多」之類楹聯該是別有一番風味吧!文學講究的是含蓄,含蓄者,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某種意義講,含蓄的程度標誌著作品的品味,劉若宰的文學作品即是如此。

劉若宰不僅文采出眾,同時善書善畫,其書畫藝術在中國書法史和美術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載:「劉若宰,懷寧(今安徽安慶)人……崇禎元年(公元1628)殿試第一。工詩,善臨池,戲作墨花,頗有別趣。」《中國畫家大詞典》同樣記載:「劉若宰,善臨池,戲作墨花,頗有別趣。」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曾經利用各種藝術形式宣傳佛教。在這些藝術形式中,造塔和雕塑是佛教原有的,建築和繪畫雖然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但後來卻深受佛教影響。惟有書法這一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受佛教影響小,卻被佛教廣泛運用。那些成千上萬的寺院碑刻和抄寫的經卷即是明證。在平頂山香山寺1800多年歷史上,曾經立過100多通碑刻,有300多座高僧墓塔銘石,數十座不同時期的經幢,都是歷代書法藝術與佛教相結合的瑰寶。香山寺現存歷代碑刻尚有十幾通(不包括存於他處或仍埋於地下的部分殘碑),其中有三通碑的書法,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一是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九月蔡京楷書的《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二是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師儉楷書的《重修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三是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十月劉若宰草書的《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香山寺現存有兩通草書碑,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以劉若宰《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的藝術價值為高。

在中國書法史上,不乏好的草書。自西漢章草形成,東漢張芝、東晉王羲之父子、唐代張旭和懷素、宋代黃庭堅和米芾,一路相承,又各有特色。明初書法分文人書風和宮廷台閣體,中期從宮廷台閣體中逐漸走出來,注重個人情致的表現,以江南祝允明、文徵明、陳淳、董其昌為代表,草書在前人基礎上變化出新。劉若宰生長的晚明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隨著禪宗思想的流行和泰州學派的崛起,個性解放思想滲透到哲學、文學和藝術的各個方面,這一時期出現了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等一大批風格特異的書法家。這樣,也必然影響到劉若宰的書法藝術。劉若宰工楷、行、草,尤以草書見長,在《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中可以看出,他在繼承王羲之、趙孟頫平和書法的基礎上,又得益於宋克一脈的文人書風,同時又不失祝允明、文徵明的吳門風格,其書縱橫飄逸,瀟洒韻致,嫻熟流暢,用筆纏繞連綿,疏拓秀媚,婉麗乃逸,在恣放中表現雅逸,靈動中透出清秀,使人欣賞後有鶯飛燕舞、雨細風和之輕快感。從崇禎皇帝朱由檢喜愛劉若宰的草書也可以看出其書法之名氣。劉若宰於崇禎元年中狀元之後,授以翰林院編修之職,崇禎皇帝愛其學問,令其擔任經筵日講官,給皇帝當老師講學。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安慶府志·鄉賢傳·劉若宰》載:「有中使持四扇索書四時詩,宰忽之。以諸生時詠物句為作狂草,後於講筵見(皇)上所揮扇乃中使索書者。」就是說,崇禎皇帝喜愛劉若宰的草書,但礙於身份、面子,不好直接出面索要。有一天,兩位中使拿了四把摺扇,求劉若宰草書題字,中使是皇帝身邊的侍臣,不能得罪,劉若宰就選了詠春夏秋冬的四首詩,揮毫草書題於扇面。值暑熱天氣,劉若宰在一次侍講時,看到皇帝手中拿的扇子,正是他題寫的草書扇子,這才明白當時要求題字的中使,原來是皇帝私下所派。劉若宰的書法傳世甚少,現在所知的有書法扇面《壽孫太翁》等3幅,及安慶孝肅路巨石行草書「六橋衣履香仍客,一夕蒲菱月有家」對聯。其草書風格沉著穩健,瀟洒秀逸,令人愛不釋手,流傳至今,確是彌足珍貴。

從《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中還可以看出,劉若宰融佛教義理和禪學於書法之中,通過一點一畫的精妙用筆,表現其心底對佛菩薩的一片虔誠,對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的讚揚和崇敬之情。其靈動秀麗,飄灑神逸,富有張力的草書,不僅繼承了晉代「二王」以來的草書遺風,更表現了他的創新精神、書法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也說明了劉若宰對草書藝術的成熟把握和表現能力,這無疑使其作品真正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劉若宰不僅學識淵博,在文學藝術上有著耀眼的才華和輝煌的成就,而且在為人做官的人品氣節、忠孝仁義的儒家倫理道德、虔誠的宗教情懷等方面,都堪稱為楷模。一通《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折射了劉若宰這位明末狀元的非凡魅力,不只是今天,即使在未來,他將仍然會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大香山閃耀其璀璨的光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進大香山 的精彩文章:

曹洞重鎮香山寺

TAG:走進大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