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數據時代最大挑戰不是安全和隱私 而可能是倫理問題

大數據時代最大挑戰不是安全和隱私 而可能是倫理問題

如果奢侈品門店掛著「窮人不得入內」,這種經濟歧視可能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應用下,這些「歧視「可能表現得隱諱得多。

9月15日,在浙江莫干山舉辦的第六屆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上,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認為,未來數據時代帶給人們最大挑戰的還不是數據的安全和隱私,而是數據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

「我從2007年開始做一些個性化推薦工作,比如通過個人消費記錄判斷他對商品價格敏感度,如果他一直買便宜的東西,那他在網上最終搜索呈現的前面N頁結果都是特別便宜的東西。這只是一個小事情,但它背後實際上帶來了價格和經濟歧視。就好比LV店門口掛一個『窮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匾,店肯定會被砸掉,但是互聯網上這些歧視會隱諱的多。」周濤說。

他告訴記者,隨著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大數據對個人的經濟、生活水平了解更深刻,以此給出的精準信息推薦加之人們對這些信息依賴,將促使窮人和富人接受不同課程,走上不同的人生,一些原本擁有的可能性會消失,上下階層流動性會降低。技術發展的不均衡帶來了中立性偏差。

又比如,大數據可以通過各種信息來預測一些人可能出現的違法犯罪情況,但是人們應不應該為尚未發生的罪行來買單?

周濤舉例,酒駕發生交通事故可能性大是有數據支撐,因此為了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不允許酒駕也為人接受。那麼幾十年後,當無人自動駕駛普及後,人自行駕駛可能占交通事故的多數,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未來要剝奪人們的手動駕駛權力?這就是人們要不要為可能性事件買單的一個案例。

「不少年輕人做過一些不該做的事,比如年輕氣盛打架在公安部門有不良記錄,還有為了玩去借錢但沒還等事情,這些都被互聯網記錄下來,經過大數據分析使得你在未來買車買房創業都受影響。家人可以原諒你的一些問題但是計算機不會遺忘,人工智慧不一定會相信你悔改。」周濤說。

有專家認為,網路信息倫理缺失主要源於主體虛擬人格異變、大數據技術的負效應和社會規約機制匱乏。從倫理治理的角度來看,要重構大數據時代的網路信息倫理,應加快完善數據安全法律,建立行業自律機制,並不斷創新安全防護技術,提高公眾的信息素養和數據維權意識。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解決大數據倫理問題不能再沿襲以往只靠科學家、倫理學家或者決策者單打獨鬥這種傳統路徑,必須強調多元部門、多個學科的協同治理. 政府在網路倫理治理中是一個重要行動者,但還需要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密切協作。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大數據 的精彩文章:

數據專家必知必會的7款Python 工具
網易數據運河系統NDC設計與應用
今天的真實業態:90%的大數據產品是偽需求,所以沒人買單
大數據早報:谷歌Cloud Natural Languages API推新技術 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通過移動設備上網

TAG:36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