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本可讀可吃的雜誌怎麼成為日本農業食物運動的新生力量?

這本可讀可吃的雜誌怎麼成為日本農業食物運動的新生力量?

2017年9月26日(周二)下午,由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和食通社主辦的日本食通信聯盟·代表理事高橋博之先生的演講會,將在本中心多功能廳舉辦,活動詳情及報名請參考下方主辦方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組織人常天樂女士,前不久應本基金會的邀請,訪問了日本,日本食通信是常女士的接收機構。

日本的食品安全嗎?日本有三農問題嗎?

在曾經以無黨派身份成功當選過兩任岩手縣議員的高橋博之看來,這些問題不僅很急迫,而且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去改變。

食通信·創刊

於是,2013年,他創刊《東北食通信》,每月介紹一位有特色的本地農民,在給讀者寄送雜誌的同時,還會附上一套這位農友生產的食材。

他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生產者和他們的勞動成果得到更好的推廣,也可令消費者深刻理解食物背後農人的故事和生活,品嘗到這些食材的與眾不同之處。雙方通過雜誌和社交媒體再進一步溝通,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助社區就能形成。

雖然這本雜誌每期限定發行1500份,只介紹日本東北的農友和食材,但很快就風靡全國,並獲得來自政府、媒體界、設計界甚至公關界的各種大獎:

· 地域再生大賞2017

· 首屆日本地方創生大臣賞 2016

· PR Awards Asia 2016

· Good Design Award 2014

食通信·發展

在高橋博之和《東北食通信》的感召和影響下,現在全日本30多個地區紛紛建立了自己的《食通信》,介紹當地的農友和風物,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網路。

高橋博之為什麼從政界轉身,創辦農業和食物媒體?他對日本社會、經濟、農業生產有哪些獨到的思考?

《食通信》如何與農民打交道?如何選擇報道對象?它和普通媒體對食物、農業的報道有何不同?

這個側重地方報道的媒體為何能在短時間內風行全國

他們是怎麼做到發送從海鮮、牛肉、蔬菜到酸奶、冰激凌等各種食材給消費者的?

三十多個地區的《食通信》之間是什麼關係?食通信聯盟如何把大家團結起來?

日本如何應對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村凋敝、低價進口糧食、食品安全等威脅和衝擊?這對中國的三農工作又有哪些啟示和借鑒

9月26日下午,高橋博之及其團隊受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和食通社邀請,將在北京與關心農業和食物的生產者、消費者、研究者、媒體等同行交流(交流會現場配中文翻譯)。

交流會議程

14:30-15:00 簽到

15:00-16:00 高橋博之主題演講

16:00-17:00 問答與交流

關於分享嘉賓

高橋博之-日本食通信聯盟·代表理事

1974年生,岩手縣花捲市人。2006年,高橋博之第一次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加岩手縣縣議員補選競選,順利當選。他親眼見到家鄉農林漁業的疲弊,高舉「治世先治食」的大旗,於2013年創辦了日本首部附食材雜誌《食通信》。之後成立「日本食通信聯盟」,把食通信推廣到全國。2016年,食通信推出APP「口袋市集」,目標是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連結在一起的社會。

江守墩史-日本食通信聯盟·最高責任者

1972年生,兵庫縣西宮市人。江守墩史於1996年阪神大地震後來到東京,曾任職於多家媒體,擔任編輯和總編。參與編輯出版的旅行、食物類書籍、攝影集等達數百冊以上。在前期職業生涯中,江守墩史漸漸看到各個地方的現狀,想要發揮以往積累的編輯特長,為地方上做些具體的事情。他於2015年加入日本食通信聯盟,負責東京辦公室,並且把《食通信》推廣到全國。不工作時則種菜、開墾休耕土地。2016年秋天,江守墩史正式成為一名獵人。

簡嘉穎-日本食通信聯盟·華語區協調人

1984年生於台灣。2011年來到日本學習自然農法,並在農場工作。留日期間,簡嘉穎一直為關注農業問題的台灣「上下游新聞市集」撰稿,介紹日本農業、飲食、環境、地方活化等議題。2016年秋天,簡嘉穎加入《食通信》,致力創造更多國際連結。譯有《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紀錄》、《辭職就好了!減速生活,給窮忙族的樂活提案》等書。

主持人-常天樂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召集人,食通社FoodThink發起人。剛剛結束在日本為期五周的交流拜訪,期間深入了解《食通信》的運營,並拜訪了多位食通信合作農友。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成員拜訪食通信東京辦公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