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從 Off-White? 到 WTAPS:看西日兩地的「引言」時尚

從 Off-White? 到 WTAPS:看西日兩地的「引言」時尚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We Make Noise Not Clothes」、「SCULPTURE」都是近年最 In Your Face 的字句/單詞。無論你在任何社交媒體上幾乎都難以忽略其中一句(甚至全部)標語。時裝是設計師跟群眾溝通的平台,每個設計師都想要藉由自己的作品向世界說出心底話。有些人會將政治意見融入時裝(如 Dior,Vivienne Westwood 和 Chanel 等),有些人會用以分享自己喜歡的藝術(如 Raf Simons 和 Jonathan Anderson)。正所謂 No Idea is a Bad Idea,這個本來就象徵著自由的平台固然尊重每個人的創意。所以即使是「賣字」,每個人的字句都自然會有不同的重量和影響。







HYPEBEAST 精挑了 6 個已家傳戶曉的標語起家的日本和英美品牌,不論是 One-Hit Wonder 還是視文字藝術為傳統的單位均會「詳細」地淺談,由淺偶爾入深,看時裝也看文化差異。







Katharine Hamnett CBE, the Activist





by Peter Lindbergh, 1984



這一代的人可能對這位獲頒司令勳章的女士不太熟悉,因為她的事業頂峰時期約分布於 1980 – 1990 年間。在那以後大家對她的名字有所概念可能也是由於 Kanye West 和 YMC 等單位邀請她合作而致。根據她的個人敘述,將文字放到 T 恤之上其實僅有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為了將一些強而有力且需要被廣泛討論的概念傳遞至社會。品牌於創立後第 4 年開始製作這類標語 T 恤,當中第一件亦算是最經典的一件要數 George Michael 於歌曲《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音樂錄影帶中所穿著的「CHOOSE LIFE」設計。此後 Hamnett 的第二件風頭作更是登上了各大報章頭條。因當年英國首相 Thatcher 以倫敦時裝周為名邀請一眾設計師到其府上辦一場接待會,而 Hamnett 也在名單之上。但礙於她不滿英國政府批准美國於其國家領域內安放巡航導彈的決定,因最後選擇穿著特別設計的「58% DON』T WANT PERSHING」T 恤跟 Thatcher 會面。





George Michael, 「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 MTV




Katharine Hamnett CBE, the Activist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設計這些衣服的目的就是讓別人抄襲……其實是一個頗有禪意的概念,有點像將毒藥變成藥引,將受非議的做法變成值得鼓勵的事情。






對於這個彷彿就是為了被抄襲而設的「簡單」設計,Hamnett 於一次訪問中坦然接受並歡迎當時的模仿潮。「某程度上我的設計就是為了要讓人抄襲…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訊息廣泛流傳。將抄襲這個不被鼓吹的議題轉化成有意義的事情,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禪意的概念。」






Henry Holland, the 2nd Generation






Karlie Kloss (left) and Bella Hadid (right) for the brand』s 10th Anniversary




承她貴言,果然在 Hamnett 發起標語 T 恤風潮約 20 年後,便再出現了一群 Fashion Groupies 掀動了另一場屬異曲同工之妙的 Slogan 風潮。那是 2006 年,英籍(那時還稱不上是設計師的)時裝狂熱分子 Henry Holland 開始了一門啟發自 80 年代的標語 T 恤生意,將自己構想的有趣標語列印在 T 恤之上並於網上發售,更找來其青梅竹馬好友(當時還是 Nobody 的)Agyness Deyn 當起模特兒。而在同年倫敦時裝周上,其好友之一 Gareth Pugh 決定在自己的時裝秀謝幕環節中穿著「Get yer freak on, Giles Deacon」T 恤,幾天後更獲得 Giles Deacon 作出回應,穿著「UHU, Gareth Pugh」款式還擊。這段極具諷刺意味的「隔空對話」讓 Henry Holland 聲名大噪,更獲邀接受《Vogue》雜誌等採訪,這一切均成為了兩年後他成立自家品牌 House Of Holland 的踏腳石。







Katharine Hamnett 的T恤大部分都關乎道德信息或政治信息,而我的做法會更加好玩有趣。







同樣是標語 T 恤,同樣只有搶眼的文字在胸前,這些本來就是最值得被歸類為抄襲的原因。可當被問及 Katharine Hamnett 是否其靈感來源時 Holland 則矢口否認,並表示他倆的設計性質南轅北轍,不足以拿來比較。






Agyness Deyn modelling for Henry Holland, Pre Fame







Gareth Pugh (left) and Giles Deacon (right) for the brand』s 10th Anniversary, via Love Magazine








Virgil Abloh, the Artist






Off-White? x ikea 「Sculpture」 Bag




前兩者同擁有英國血統,難怪創作風格亦與英式幽默最擅長的冷嘲熱諷接軌。第三位西方的引言代表是大家最愛的 Virgil Abloh。這位美國代表自不然以其民族最引以為傲的個人主義為創作方針,每件產品在藝術的幌子下成為時裝的新定義,Abloh 本人亦順理成章變成藝術家。雜誌《032c》的 Thom Bettridge 透徹地拆穿了他的戲法,Bettridge 解釋說 Abloh 以開關引號來提升作品的諷刺意味。那是因為所有直敘的句子根本都不用加以引號,而按近代對於這個標點符號的用法來說這已經變相是表達質疑的意思。






Off-White? Official Website






「The Ten」 by Virgil Abloh x Nike







Off-White? 「For Walking」 Boot





以 Abloh 與 Nike 的「The Ten」聯乘系列為例,在 Air Force 1 的鞋底上加上「「Air」」字樣,便能成功引申出到底 Air Force 1 中的「Air」是否真的代表鞋底內含空氣的疑問。同樣地,在靴子上寫上「FOR WALKING」字樣亦充滿反嘲意味,從而嘲諷品牌支持者到底是否要花費萬多元來購買一雙僅同樣為走路而設的 Off-White? 鞋履,以「趕客」形式來提升自己的品味。此舉正中現今帶點「被虐」的消費者下懷,就是叫大家對品牌又愛又恨的原因。







Jun Takahashi, But Beautiful





UNDERCOVER AW16 Editorial by RSVP Gallery




綜合西方的「引言」時尚文化而言,品牌一般都是以冷嘲熱諷的角度出發,偶爾來點有趣的「抽水」成分;即使以個人主義強烈的藝術幌子包裝品牌,也都離不開諷刺時弊的概念。反觀日本品牌的想法可能還比較純粹。以品牌 UNDERCOVER 為例,主理人高橋盾一直秉承著「But Beautiful」的概念創作。他歡迎別人對自己的品牌抱有各式各樣的感覺,哪怕是恐懼甚至反感,因為在他眼裡沒有什麼比設計出美麗的作品更重要。其「We Make Noise Not Clothes」的宗旨更已經成為品牌的非官方口號。







對於我的設計中的政治信息,我已經感到相當厭倦。







對於文字藝術的熱愛,高橋盾都以行動於每一季表明自己的心跡。繼 04 年於美國入侵伊拉克行動的高峰期間發表「Who Wants to be A Soldier」T 恤設計後,Takahashi 亦碰巧於兩年前正值敘利亞難民議題炒得最熱烘烘之時推出「NO (B)ORDERS」字樣設計。正當大家誤以為高橋盾打算為品牌渲染政治色彩的時候,他竟然於《Love Magazine》的訪問中拒絕了這一切標籤。「將政治融入時裝的概念讓我感到很疲倦,『NO (B)ORDERS』的概念僅是單純在表達系列中混合了不同材質的布料而已… 就如我的另外一件『ANTI』標語 T 恤也都只是概說設計理念而已,我個人從來就不熱衷於反對所有事情的行為。」





UNDERCOVER x Supreme SS15 Collection Editorial via SENSE Magazine





UNDERCOVER AW15-16 Imagery (left) and UNDERCOVER x Slam Jam SS15 Collection (right)






The Suits that Followed





Wacko Maria FW13 Collection Editorial by GRIND Magazine




假如說在日本時裝潮流品牌中最先以標語概念闖出名堂的話,那必非 UNDERCOVER 莫屬,可在那以後同樣將文字藝術玩得出神入化的品牌其實還有 WTAPS 和 Wacko Maria 等後輩。先是由 Tetsu Nishiyama 創立的 WTAPS,品牌名稱因軍事術語中的「Double Taps」而起,光看名稱的來由已大致能參透創辦人對語言藝術的看重。談到品牌設計背後的靈感來源,Nishiyama 將其歸功於自己個人對軍事元素和道教的沉迷。他與 Arsen Markaryan 的訪談中提及到品牌於 2013 年秋冬季度推出的 Lifist 系列,Nishiyama 表示「Lifist」一詞代表每個為自己而活的獨立個體,從而歌頌道教致力推崇尋找個人主義並珍惜生命的理念。這樣的訊息在不同系列的單品中都能找到近似的蛛絲馬跡,以此統一品牌的產品。同樣地,向美式文化致敬的品牌 Wacko Maria 除創作背景外亦都靠標語方式鞏固不少一體化的基礎。品牌於 10 年秋冬發布的系列以「Pussy Hole Gang」為主標語,創辦人之一 Mori 表示這是一句從電影《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中的社團名稱 The Hole in The Wall 中得來的概念。假如說僅是喜歡一齣電影因而並不足以取其精髓來緊扣一個時裝系列的話,說穿了 Off-White? 的招牌斜紋不也是異曲同工嗎?






Wacko Maria SS16 Collection Editorial by Kinfolk Magazine







The Hole in The Wall Gang from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1969






WTAPS SS17 Collection (left) and FW16 Collection (right)






WTAPS FW09 Unwashed Jeans






Long Story Short




總括而言,西方文化的標語/引言時裝設計大多都是為了反映社會民生議題和表達個人概念所致,不論是 Katharine Hamnett 的「58% DON』T WANT PERSHING」還是近年大熱的 Dior「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T 恤等皆抱有遠大的社會/世界觀。甚至連 Abloh 的「「」」概念也能靠其反思考模式被歸類為藝術。反之日本的時裝文化在相比之下可能遠不及西方的「偉大」,更有不少西方群眾對於其引言文化的概念感到無稽。可是同在設計和時裝的層面之上,難道「美」真的有一門哲學可言?到底亞洲國家將英文引言融入設計之上是否就必死無疑,難道這一切看在外國人眼裡就等如我們看他們的中文紋身一樣可笑?在電腦前寫得出字字珠璣的批評是否就代表這些鍵盤戰士不曾擁有一件日本品牌的潮流服飾?




IMAGE CREDIT

 KATHARINE HAMNETT, LOVE MAGAZINE, OFF-WHITE?, THE GUARDIAN, PETER LINDBERGH, RSVP GALLERY, SENSE, GRIND, KINFOL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YPEBEAST 的精彩文章:

Supreme 將發售兩款未公開 TEE,BAPE「DIRTRACE」系列 | HB Daily
F/CE. 於台灣「附近 by plain-me」開設全新期間限定店鋪
Lamborghini 最新 Huracán Super Trofeo EVO 登場
Olivia Munn 與成龍一同解答網民們的功夫疑難
adidas Originals by mastermind WORLD 聯名系列正式發布

TAG:HYPEBE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